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时间:2021年9月2日
工具:电脑/Kindle
第一章 导论
一、了解儿童
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然而,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因为要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想到一篇帖子的标题《鸡娃不如鸡自己》,很多父母早早放弃了自我学习和成长,懵懵懂懂人云亦云。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
没错,追求发展,追求完美,这八个字看着太舒服了。
个体的追求或寻找目标的活动的前提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真的是天生的吗?是不是换成不满足感或者欲望更为合适?不满足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不满足感。
如此,我们可以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 类:生来就带有衰弱体质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感受过父母疼爱的儿童;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很好奇,从小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自卑感是从何而来呢?他们要的是何种心理补偿呢?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
这句话我喜欢。
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儿童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早已超出了他身体所能承受的预期,以至于不会促成任何有益的活动,相反,它会毒害儿童的心灵使其永不安分。这种野心又和儿童的性格怪僻相互纠缠,儿童也因此受到无休止的刺激,使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时时提防着遭受别人的伤害或轻视。 这种人虽然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但其才智能力仍在长眠之中。他们变成我们说的“神经兮兮”或性格怪僻的人。发展到极端状态,他们会成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更有甚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绝对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一些人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 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仿佛那就是现实世界。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内心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此达到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对这段话感觉复杂……有道理,但太斩钉截铁。
二、社会情感需求
判断儿童是否成长的一个有效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
什么是社会情感?
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初入校园新环境,将成为对儿童最早最严峻的考验。在人们普遍缺乏为儿童进入学校这一新环境做准备的知识,这也解释 了为什么许多成年人在回想他们的学校生活时,总觉得那是一场噩梦。如果父母没有告知过儿童他们应该怎样和别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时就会感到孤立无援。
这个我们不曾遇到。
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微小的迹象观察到他们暴露出来的虚弱感。例如,不少儿童在站立的时候不是挺直腰杆,而总是要依靠什么东西。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人们会教育孩子说“站直了”,但事实上,问题并不在孩子是否依靠了某种可支撑的 物体,重要的是他总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的心理。通过惩罚或奖励,我们可以很快地消除这类孩子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强烈地渴求得到帮助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一个好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这些迹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帮助孩子消除这种问题的根源。
如何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帮助的心理?直接给予他们所有的帮助?希望后文有答案。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摆脱依赖某种东西的心理,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会有焦虑和依赖等负面情绪。把他的情况与我们熟知的案例作比较,我们就可以重建出这一类型的儿童的人格, 而且能够轻松地确定这个儿童属于被娇宠过度的一类。
无法摆脱依赖某种东西,我想不起来,跳过。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宠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跳过。
我们工作研究的重点是个体,我们不可能从某一个人的某种表现中就得出深刻的结论,而是要尽可能地考虑支持论点的方方面面。只有成功地证实我们的假设,能够在一个人的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同样的气馁和顽固个性特征时,我们才可以确定地说,这个人的整 体人格具有气馁和顽固的特征。
可惜,太多长辈和父母习惯轻佻随意地给孩子打上不同的标签,随时随地。
我们想要了解他的人格特征,并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来分析他的人格特征。这并不意味着他故意向我们说谎,而是要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同时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这个旁观者可以是心理学家、父母,或者是教师。他应该学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解释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对孩子来说这个兼具同情心与客观的旁观者只能是我,当仁不让。
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把对于社会有益的事情视为是“正确的”。同理,偏离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就不是“正确的”,并必然会与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
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好像是从小这么听过来的,但为何现在会反感这样的说法?不知不觉我已经站到了社会的对立面了吗?还是彰显个性离经叛道的青春期意识残留?
而这种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将会使行为人产生明显的无价值感,这种冲突也将会引起受害者同等甚至更强烈的报复;最后,我想要强调的是,违反社会要求也就是扰乱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怀有这种理想。
每个人都希望社会变得更好,建设理想社会,包括我,看来对上面那句话的反感还是下意识的反骨残留,而非反社会。
儿童一旦遭遇到生活问题,他就会在考验情境中表现出是否准备 充分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具有社会情感、面对 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然 后,我们只需要找到他努力方式的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 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就形成一个不可分裂 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顽固且不可分割的,除非这个统一体被发现有 缺陷,随后,新的统一体才可能重建
希望如此。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一、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
也许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他的全部生活史。 儿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想要理解他所做的事就必须先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其实成年人也一样,只不过没有人会去了解他们的全部生活史罢了。
我们会问一个儿童为什么懒惰,但我们不可能从他身上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的,我们会问一个儿童为什么撒谎,但是无法从 他身上得到我们想要的原因。 深谙人性的苏格拉底就说过:“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一个儿童来回答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毕竟回答这些问题对一个心理学家来说也是勉为其难的。
当我的宝宝说“不开心”的时候,每次下意识脱口而出“为什么不开心”都深感懊悔,因为接下来的回答绝对是“不知道【哭】”,然后开始旁敲侧击抽丝剥茧,“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是不是肚子饿了”、“是不是想看动画片”、“不管我的宝宝说什么,爸爸都很开心,不会觉得宝宝有错,想看动画片也可以告诉爸爸呀,我们一起看”,最后终于引导她说了出来,是昨天说了明天要去拔牙,所以今天不开心。
了解个体某一行为表 达的含义的前提是,我们要想办法了解他的整体人格。这个办法并不是 描述这个儿童的具体行为,而是要理解儿童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摆在他面前的任务。
如何了解他的整体人格?不仅仅是要了解他的全部生活史就等于了解他的整体人格,再引用一下前文:“我们想要了解他的人格特征,并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来分析他的人格特征。这并不意味着他故意向我们说谎,而是要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同时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这个旁观者可以是心理学家、父母,或者是教师。他应该学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解释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目标的确定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一般来说,儿童在2~3岁时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们,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达成。 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是基于错误的判断。不过,目标一旦形成,它就会不同程度地约束、控制着儿童。儿童把自己的目标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也会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展开追求。
2到3岁,好吧,真神奇。
客观情景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客观印象,但这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如何看待这一事实。
二、行为模式逻辑
我们的心理奇妙之处在于,决定我们要走的方向不是事实本身,而 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
是的,我即世界。
如果在大众心理普及的环境中出 现了理性常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本身决定了大众心理或理性常识,而 是这两者都代表了当时环境自发的观点。通常,只有当错误的观点成了 强弩之末,理性常识才会崭露头角。
大众心理=带节奏,只有带完一波节奏,理性之声才会浮出水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儿童只习惯别人把注意力放在自 己身上,突然之间,他就要面临截然相反的处境。这个儿童到了上学的 年纪,在学校里,教师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当这个儿童要求教师给 予更多的关注时,那么他自然会惹怒教师。对于一个一直被娇惯,并非 品性恶劣、不可救药的儿童来说,这种处境充满危机。
没这种情况,跳过。
如果我们了解真实的情形,我们就得承认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予以惩 罚是没有作用的。例如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 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 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明白一个人人格的所有表现都是相互 一致,成为一个整体的,那么,我们就可得知,这个孩子只是依照他的 生活方式行事。孩子的行为与其人格保持一致这一事实也同时在逻辑上 驳斥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孩子不能完成学校的功课是因为他智力迟钝。 一个智力迟钝的人是不可能从一而终地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关注、了解、理解孩子的真实处境,如果拥有共情天赋,还可以把自己带入孩子视角,审视一下平时大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感知孩子的需求,及时而准确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同时,对于学校 制度和那些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的处理有着特殊的意义。学校必须 学会把儿童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视为有待雕琢的璞玉。与此同 时,学校还应该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判断、评价特定的行为。正如 我们之前说过的,学校不应把特定的行为当成孤立的音符来解析,而是 要将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
如果一个班级只有18个人,我相信学校可以做到。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比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而言,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到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学到厘清逻辑混乱的方法,学到独立行走的方法。
一、自卑与超越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 感和成功的追求。追求卓越的诉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我 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突破现状 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不满足于现状,欲望是人类进步的根源。
人的本性无法容忍长期的低下和屈从,被蔑视和被侮辱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会使人产生渴望登攀更高一级目标的愿望, 以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
这么热血的吗?我喜欢。
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中,推断出他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
她和我一样,敏感温柔习惯治疗辅助,但同时也有被隐藏的控制欲权力欲,一旦觉醒,又是一条不同的路。她就是我的翻版,不,我希望是升级版,如果能不断地提供情绪价值,她会一直前行,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将成为她的补给站,她的避风港,养精蓄锐,再度出发。
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自己的优越感;他们会用行动 来争取教师的好感,也会将自己打理得整齐清洁,正是一个正常儿童的 作为。不过,现实证明,这样的儿童只属于少数。 另一些孩子则是以优于别人为目标,并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执着。通 常,这种追求功利性过强,但这点通常会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性地 助长孩子的雄心,并鼓励他们多加努力。但是,追求的目标太大往往会 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雄心太大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短时间 内他尚能承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会不可遏 制地加剧。
2021年了,是不是仍然有会说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的,我队友就是。
2021年9月8日 10:54:35。在Kindle上已经看到了第四章,然而对于需要边读边思考的书,Kindle的局限性还是很大,虽然笔记可以导出,但打字太不方便,还是得在电脑前正襟危坐。停了几天,因为感觉迷失,看此书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我要当一个合格的旁观者。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同时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我需要学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解释她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她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如果仅仅是摘抄句子,机械地接收书籍中的信息,我们要了解儿童,好的,要了解。不能宠溺孩子,好的,不能宠溺。孩子要具备社会情感,好的,要具备。我们要整体了解她,不能片面地打上标签,好的,整体了解。我们引导孩子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好的,引导。孩子犯错惩罚是没用的,我们要了解错误背后的原因,好的,要了解。
隔靴搔痒,既花费了时间又达不到目的。
我作为高敏感人群,自觉已经可以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她的所有情绪,上述作者提到的内容,我之前已经做到了但还不够,这是阅读本书的原因,可不够的地方在哪里,暂时描述不清,现阶段她的所有问题我都可以完美解决,那么不安感来自哪里?而且这种不安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出现。
2021年9月8日 13:20:43。不论是在育儿过程中有隐性疏漏,还是纯粹的自我焦虑,不管了,很有可能需要借助别的工具来厘清,而不是在本书中纠结。先通读完,再作审视。
由于儿童在幼儿时期常常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 的支持和帮助,这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有挥之不去的幻想,他们会被一种“成为卓越 人物”这样的想法所控制,这种想法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脆弱的 儿童身上。
不,我不认为,时代局限了作者,每个儿童都幻想过自己是超人,是拯救世界的英雄,至少在某方面的能力上强于普通人类。
如果他渴望得到认可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往往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这种类型的
儿童很容易变得希望他们的竞争对手遭遇不幸。这样的孩子为了证明、抬高自己的价值,会做出刻意诋毁中伤、羞辱对方的卑劣行径,尤其是在众人围观的公共场合。这种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好斗和和挑衅的姿态,他们眼露凶光、大发雷霆,时刻准备着和想象中的对手博弈。
我在11岁是遇到过这样的竞争对手,某次英语小测验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做对,老师特地表扬了我,课代表心生嫉妒,第二天用巧妙的手段污蔑了我,对老师他在收作业的过程中看到有个同学在抄我的,20岁出头的年轻老师认为是我主动给同学抄袭,出于敏感害羞,我并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予以反驳,从此老师对我的态度冷淡。
现在可以解释我的不安源自何处,女儿和我30岁之前一样,性格柔弱,毫无攻击性,好在通过精心策划的引导,在勇气方面初见成效。我说话声音浑厚,稍微大声一点女儿就会害怕,她想象力和我一样丰富,除了怕黑,还经常幻想在自己家的转角处会突然跳出来一个怪物。暑假和她一起看《七龙珠》,一开始悟饭在琪琪的教育下是一个懂礼貌,害羞,爱哭的孩子,悟空与拉蒂兹同归于尽后,战友短笛大魔王抢走悟饭开始为一年之后的地球危机对他进行冷酷特训,成为了一个强悍的少年。贝吉塔对童年的特兰克斯也是不苟言笑,让他在150倍的重力室里一同训练,对抗中丝毫不手软。借助这个桥段,在宠爱之余,我跟她说“现在我要变成贝吉塔了,你是特兰克斯”,“混蛋,你作为赛亚人王子的后代,连这个都不敢吗?还怎么成为超级赛亚人!”这时,不管我对她大吼大叫,还是让她睡前独自去客厅关灯,她虽然害怕但嘻嘻哈哈,并没有觉得我在吵她,而是在扮演动画片的情节,顺利解决了怕黑与怕大声吼叫的问题,希望可以一步一步,逐渐培养勇气与坚强。
2021年9月14日。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是的,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即使号称要“躺平”的人,其实也是因为心里认可“躺平”这种生活方式比社畜要优越。
另一些孩子则是以优于别人为目标,并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执着。通常,这种追求功利性过强,但这点通常会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助长孩子的雄心,并鼓励他们多加努力。但是,追求的目标太大往往会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雄心太大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短时间
内他尚能承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会不可遏制地加剧。
小学的时候我妈会教育我,在班上选择一个同学作为心里的对手,暗暗使劲在成绩上超过他,这样会有学习的动力,很遗憾她没有得偿所愿,我懒得这样做。到了初中某次开完家长会,她回来对我说,XX,XXX那些原来不如你的这次都比你考的好,想想他们那副得意的样子,想想他们的妈妈终于有机会吹嘘炫耀,你是什么感觉?当时我被说得浑身发抖,只是很可惜,睡了一觉第二天我继续上课摸鱼。
这类儿童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对这份期待总是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他们总是想着要超越别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种任务是一种负担,但只要他们处于有利的情势中,他们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负重前行。
然而除了娘还有爹,虽然他没有参与育儿,但在我成年之后直接把我从平常的环境中扔入了总裁班之类的“高端局”,并赋予了家族的使命,作者阿德勒说得对,“这种任务是一种负担,但只要他们处于有利的情势中,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负重前行”,我不得不前行,在“肩负伟大使命”的鸡血与摸鱼本能的愧疚中来回横跳,直到跳不动躺平。
既然我们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我们也无法创造出尽善尽美的成长环境,那么对孩子过于热切的期望无疑是一件异常危险的事情。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于那些没有不良心理负担的儿童对困难的感受。
是的,过去很多年我都能感受到,在做同一件事情时,感觉别人就是正常完成,而我要先花大概80%的精力来克服情绪,再用20%的精力完成任务。如果生了孩子之后,还是按照固有的思想来养育孩子,又让她重复一遍自己没有必要经历的痛苦,那为什么要生呢?为了人类延续生命的伟大使命?滚蛋。
雄心勃勃的儿童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即人们肯定他的成绩。如果成绩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不会感到满足。众所周知,在很多情况下,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远比马上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女儿喜欢和我一起看《龙珠》动画片,我们是从最后一部往前看的。刚巧看到了龟仙人教导悟空和小林参加天下第一武道大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别人争第一,而是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不断地超越自己。

贝吉塔作为赛亚人的王子,一直雄心勃勃要称霸宇宙,但被孙悟空打败后再也没有战胜过他,悟空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贝吉塔之后的人生目标只剩下打败卡卡罗特(悟空别名),甚至杀了好多人来逼孙悟空和自己决斗,然而到死都没超越,江湖称号“悲剧塔”,有一段时期,我觉得自己就是悲剧塔。
“看到了吧,知道为什么贝吉塔当不了宇宙第一吗?”
“为什么?”“因为他只想着战胜悟空,满脑子都是怎么打败他,打不过就生气,他的注意力都在别人身上,如果他小时候有龟仙人爷爷这样教导他,说不定能成功”
“为什么孙悟空能当宇宙第一呢?”
“因为悟空他的重点在自己的进步呀,他永远都是在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比如今天战斗力增强了一点点,啊,很开心了,明天又进步了一点点,又很开心,你看他之后打败了短笛打败了贝吉塔打败了弗利萨打败了魔人布欧,他有没有说,啊,我的目标就是要打败谁呢?”
“没有”“对呀,他只是在看自己是不是力量变得更大出拳速度更快,到时候不管谁来,打一架还可以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进步了,是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呀?”
“是的”“就像你一开始不会游泳,到现在游得越来越快,是不是很高兴呀?”“嘻嘻,教练说我游的最快”“对呀,你游的时候有没有看别人呢?”
“没有”
“那就是了,管别人游得快不快呢,自己专心游就行了”
“爸爸,你现在来演贝吉塔嘛”
瞬间进入角色
“特兰克斯(贝吉塔儿子),跟我一起去150倍重力室修炼!”
“不嘛不嘛,爸爸带我去游乐场玩嘛”
“混蛋!我的人生目标是打败卡卡罗特,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
“爸爸,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每天让自己进步吗?”
“对呀,我每天都在进步,就是为了打败卡卡罗特!”
“爸爸,你每天进步开不开心呀?”
“哼,还没有打败卡卡罗特,有什么开心的!难道每天进步就能打败他吗?”
“呃……也……不太可能吧,但进步了就会开心呀,就算打不败悟空叔叔,你还是开心的呀”
“嗯?是吗?”
“是的呀”
由于发布者的设置,不展示所有人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