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小吴“的【看,国宝——吴地文物再想象特展】

这个展览的时间是2021年6月26日起,闭展时间关注“小吴”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微博哦!展出地点是在”小吴“的一楼及二楼公共区域,策展人是脱口秀主持人——罗伊尔,八位青年艺术家分别是陈晹、施皓敏、谈博闻、刘了了、张蘭、陈汉煜、徐旭峰、李季。
国宝需要被看见。
在大都市的中心,我们被越来越亮的巨幅广告所包围,很难见到文物的图像。既然看不见,就更难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这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国宝以何种形象触达观众变得尤为重要。
国宝需要再想象。
想象得以建立一种联结,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人与物、时间与空间……通过思维的跃动完成合理化转型,不同场域的“共谋”足以打破规则与框架的束缚,一种极具个人化的解码运动应运而生。
吴文化博物馆望向未来,以9件馆藏文物为依托,联合1位青年策展人、8位青年艺术家对吴地文物进行再想象与再创作,共同开启一段关于文物再想象的旅程。
在青年艺术家再创作的基础上,吴文化博物馆打造了8个空间,邀请观众走进不同的“当代国宝场景”,探索文物与自身的联系。同时通过“吴文化博物馆国宝再造大赛”,邀请观众参与对文物的再创作与再想象,并在此次展览中专设展区,对参与者的作品进行展示。
看,国宝正在等你去想象,去感受。当你几经推敲发出一个看展九宫格时,你的身份已从“观者”成为了追求古雅的当代文人。用一句欧阳修的话来结尾:“自古圣贤之传也,非皆托于物,固能无穷也。”
银槎杯

朱碧山银槎
斜长22厘米,宽7.5厘米,高11.4厘米
朱碧山,字华玉。元嘉兴路嘉兴县人,居麟瑞乡魏塘,流寓木渎。是元代著名的铸银工匠。此器作槎(木筏)形,一老人背靠槎尾而坐,仰首束发,长须髯髯,身着宽袖长袍,腰束飘带,神态易燃,双目注视远方,作乘槎凌波之状。槎身为枯枝杈枒,瘿节错落,其为斜翘,枯峰四起。槎背部有细瘦阴刻铭文“至正乙酉朱碧山造”。整器设计精巧,造型奇特,錾刻精细,是难得的工艺珍品。这件作品融入多种技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朱碧山造银槎杯,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体现了元代银作工艺的高难度技术水平,是元代银器中的艺术瑰宝。
国宝再创作作品
《星槎漫游》



艺术家介绍
陈暘SHEEP Chen
独立街头艺术家,自幼习画,2008年开始接触街头涂鸦至今。旅居新加坡两年,加入国际街头艺术团队RSCLS,在多民族文化的感染下,作品通常以“连接”“平衡”“爱”为主题,在东方文化中连接当代的生机。
艺术家解读
古人认为海的尽头与天河相连,有人乘槎至此,遇到牛郎织女。南北朝开始,这则传说则演变为张骞乘槎经过月亮行至银河,这是我初见银槎杯时闪现出的意念。这段梦幻的游记被我用具有冲撞性色彩的涂鸦重塑,希望借此重构人物与空间的关系,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新的对话机制。
策展人说
年少时,你可曾仰望天空,幻想那星辰大海?
反正酷爱cosplay的雍正有这么想过,叫人把自己画成乘槎航行的仙人,表情安详。
在中国古代一众乘槎形象中,吴文化博物馆的银槎杯充满了一股酷劲与现代感:老者的眼神坚定又犀利,槎尾的流线型让船看起来开得飞快。
在街头艺术家陈暘的再创作中,这位驶向银河的老人成了一位真正的“潮人”。银河中的星槎闪着奇妙的光晕,仿佛反射着群星的光芒,也提醒着我们吴中银槎杯在朱碧山刚完成的那些年一定是锃亮的银色。街头涂鸦的目标就是吸睛与自我表达,长期的实践让艺术家的配色有惊人的冲击力。
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香山九老。这些传统主题作品中的长者们都已天人合一,面容笃定,呈现出我们在儒家文化语境中对老者的想象——睿智且和谐。
在陈暘的第二张再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老者形象,张开双臂屹立船头,有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张狂。
银槎杯和陈暘的再创作似乎都提醒着我们:在黑暗的宇宙中航行必然孤独,但起码我们还有星辰的光亮与年少的张狂。
总之,不要温柔地走入那个良夜。
青花束莲纹盘

青花束莲纹盘
高5.9厘米,口径31.1厘米,足径22.4厘米
此器为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所出。形制作圆唇、敞口、浅弧壁、圈足、平底,沿袭了元末明初的式样。盘心绘一束莲主题纹饰,内外口沿下饰卷草纹,内外壁绘缠枝牡丹菊花纹。使用青料为进口钴料“苏渤泥青”,青花色泽浓艳,并夹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即铁锈斑,局部由于用料过浓,或温度过高,使青花晕散,具有较强的质感。整器硕大,造型规整,以束莲纹为主体纹样,构图简洁,主题鲜明,且发色浓艳,属明宣德官窑器中的精品。
国宝再创作作品
《青花喵》
电子绘画/动画


艺术家介绍
施皓敏
笔名 Jazzz。自由插画师,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插画系,目前在国际学校担任双语艺术导师,常驻上海。创作以奇幻主题插画为主,独立出版印刷物并参与艺术书展集市。创作以外,曾为科幻杂志、独立乐队等创作动画、封面与海报。
鄢路瑶
笔名Loulou Yan。插画师,动画师,现居纽约,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曾获纳斯达克艺术大赛前三、Young One ADC Motion银奖等奖项,与上海大剧院、《科学美国人》等展开合作。
艺术家解读
我在青花束莲纹盘中看到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它幽静烂漫却可以自由生长,亦如尚未被人类驯服的猫咪,柔软温暖又特立独行。自然与精工、动物与人类、文化认同与自我坚守在此刻达成和解,那个幽蓝色布满枝蔓的秘境,在等你去探寻。
策展人说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唱的应该是宋徽宗的汝瓷,但歌名却是《青花瓷》。可能是因为这么取名能流传更广吧!
青花瓷长久以来都是世界级的流行文化。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尝试仿制这种来自景德镇的异域珍品。直到今日,在各国博物馆中甚至很多人家里也不难找到青花瓷及与青花瓷相关的印记。
自古以来,西方艺术把人体视为至高的主题,用大理石塑出古希腊运动员完美的六块腹肌。
而中国艺术崇尚自然,瓷器本身就是火与土的艺术。源自大地的瓷土借水成坯,在依山傍水的龙窑中,火焰赋予其生命。吴文化博物馆所藏的青花束莲纹盘更是被植物纹样所覆盖。
在当代生活中,我们在室内能接触到最接近大自然的存在是什么?艺术家给出了答案——是猫。
它们冷不丁地纵身一跃与时不时伸出的利爪都在提醒我们再次确认主从关系与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猫能让室内空间充满了大自然的不确定性与活力,正如我们看到在艺术家的想象中,瓷盘上花草图案已开始生长蔓延,一个青花瓷盘可以改变整个空间的气氛。
如今是一个猫的时代,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傲娇态度,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也快速占领了短视频网站的推荐位。作为展览在室内的第一个盒子,艺术家邀请我们化身为猫,大胆地走进“兔子洞”,置身于国宝引发的想象之中。
战国古琴

古 琴
长135.4厘米,宽18厘米
1991年吴县长桥国防园战国墓出土,属战国时期
该古琴形似平底独木船,通长132.8厘米,为楸枫类整木斫制,木质坚硬。面板无存,首部方形,刻凿有长方形弦槽,槽底钻有12个透孔,首部弦槽缺损一块,尾部山字形凸起,一角残断,枘槽内略残缺,首部弧高约在1.1厘米,尾部弧高约1.65厘米。琴身髹黑漆,剥落严重,仅首尾留存。
古琴为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关于古琴的创制,考察文献记载,有“伏羲做琴”、“神农做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虽不尽可取,却说明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除这件出土于吴县长桥战国晚期墓的古琴外,近些年来,在楚文化分布区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先秦古琴实物,如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十弦琴、荆门郭店村一号战国中期墓出土七弦琴、湖南长沙战国晚期墓出土七彩九弦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也出土有形制相仿的西汉早期琴。
从考古出土实物看,这些先秦古琴与今天习见古琴形制存在很大差异,它们的面板与底板分离,需弹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凹口,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弦轴;在面板上尚无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也明显短于后世,属无徽琴;琴弦根数也多少不一,直至汉魏时期方才形成七弦古琴的定制。
该件古琴具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断代依据,为我国目前发现为数不多先秦时期琴的实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国宝再创作作品
《乐》

《鹤立鸡群2077》

《双龙戏珠2077》

艺术家介绍
谈博闻
上海自由插画师,伙聚青年艺术家成员,毕业于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 (加州艺术学院)插画专业BFA。作品风格结合了中国传统白描绘画技巧以及偏美式的画面叙述感,擅长运用巧妙的线条以及深思熟虑的配色设计,将观众带入到他的想象力世界中。
艺术家解读
初见古琴,犹如仙界轻舟,梵音袅袅而出;再见古琴,千古绝唱《广陵散》与嵇康再现,超凡脱俗,鹤立鸡群,与赛博朋克的世界观不谋而合。在马王堆汉墓花纹叠垒出的仙境中,一切都弥合于自然。
策展人说
琴棋书画,哪个最帅?应该就是琴了。
一次简单的拨弦,便在一瞬间让整个空间充满仙气。
一个身背乐器的年轻人,总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说到古琴,我们总会想到嵇康,《世说新语》里描述嵇康哪怕素颜都能帅得“龙章凤姿”。让人不禁幻想一个放浪形骸的帅哥在竹林与山河间独自抚琴的动人场景。
但在中国古代艺术中,面容姣好的“大男孩”形象并不常见。可那些袒胸露乳,顶着将军肚的大男人形象又很难在当代的审美语境下吸引大家。
而在谈博闻再创作的《鹤立鸡群 2077》中,我们看到一位长发飘逸年轻人,身处杂乱的赛博朋克风格的都市之中,虽然高楼的霓虹灯有些刺眼,但主人公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之中,闭眼抚琴,用一己之力与整个世界对抗。
今天,我们在那些“独立音乐up主”的身上依然可以瞥见嵇康与古琴所代表的叛逆精神。
而“汉服小哥哥”形象,也随着古装影视剧和国漫印入了大家的文化记忆中。
这些内外兼修的男主角和西方穿着紧身衣的超级英雄有着明显的不同。
再看吴文化博物馆的这张古琴,时光褪去了它华丽的外表,但无法夺走它的那股英气,破损与残缺好像使之更加帅气了。
黑衣陶刻符贯耳罐

黑衣陶刻符贯耳罐
高12厘米,口径8.8厘米
澄湖遗址出土,属良渚文化时期
泥质黑衣陶,作方唇、直口、高领、溜肩鼓腹、平底,颈下部饰凸弦纹一周,两侧置对称贯耳,器表打磨光滑。外腹部有四个刻划符号,呈左高右低中间略高的形式横向排列,为陶器烧成后用锋刃器刻出。
关于这四个刻划符号的考释,学术界众说纷纭。张明华认为从左起第一个刻划结构与崧泽文化的鱼形刻划大同小异;第二个刻划形体结构与甲骨文的“戊戍”、“戌”字致;第三个刻划可能与甲骨文“五”字有关,或许是与“五”有关的合文;第四个刻划在江西吴城文化、山东北庄大汶口文化、甘肃马厂及寺洼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唐兰认为是“俞”字的原始象形字。
黄盛璋认为第四个刻划是房屋的象形,竖划代表立柱其上部分似屋顶,如果自左至右读,它们似乎记录了距今四千多年前澄湖地区有一个以鱼为图腾的强大部落联盟,曾经征伐吞并了许多与之毗邻的擅长造船的氏族,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自右至左读,这四个刻划似乎是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曾经制造了一批玉戚的记录。李学勤在《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中认为这四个刻划符号是“巫钺五偶”。
以上都是用解读甲骨文的方法来进行考释。裘锡主则认为,良诸文化即使出现了原始文字,“它跟古汉字恐怕不会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最近,钱玉趾在《良清文化的刻划符号及文字初论》中说:“良渚陶壶上的字符可以认为是文字。吴县澄湖黑陶罐上的四个刻划符号和马桥遗址国把杯底两个刻划符号,即可能是。”又说:“良渚文化的主人应是古越人,他们的语言应是古越语,那么,良诸文化的文字应该是表达古越语的。陶壶上这类良清文化刻符可能是一种音节文字。”
综上所述,良诸文化的刻符虽与汉字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应属良渚文化时期的古文字,与巴蜀文字一样是汉字的先行形态,足以证明太湖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国宝再创作作品
《史前嘻哈风-1》

《饶舌歌手的出道告白》

艺术家介绍
刘了了
独立艺术家,1995年出生于内蒙古,201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201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艺术家解读
这件黑衣陶贯耳罐所表现出来的纯真热情与嘻哈文化具有意义上的共通,而身处嘻哈文化圈层的人际关系可能更接近史前的部落式生活,两者结合,毫无违和感,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与传统价值观没有冲突。《史前嘻哈风-1》和《饶舌歌手的出道告白》所表达的正是理想与现实、想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与共谋。
策展人说
观看史前文明,需要一点想象力。
“史前、石器时代”,在博物馆中看到这几个字,我们脑中的某个开关就会自动切换:不再是某个艺术家在夜晚孤独地创作,而是一群披着兽皮的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当然,仔细看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陶罐,就会发现它并不原始。陶罐的贯耳与罐口的复杂造型表明了一种审美倾向,而罐身中的四个神秘字符告诉我们这个文物的特殊性甚至是仪式用途。
于是,另一种场景在我们的脑海中生成——在某个重要的夜晚,部族的人们围聚在篝火旁,而部族的首领,已经进入狂喜状态,手舞足蹈地唱出代代相传的故事。随后,整个部落都随着强烈的节奏载歌载舞。和很多史前文物一样,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解读,但似乎能唤起我们某种原始的本能与记忆。
这件陶罐所蕴含的原始能量,让艺术家刘了了想起了今天的嘻哈文化。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摇摆,哪怕听不懂,但歌词的押韵总给我们莫名的快感,对此类理性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上头”。
其实,我们的本能好像和祖先之间也没多大区别。
双鸾瑞兽纹铜镜

双鸾瑞兽纹铜镜
直径26.8厘米 通高0.9厘米
铜镜是以铜锡合金为原料铸造,镜面光素用以照容,镜背装饰花纹或铭文。呈八瓣菱花形,镜背分三层纹饰布局,镜背中央伏卧一兽,腹下有一孔,形成镜钮。内切圆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分饰八组飞鸟、蝴蝶和花草纹,内区饰双鸾双兽,间饰缠枝莲纹。鸾鸟瑞兽纹铜镜是盛唐时期最流行的镜类之一,从纪年镜的资料中可知,大约成镜于武则天长寿年间,菱花镜也始铸于这一时期。
铜镜的铸造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商、西周和春秋时铜镜有零星发现,战国时铜镜盛行,产量大增。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是继汉代之后的又一个制镜高峰。唐代铸镜中增加了锡和银的比重,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
唐代铜镜造型上更加丰富,除菱花形外,还出现了葵花形、八角形、亚字形等多种形状,纹饰题材包含花卉蝶鸟、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等,还增加了带有西域色彩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装饰题材。装饰方法有浮雕、镶嵌、鎏金等,并且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
唐镜纹饰布局打破了规矩分布的格局,此镜中鸾鸟、瑞兽和花鸟线条简炼流畅,鸟羽细腻分明,是唐镜中的精品。
国宝再创作作品
作品名称:《关于衬托与吸引力》
材质:数码绘画
尺寸:可变

作品名称:《从“你”眼中看》
材质:数码绘画
尺寸:可变

艺术家介绍
张蘭
1993年生于中国湖南常德,自幼绘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从事服装行业。其绘画从自我感受出发,将内心隐秘的情绪感受赋予线条及色彩,认为绘画材料是媒介,技巧是表达方式,画面内容中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绘画作品多以女性形象为主,关注内心世界,以生活作时间线,笔随心动记录状态。
艺术家解读
《关于衬托与吸引力》采用阿尔丰斯·穆夏风格的装饰结构为支架,内饰以佩斯利花纹,将体现盛唐繁华的菱花铜镜与异域世界的天使并置于同一场景,安然静谧的质感油然而生。
《从“你”眼中看》则采用第一视角,观者成为镜中人物。强烈对比的黑白色调源自电影《罪恶之城》,电影中女性角色独树一帜,印刷质感的画面让观者意识到这是“虚构”的视野,而这个“虚构”的世界,又是如此真实。
策展人说
照镜子很危险……
在这个离不开前置摄像头的年代,很难理解照镜子有什么不好。
但在古诗中,说到镜子,总不免提到易逝的红颜和两鬓的白须。
在古画中,佳人拦镜梳妆的场景旁边还一定要写上“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提醒我们别过于关注外表和衣冠。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那位老是问魔镜谁最美的人的确是个反派,而敢于端个照相机怼着自己脸闪光的也只有安迪沃霍尔那样的艺术家。
如今,哪怕是用三千面铜镜装饰宫殿的唐敬宗,看到各种自拍和修图软件也会甘拜下风吧。
天天参照广告和点赞量来生活,可能会引起容貌焦虑。就像张蘭的作品《从“你”眼中看》所描绘的那样,一位网络主播的镜中容颜似乎有些迷失。
那到底照什么才好呢? 以史为镜,可能是个解决方案。
在博物馆的语境中,我们可以以历史的角度找寻自我,以文明的广度理解世界。
吴文化博物馆的这件双鸾瑞兽纹铜镜,是一件“重器”,能让人感受到唐朝的大气。“以胖为美”的唐朝对我们来说更是另一种审美的可能与强大的自信。在张蘭的另一件再创作中,这面唐镜被放在了西方现代风格的镜架上,两种风格相得益彰,唐朝崇尚的胡风与穆夏绘画中的东方风情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釉里红云龙瓷盖罐 鹦鹉首拱形玉饰

釉里红云龙瓷盖罐
通高38.2厘米,口径12.7厘米
腹径25厘米,底径13.7厘米
釉里红是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现红色,因此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室中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因此元代的釉里红器产量低,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多。
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是釉下彩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装饰方法是在刻有纹饰的白胎上留出图案部位,用铜红料涂抹图案以外的空余部分,烧造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这种装饰方法称为“釉里红拔白”。
这件龙纹盖罐1976年出土于吴县通安华山。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胫部微收,带有底面旋挖而成的假圈足,足端面宽平。盖部宝珠形钮,盖设里外两口,便于密封。以盖钮为中心施有对称的锦葵花叶一周,钮基部及盖外边缘都施釉里红釉彩,花叶上散涂铜红呈色剂。腹部浅刻盘龙两条,组成主体纹饰。
该罐在构图艺术上极有特色,罐表以盘曲升腾的白龙为主体纹饰,龙体上下之间的空白处以艳红的呈色衬托,似为飘动的彩云。两条白龙蜿蜒升腾在片片红云之中,红云白龙,相得益彰,以这样强烈的色调对比,烘托出了白龙在红云中升腾的动态美。整器造型端庄,胎白质坚,装饰别致,发色艳丽,极为难得,是国内外罕见的早期釉里红瓷器。

鹦鹉首拱形玉饰
断为二半,粘合复原。玉色淡绿。器作拱形瓦状,剖面为弧形,弧长接近半圆。两端琢出对称的鹦鹉首,高肉面,钩喙,头部各有直径0.4厘米的穿孔,似为目。头部以细绳纹框边,颈与器体相连。器表以“田”形阴刻线分隔成四部分,内填蟠虺纹和羽状细化纹。器里无纹,有蜡质光泽。弧长8.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1986年苏州通安严山春秋吴国玉器窖藏出土。
此件鹦鹉首拱形玉饰应是由筒瓦形的胚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突出钩喙、肉冠及眼部,约占了体高的三分之一。喙、冠、眼要比真实的比例大得多,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作了夸张处理。从艺术造型的角度考察,这种抓住动物局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创造,使之巧妙地合为一体;利用动物侧面剪影勾勒器型外轮廓线,使细部与形体相统一的表现手法,正是这类玉器独特的造型风格,显示出南方吴国不同的文化风貌。
国宝再创作作品
作品名称:《热气球1号试运行》
材质:纸质水彩颜料、中国画颜料
尺寸:110*75cm

艺术家介绍
陈汉煜
独立插画师,目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在读研究生。擅长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绘画,尝试将中外绘画理论与实践做融合,摸索适合时代且不流于俗的绘画形式。代表作有《江南寻宅记》、《手绘文物世界史》等。
艺术家解读
龙与凤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它们常以严肃、神秘的形态出现,而《热气球1号试运行》则用夸张的造型、明快的颜色解构了传统叙事,一改宏大的观察视角,从器物本身聚焦纹样个体,以此创造全新且愉悦的想象空间。
策展人说
“有图有真相”,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观众的视觉欲望了。
有两种观看方式正在流行:上帝视角与微观视角。
吴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精品文物,上面分别有龙和凤的图案。元代的釉里红云龙纹盖罐上以红为底色的龙纹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张力,而春秋时期玉饰上的鸟形图案夸张得恰到好处,有种当代设计感。(此类喙朝下的图案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凤)
我们在面对此类文物时,都会迫切地想要看见同类图案在整个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可能是作为无法触摸与占有的补偿,也想见证这些文物肉眼无法见到的角度与细部,但这无疑是利于对文物的理解与记忆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都在网上提供了分类标签、360度的三维模型与超高清的图片。
南北朝的姚最曾说: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鸟迹指的是文字,龙文是图像。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都以文字为重,在如今的图像时代,这可能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不利因素,也是为何文物需要大量再创作的原因。
在陈汉煜对于两件国宝的再创作《热气球1号试运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视觉文化的演变,鸟形热气球象征着无人机带来的宏观上帝视角,而下方众多的小龙象征了我们“看清、看透”的欲望。这样可读性高的图片正是青少年理解传统文化的第一座桥梁。而本展项也呈现了历来龙凤图像的演变,让观众可以尽情地读图。
楚途盉

楚途盉
通高25.2厘米,提梁高8.5厘米
足高6.8厘米,口径10.8厘米
枫桥何山东周墓出土
器作小口,广肩,扁圆腹,下置三蹄足。肩前后设夔龙形提梁。前有短曲形龙首流,龙首为双目外突,小圆口,头顶铸出扉棱。两侧辅以蟠虺纹,填以细密的羽状划纹。龙颈密饰鳞纹,后有扉棱形尾饰,上密饰互相缠绕的蟠虺纹,填以羽状细划纹。提梁作夔龙形,前端铸出龙首,双目圆睁,张口,上唇翻卷,两侧面辅以蟠虺纹,后端短尾上卷,内填以垂鳞纹,龙身弯曲,表面密饰鳞纹。
体后部下侧附一圆环有活系与盖相连。盖作圆盘形,罩盖在盉口上,盖顶有环行钮,有链条与龙身提梁相连接。盖面密饰回纹与云雷纹组成的装饰带。腹部两周凸绳纹密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图案细密而繁缛。肩部饰一周云雷纹,并有铭文“楚叔之孙途为之盉”八字。腹下设三蹄足,足上部铸兽面纹,兽面两眼之间附以扉棱作鼻,兽面两侧辅以卷云纹。
1980年7月苏州吴县枫桥何山东周墓出土。枫桥何山,因“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而得名,位于苏州城西10公里,吴县西津桥镇南约1公里处。山海拔高63.8米,有较厚的泥土覆盖层,是苏州城西古墓葬较多的地方。这次出土文物的地点,在何山西南麓的缓坡上。据当时参加取土的职工回忆,文物分布在东西宽5米,南北长8米,距地表约 2米的同一平面内。出土文物地段的土色与周围堆土均为红壤土,无多大差别,未见葬具残迹,但根据该地多古墓估计,这些文物应该是一个墓葬内的随葬品。
与楚途盉同时出土的有鼎、簠、缶、匜、盘、戈、矛、镞、车马器等青铜器三十三件。其中盉、缶、匜、軎辖及部分鼎的形制和纹饰风格,具有楚文化特点,所出的鼎与戈、矛等兵器则具有吴越风格。据铭文所记,此盉则属楚国贵族用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 伍员率兵 攻入楚之郢都。因此,此墓出土的楚国铜器,很可能是吴人掠回的战利品,赐给攻楚的功臣,死后随葬的。墓主人可能是这次攻楚有功之人。墓葬的年代,估计应在周敬王十四年吴楚战争结束后或稍晚。
盉上有铭“楚叔之孙途”,“途”当为人名,文献中未见记载,但根据李零等同志对“楚叔之孙倗”的考证,认为倗应该是蓬子冯。“楚叔之孙途”也应该与楚王族同出,并可能与蓬子冯有亲属关系。
盉为古代青铜酒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国维《说盉》有曰:“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有曰:“金文‘盉’从禾者,乃像意兼谐声。故如季良夫盉,字像以手持麦秆以吸酒。”
国宝再创作作品
作品名称:《迎仙台》
材质:岩彩
形式:风炉先屏风
总尺寸:54.5×176cm

艺术家介绍
徐旭峰
1987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字九峰。研究方向:架上绘画、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上海)。现任上海书画院展览部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海上书画人物年表汇编数据库策划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特聘教师。
艺术家解读
楚国是一个神秘的“侑神”国度,“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春秋楚盉为楚人饮器,《迎仙台》便以器物上半部为创作基础,重新解构夸大,将其构建成祭祀台类的建筑,部分云的元素又结合西汉马王堆的漆馆云纹,色彩上以矿物色借鉴敦煌诸色调,结合楚人的日常风俗,上有神的驾临,民以物象,神以赐福。
策展人说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如何获得平静?
本次展览,徐旭峰的作品《迎仙台》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
在这个更亮、更大、更快的时代,徐旭峰反其道而行之,把作品绘于古董屏风之上,传统又考究的创作过程让整个展览空间充满了历史感。画面上绿色岩彩的晕染还原了青铜器的质感,但并没有古时“一言九鼎”的压力,保留了一丝轻盈。构图方面,徐旭峰选取了楚途盉最“仙”的手柄与盉盖的部分,任由祥云遮住了手柄上看起来有些过于密集的鳞片,柄与盖之间的锁链幻化成了一位可爱微胖的仙人,而楚文化光怪陆离的浪漫被适度地保留在龙首。经过这一系列的艺术处理后,这件出土于吴国的楚盉俨然已成了一座江南烟雨中的舞台。
在本次展览的空间中,艺术家也邀请观众用席地而坐的方式欣赏作品,让我们与作品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私密。静心欣赏这件作品之时,会发现自己与《迎仙台》中的仙人产生了微妙的同步,或许你会悟到这座让人平静的舞台欢迎的其实正是我们。
青瓷扁壶

青瓷扁壶
高25.8厘米 口径5.4厘米
腹宽23厘米 足宽19厘米
1976年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
器身扁圆形,方唇直口,饰凹弦纹一道,肩部以圆圈和菱形组成装饰带。前、后腹面以圆圈环带联成鸡心状,并贴塑铺首衔环各一个。肩部左右有一系,腹部各有系二。椭圆形高圈足,外撇。表面施茶绿色透明釉,圈足底内不施釉,露胎处呈褐红色。
此壶1976年出土于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同墓伴出有“元康五年七月十八日”纪年砖,是一件有绝对纪年可考的西晋器物。扁壶的称谓始于刘宋州,宋《博古图》释扁壶云:“形制特扁,故因其形而名之。”根据考古发现,西晋时期扁壶称“埤”。浙江上虞县百官镇西晋墓中曾出土一件青瓷扁壶,壶的底足刻有“先姑埤一枚”字铭。江西九江地区曾收集到一件汉代铜扁壶,铸铭“钾”。湖北省江陵纪南城凤凰山167号汉墓中出土一件漆扁壶,名为“柙”。
由此可见,汉代、三国两晋时期,扁壶的正名为”钾“、“柙“、“埤”。质地不同,其名的偏旁各异。
这件扁壶形体浑厚,釉色滋润,装饰精细,制作精湛,作为有绝对纪年的断代标准器,历史、艺术、文物价值极高。
国宝再创作作品
《狮子山Action!》
电子绘画 / 动画

艺术家介绍
李季
数字艺术家,公共艺术家。1989年生于上海,2015年美术学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16创办上海吉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委员,上海市徐汇青联委员,吉门文化掌门人。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刘惠文
数字艺术家,三维特效师,1998年生于上海,202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史雨昊
数字雕塑家,2000年生于上海,现就读于上海大学雕塑系。
艺术家解读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观者提供超现实的观看体验,是数字媒介技术的天然优势。因此,将青瓷扁壶发现之地狮子山想象成电影拍摄现场既合理,又可操作。而中西文化交流、陶瓷、扁壶、奶茶、大漠机械苍狼和胡人商队等符号与观念,在新的故事框架下,又会以何种意义再生?
策展人说
胡萝卜、香菜、黄瓜……
其实,我们身边有好多古时丝路上的“西域进口产品”。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何很多小朋友吃不惯这几样东西,毕竟江南和西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土。
炙热的阳光,奔放的游牧生活,西域是个充满幻想的地方,总能给艺术家带来灵感。马背上的视觉经验似乎比在江南船上看到的景色要激烈许多。在艺术家李季的再创作中,我们看到了西域、震撼视觉效果与苍狼袭击驼队的戏剧场景。但镜头一转,才发现这是某种商品的广告拍摄现场,在苍狼的旁边赫然屹立着一杯奶茶。
仔细想想,奶制品在古代的确属于游牧文化,而茶叶正是“出口”西域的“中原产品”。而如今,这些对异域的幻想早就被商业化了,成为了产品的标签与市场定位的基础。
吴文化博物馆的这件西晋青瓷扁壶应源自中原传统的铜扁壶,但在李季作品的布景里完全被“西域化”了,这似乎也预示了日后辽、金、西夏等游牧王朝将把本民族的日常扁壶做成瓷器。复杂的扁壶源流告诉我们,文明间的交流从未停止。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2 09:28:47
-
Latif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8 00: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