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四十六
被/讨/厌/、的/勇/气(四十四)
这本书是大老师推荐的,收藏了很久,三月的时候去西安培训的飞机上看了半本,下飞机后在酒店马不停蹄看完了下半本。不敢说是对我整个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但是看完之后的效果很明显,我不生气了,更不会自己生闷气了。在工作中,难的不是困难的工作,而是与人打交道。造成我工作不开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某人。看书的途中免不了对标他,我会试图去分析他这么做的目的,然后就释怀了。
举个例子,在等待电梯时或者电梯中有其他人,特别是有美女的时候,某人的音量会明显提高,还带有夸张的语气词,比如,现在谁还用XX牌子啊,垃圾的一塌糊涂,我家用的是XX牌的;再比如,我去年买的XX家电,在海上漂了几个月了,竟然还没有到货!这都半年了!他的目的很明显,炫富。再有,他经常说,他有XX现金、家产,谈私人银行,你知道私人银行是什么吗?一年最稳妥的理财,每天什么都不用做,进账几千,像他生活消费欲望又不高,每天吃点牛肉面就高兴了,这钱花不完就又给你挣钱了啊,还工作干嘛呢。等把XX房子卖了,又是XX,我现在就退休吧,每天有这么多钱都不知道干嘛啊。我和同事经常听,天天听,他总是乐此不疲的每天拿着计算器在我们面前算账。只到有一天,同事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同事说,古时候皇帝宫门前有两个乞丐在聊天,讨论如果有一天,他们当了皇帝会怎样,一个乞丐说,我要是当了皇帝,就买很多很多饼,铺在地上,从东门铺到西门。某人应该是听懂了的,自此很少提起了。但偶尔还是忍不住在我面前说,毕竟他现有的资产对我也是降维打击了。但是,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暂时不在我的阈值内的金钱概念,他那么多资产,加起来也不过一套北京的学区房而已,都是数字。
初始是看的电子书,看完觉得这本书真的非常好,下单买了实体书,也买了同系列的幸/福、的、勇、气和自、卑、与、超、越,都是讲阿德勒心理学的。就像大老师说的,不高兴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
幸、福的、勇、气(四十五)看完了,这本书主要是关注父母做儿童教育的,也有很多非常好的观点。他与我后面看的一本书,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四十六)中关于教育那一章的内容相似。
第四十六本,像是一本文献综述一样,作者列举了很多他看过的书,看完以后总结的观点。初看前三章,虽然有惊奇,但也不过认为是一本平平的反鸡汤文学,后来第四章、第五章,讲到信号论、足球系统的时候,真牛!找不到形容的词汇。当然这些很多都是他从他看过的书中提炼出来了,他都一一备注了,作者读书涉猎之广,涵盖心理学、经济学、宇宙观、物理、数学、体育等等。最后两章讲物理的稍许乏味了一些。
最近还有些别的感慨。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很多时候自己觉得是歪路,竭尽全力,苦口婆心想拉他一把,却收效甚微。想想当初的自己不也是吗,长辈们想让我报考学医,考公,安排工作,总是犟着反抗,现在偶尔也后悔没走那些路。但是终究也磕磕绊绊走到了现在。
关于计划的实施。我给语文很差的表弟布置了一项读书的任务(就是那个想苦口婆心的拉一把的),想培养他语文的语感。前三天他做了,每天的工作量不超过五分钟,第三天因为他读错的地方太多,我给他一一指出,吩咐他再读一遍,第四天,他没有提交,给他打了电话,我说你这个读书每天也就花3分钟,今天不交就会累计到明天,明天就是两篇,再加上昨天复述的,就是三篇了。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能花3分钟,这个任务是很轻松的。可是之后,他这个任务彻底放弃了。我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小的任务,断了一天就不愿意继续下去了呢。没过多久。我准备一个考试,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按照某博主的推荐,精确到每天学习哪一章的内容,她的初衷是好的,这样就不用纠结每天做什么了,节约时间。当我真的执行的时候,第一二天勉强完成了,第三天因为有事耽误了,我想第二天多看点吧。甚至当时定计划时,为了宽松一点,周末的任务量也没有加多,想着就是万一平时没完成,周末多干一点。但是从第三天没做开始,整个人就变得非常痛苦,处于任务没完成的焦虑和任务量巨大的头疼之中。很快,这项学习任务就被放弃了。我突然能理解了为什么表弟第四天想到第五天要读3篇的时候的痛苦了,我确实很想完成任务,但是这个量完完全全超过了我的负荷了,所以更加不想做了,但是不做又很焦虑,就一直处在不做且焦虑的状态中,非常难受。如果不是极度自律的人是很难坚持这种方式的。
关于时间的维度。有一天跑步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到那天,有人问我,你已经快30岁了,读完出来可能都36、7了,到时候你的同龄人,孩子都上小学了,自己事业有成,而你才刚刚开始,不会后悔吗?我想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36岁的我,可能结婚了,生了两个小孩,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当然也有可能没结婚。问36岁的我,7年前有个机会,让你去读书,你没有去,后悔吗?这个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肖申克的救赎,他花了19年的时间,越狱成功。19年很长,如果活到80岁,几乎占到了人生的四分之一,但是也就是四分之一啊。如果不去坚持做一些事情,一些可能不知道有没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一样会活到那个岁数。暂时想不到如何描述这种感觉,应对年龄的焦虑吧,就是当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不在纠结于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多少岁结婚,多少岁上学,多少岁买房,多少岁工作,世界可能更开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