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马与《海鸥》是天作之合
▶【 拽马repo 戏剧形式篇】
数次打卡,发现《海鸥》与拽马堪为良配。 《海鸥》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散文笔法,极力把舞台事件生活化,人物吃吃喝喝打牌聊天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这与拽马酒吧的烟火气浑然一体。科斯佳和妮娜在前舞台排演着戏剧,特里果林和阿尔卡基娜在吧桌旁、在人群中遥遥审视,他脱帽,她点燃了一根烟,配着红酒,顺其自然地开始评头论足。这甚至不需要间离,《海鸥》将生活日常搬上舞台,但拽马酒吧让戏剧回归日常。
《海鸥》与拽马的适配性还体现在:拽马的戏剧分享并无主角配角之分,它在剧情通顺的基础上力求戏份的均衡,而契诃夫恰恰喜欢用大段大段台词让角色对事物发表看法、抒发情感,不刻意追求节奏张弛,也避免了情感的完整性被对话回合切割。妮娜的两段戏中戏;阿尔卡基娜的舞蹈solo和驭人之术;科斯佳说精神的苦闷;特里果林谈写作的痛苦,都是飙戏段落,这种版块结构使得每个人物都有killing part。
拽马择取剧目也颇有意味,雅思米娜的《艺术》《杀戮之神》、品特的《背叛》、卡里埃尔的《备忘录》,俱是小体量客厅戏,人物不多、戏份均衡、主题明确、矛盾集中,选这些戏除了品味偏好,多少也是受场地和人员限制的无奈之举。但小体量客厅戏对拽马的片段式分享而言是把双刃剑,以雅思米娜的作品为例,总以小问题引发大争端,唇枪舌剑针尖麦芒,人物天平每时每刻都在游移,片段分享时反而不好裁剪,一刀截下去,人物情绪断裂,下一个段落可能就“莫名其妙”反转了。
《海鸥》尽管人物关系复杂,精神凝结也较为抽象,但片段分享整合后呈现出的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完整。为了剧情的顺畅,一些未出场人物的戏会被乾坤大挪移到四位演员身上(比如,妮娜出场时担忧来晚了,一系列激动话语的倾吐对象由索林变成了科斯佳,管家太太提醒医生戴帽子则无缝移植到阿尔卡基娜和特里果林身上)。管家一家四口线被隐去后,无疑加快了主线节奏,只要裁剪后的段落衔接顺畅基本无碍,遇上大的时间跳跃则像分幕一样用中场休息过渡,观感倒也十分丝滑。
《海鸥》场的观众表现相对而言也是较好的。对,观众表现。传统舞台表演都是品评演员表现,但拽马的沉浸式空间无形中对观众素质有一定要求。酒吧氛围,万一遇上爱起哄乱接茬儿的观众,多少有些出戏和倒胃口。酒吧观众的配合程度除了靠自律,和戏能不能让人投入也有关系。有些戏间离感、设计感过强,观众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看戏,随时抽离吃饭喝酒刷手机乱搭腔。但《海鸥》的质感,是超越空间沉浸感的另一种精神式沉浸,理想破碎,爱情幻灭,飞蛾扑火,生命凋零,任何一重都是情感暴击,何况叠加?那些可共情的孤独、苦闷、彷徨、挣扎,让整出戏呈现出不忍破坏的破碎感。
入戏是最好的赞美,拽人出戏是最残忍的摧毁。管住嘴,毕竟,不能也不应,闲来无事,打死一只《海鸥》。
(20210706/20210727场)
==================
▶ 【拽马《海鸥》repo 戏剧表演篇】 七月在拽马看了两场《海鸥》,超近距离赏戏很奇妙。上次聊了此剧的演出形式, 再简单聊聊角色演绎和观剧体验,仅个人观感,不喜可关。
【特里果林-——赵立新/于小伟 两版特里果林气质差异挺大。 赵果林像一个恳切谈心的师长,他看妮娜的眼神没有邪念,短暂沉沦看着非缘于色欲,而只是一个青春不再的人对年轻活力的向往,他诉说写作痛苦,那痛苦就像长在他身体里的野草,积压许久终于破土而出了。 而于果林则更贴近一个渣男,盯着妮娜时像鹰盯着兔子要狩猎。他是帅而自知的,懂得如何对症下药散发魅力,看他谈写作苦恼时,就像看一个功成名就的中年导师为了泡文艺女青年非常有针对性地吐苦水,他示弱,是为等小姑娘投怀送抱。于果林是个PUA大师。 演绎方式无所谓高低好坏,看客心境有异,触动方式也不同。 赵果林的临场反应很出色,有几处在剧本范围内揪观众自由发挥,他的抛和接都灵巧又顺畅。 戏里有一段阿尔卡基娜和特里果林争吵,阿尔卡基娜以大肆赞美为武器,发动彩虹屁式进攻,然后抱着特里果林狂啃。 0727场于果林不耐烦地逃避性地说:“哎都看着呢。”阿:“谁啊,我才不管呢”,这场处理得较简单直接。 而0706场则生动得多,赵果林局促地四下张望:“哎哎哎,都在看,都在拍(重音)呢。 ”阿:“(凶狠地)给我放下……拍吧拍吧,我才不管呢。”此处喜剧效果绝佳。 看罢不得不赞一下赵立新的台词节奏和情感色彩控制,“你只要肯做出一点点改变就能变成一个不普通的女人”“她不理解”等平凡的句子都在情境内演绎出了笑果,没有辜负契诃夫对此戏“喜剧”的定义。对台词情感色彩控制技能非常值得吹。 于果林则相对正剧一些。许是当日状态不佳,台词磕巴不少,还误把伊琳娜叫成了妮娜。有些戏剧点也没到位,和阿尔卡基娜对吼“你疯了”“我疯得还不够”时情绪没有顶上去,气势被女演员压制了。
【阿尔卡基娜——任铭松 看任铭松演戏真的太赏心悦目了,行云流水,真实自然得仿佛从俄国艺术画卷里走下来的,又仿佛她天生就是这样一位名伶,阿尔卡基娜只是她一个分身一个唤醒她的饵。与她的举重若轻一比,年轻演员多少显得表演痕迹略重。 任少女独舞好看,抽烟有范儿,“这下我可抓住他了”时的wink也非常可爱。《海鸥》一遇,垂直入坑,完全无法阻挡她的魅力。
【妮娜——黄易子 她的眼睛真大,亮晶晶的,饱含天真和憧憬。易子是易出汗体质,脸庞脖子全是晶莹饱满的汗珠,热烈又急切,是连内分泌也要调动的飞蛾扑火式演法。而历经风霜后的脆弱感,像疾风中的纸鸢,风一扯就碎了,看着真令人心痛。 初看时觉得她演得刻意,前几幕天真少女时期有些夸张做作,最后一幕虚实不分不断引经据典代替自我表达却又不断自否的状态,又像可云附体。不过演员勤勉,一直在调整,第二次看时,肉眼可见地进步,自然许多,但“你是伟大的、了不起的”这句故态复萌。 听到惊弓之鸟一样的妮娜说:“每当我想起自己的使命,就不那么害怕生活了。”我忍不住鲁豫上身:“是吗?我不信。” 在我看来,妮娜晚期是只惊弓之鸟,说不再害怕生活只是假装释怀。
【科斯佳——杨森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但碎银几两,解不了科斯佳的惆怅。 杨森将科斯佳演成了全剧我最心疼的人。 但走位设计略生硬了,总是情绪一涌就倏地从前方舞台瞬移到观众中央。《艺术》三男主也有同定点的瞬移,但那毕竟表“跳出”,对话变独白,观众秒懂。如果是单纯为照顾多方位观众,切换定点时还是尽量从容一些, 0706场,科斯佳写作不顺扔稿纸,杨森演得太投入了,随手一洒,顿时坐第一排中间的我头顶天女散花,稿纸劈头盖脸砸下来,吓我一哆嗦,倒也算有趣的沉浸体验了。
Anyway,谢谢各位老师的演绎,超近距离看戏太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