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植物园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1年之前,维也纳已经连续3年、共计超过10次被评为了“全球最宜居城市”。去年疫情爆发后,对于新冠病毒的控制也被纳为了评选标准之一。欧洲国家普遍欠妥的表现,导致城市排名整体下滑。在2021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中,维也纳跌出前十,排到了第12位。

“全球最宜居城市”由经济学人智库(EIU)评出,考量因素包括五个大项: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与环境、教育与基础设施。
这个榜单的评选标准中,“环境质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点。虽然综合来看,维也纳的城市宜居性暂时不再名列前茅,但它仍是“世界上最绿色的城市”之一: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0㎡左右,全城有近1000个公园。
即便如此,奥地利人还在讨论大众享有的绿地不够多(下图)......

但说实话,之前逛过不少公园,身在其中并不觉得有多么美。当地人都连连称赞的一些著名大公园,去过之后也没发现很特别的地方。这次回到奥地利,打算抽空再去这些地方转转,说不定就有什么新发现了。
好巧不巧,上周末和奥地利朋友Della相约,就约到了维也纳的植物园。

维也纳植物园严格来说叫维也纳大学植物园(Botanischer Garten der Universität Wien),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在1754年,经当时的维也纳大学医学系主任Gerard Van Swieten倡议后建立的。
最初种植药草,以供医学园进行研究实践,20世纪后期开放参观。成为了城市公园之后,也仍是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场所。

之前来过两次植物园。第一回顺道经过,看见地图上正在穿过的区域是维也纳大学植物园,但觉得这个小花园平平无奇,甚至连一个小公园都不如。
我想象中的植物园,应该会有大大的湖,枝叶舒展的大树,色彩缤纷的繁花......所以当时断定,我一定没去对地方,植物园或许在附近某处。
后来老弟冬天来维也纳玩儿,我们准备去美景宫的圣诞市场。因为植物园紧挨着美景宫,便决定顺道去看看。这次不似上次匆忙,但进去之后满眼荒凉......完全就是上次我经过的小公园冬日版,我们都惊了:这也叫植物园?

Della告诉我周六植物园有导游讲解(Führungen),她两年前跟过一次,觉得还不错。我想,这不正好合了我重新探索植物园的意?于是果断交费跟着讲解员参观起来。
8月的植物园,总归不再似12月萧瑟。摘下口罩和Della拥抱,一年多未见,我的这个夏天充满了重逢。

在植物园里,因为是户外环境,加之奥地利今年疫苗接种率有所上升,很少看到戴口罩的人。同我们一起听导览讲解的还有三位大学生,无论导游还是游客,我们好像都自动忽略了口罩和担忧这回事。
日头很烈,却不觉烦躁,这来之不易的“正常周末”太难能可贵了。

跟了一圈讲解,即使我们只是在一个多小时内重点看了一些区域,我原先印象中的“小公园”已经变得立体深刻起来。
这就跟逛博物馆一个道理,如果你不是一个骨灰级爱好者,一个多小时就能参观完,还可能会觉得没啥可看。但如果听着讲解参观,好像一整天都不够用。

我之前在冬日匆匆经过、看起来和花圃没啥区别的绿色区域,都是分门别类、经过了细致标注的。比如Alpinum区域,就是一个立体的阿尔卑斯山区的植物体系,基本上那里所有的植物种类都集中在这方小区域里了。

在我们的讲解过半后,一位借道植物园的女士大概是无意间听到了感兴趣的部分,也全票加入了进来。
逛到荷花池的时候,讲解员掰下一根茎秆,给每个人看藕丝。在大家还在为荷叶中心的排气孔惊奇之余,我说这玩意儿全身上下中国人都吃,他们更觉得莲有趣了。
所以,这个植物园虽小,种类还真的蛮全,虽然荷花池不到十平米,竹子只有一小片,北美红杉也就两大棵,但大概也发挥出了它们的全部作用。

维也纳植物园被称为“城市中心的绿洲”,我在这里看到了遛弯的市民、散步的情侣、带娃的父母、途径的路人、误入的游客、研学的学生、摄影爱好者...... 原来,维也纳植物园的打开方式可以是任意一种。
或许植物园也不一定要很大很美,在这里濒危植物能得到保护,学生专家能进行研究,市民路过能感到放松,就已经远远超出一个植物园所释放的能量了。
Tips
免费丨导游讲解 5欧(学生3欧)
时间:3月-10月每周五/周六
15:00 英语丨16:00 德语
更多关于奥地利的旅游生活记录分享,请移步公众号【奥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