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温情且意志坚定,拒绝以“偏见对抗偏见”》这篇文章的小笔记
文章原文: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20-8-21/1875221.aspx
- 认同是友爱的前提,而友爱是很多社会政策的前提,所谓全球主义,其实是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
- 应该抵御那种在尘埃远没有落定的情况下去做综合性判断的诱惑。
- 极端太有诱惑力了,它的确定性、以及确定性带来的自信,它的简单,以及简单带来的省心,它的易辨识,以及因辨识度所迅速集结的情感群体,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从此不用在不同的观念之间颠沛流离,不用根据路况不断调整方向,不用经受自我怀疑的折磨。
- 极端的声音未必更有市场,它只是更有战斗力。因为声音越极端就越清晰、越有激情,很容易形成观念的同伴群体,而一旦形成群体,哪怕是非正式组织的群体,只要他们形成一拥而上的集体行动态势,其力量就是几何基数增长的。
-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温和的人,缺的是温和而意志坚定的人,也不缺理性的人,缺的是理性而有使命感的人。宽容的人肯定也是多数,但是充满激情地扞卫宽容,这听上去就像是悖论。这就是为什么理性的声音常常明明是多数,却被边缘化。
- 任何时代的年轻人,其实都差不多,充满激情,喜欢抱团,正义感很强,甚至正义感过剩,不同的是他们背后的权力意志或者群体意志,也就是风往哪刮。风往这儿刮,他们就往这边跑,风往那边刮,他们就往那边跑。我们现在看到的年轻人和1970年代、1980年代、2000年代的年轻人,表面上看很不同,其实没有那么不同,不同的是他们背后的权力意志而已。年轻人常常觉得自己很叛逆,但是回看历史,年轻人常常是最随波逐流的,因为他们的内在自我还不够强大,所以往往隐身于群体去获得力量,把潮流当作思想。
- 与潮流保持距离,与人群保持距离。然后就是,少谈点恋爱,多读点书,因为大部分恋爱也不值得谈。
- 我想要那种“明天我的想法可能和今天不同”的自由。
- 人性中的恶也会因为那种快速聚众效果而释放,因为第一,绝大多数人是匿名的;第二,绝大多数人意识到自己是几万之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这种匿名性加上人多势众感,会释放中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会展现出来的恶意和残忍。
-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无数好东西,但是,当信息传播的速度超过事实呈现的速度,当聚众的规模淹没个体的审慎感,它又可能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