历史现场 · 青年马克思政治立场的转变
历史现场 · 马克思迁居巴黎
初到巴黎
马克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之后,普鲁士当局曾企图以官位收买马克思,但他不为所动。1843年10月,马克思偕燕妮来到法国巴黎,开辟新的斗争道路。马克思和燕妮在塞纳河左岸市区的田凫路38号找到了一个简朴的住所。阿尔诺德·卢格于8月初到达巴黎,在同一所楼房下榻。

巴黎田凫路38号,马克思1843年10月至1845年2月寓居于此。房子现已翻修。

巴黎是革命的圣地,这里见证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还汇集了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这里,新的、同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公开暴露出来了。法国无产阶级遭受资本家的剥削达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他们的困苦境况和完全无权状态已经是有目共睹。成千上万的工人家庭居住在潮湿发霉的地窖里,天天要同污秽潮湿的环境、饥寒和各种各样的疾病进行费力的斗争。工人渴望并竭力寻找改变这种极度贫困境况和打碎这些沉重枷锁的途径。最近的两次无产阶级起义——1831年和1834年在里昂这个法国纺织工业中心——被血腥地镇压下去了。马克思迫切希望熟悉这个现代资本主义的新世界,包括它的进步之处和各种矛盾。

创办德法年鉴
马克思打算和朋友卢格一起在这里创办一份新的刊物《德法年鉴》。他们打算利用这一杂志把德国和法国最进步的作家联合在一起。提出的口号是:“向德国制度开火!”

1844年初,《德法年鉴》第一二辑合刊公开出版。其中收入了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论犹太人问题》 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标志着马克思思想上的重大转变。马克思提出,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仅仅批判宗教、批判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回到宗教的现实基础,批判现实的私有制本身,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这表明马克思转向了无产阶级立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一一马克思
在这个时期,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实地考察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篇文章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德法年鉴》刚刚出版,普鲁士政府马上就动员起来反对这个刊物。普鲁士国王命令要用一切手段阻止这个刊物偷运入境。除了由此产生的经费困难外,不久又出现了政治和人事的难题。卢格不同意马克思诉诸群众和工人阶级的做法,马克思的种种结论也使得他接连后退,拒绝报纸的出资义务。卢格临阵脱逃后,《德法年鉴》出版无望。马克思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得以宽心,继续他的研究和写作。
文中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与书籍,仅供参考与学习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画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3.
《马克思传》(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著,易廷镇,侯焕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
《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英)麦克莱伦著,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新浪微博账号:实践与文本 欢迎搜索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