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业经历
查看话题 >从一名化学工程师转行开麻辣烫店,他是怎么做的?
其实开店我没有信心,只是尝试一下,如果做不成,只能回去继续上班。
今天是“转行”采访系列的第四期。
很多人都有辞职开餐饮店的念头,但又会被开店风险高,投资金额大,行业水深等问题劝退,食年是这条路的践行者,他的故事里并无巧合的际遇,只是一步步按部就班。
他和女友双双辞职,选择了门槛较低的小吃品类-麻辣烫,辞职前他们一个是大型化工外企的工艺工程师,一个是三甲医院的康复治疗师长,对麻辣烫的认知也仅限于爱吃常吃。
到现在6年,经营过5个店,一开始在苏州,现在转移到常州,目前2家店,两人也刚有了宝宝,事业和生活都处于稳定阶段,今天的采访不仅呈现了食年转行的经历,还有开店关于配方、选址、营销等干货,对心有开店梦想的人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上班永远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大学毕业后,食年任职于苏州一家大型外资化工企业做工艺工程师,一干就是三年,第三年升为工程师二级,年薪也一路涨到10W+,前路至少是稳定可期。

女友毕业后在镇江的三甲医院任职,帮助刚建立的康复科室走上正轨,自己也升为治疗师长,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内,升为主任的可能性非常大,离职时院长百般挽留,承诺来年给女友留一个编制名额,也让食年从苏州辞职去镇江工作,甚至愿意动用关系帮食年在镇江谋一份好职位。
但上班单独追求一个高职位,对食年来说有点空洞,上班很清闲,退休老干部似的生活让他很没有目标感,“我心里清楚,工作永远也改变不了生活质量,如果能改变也只会是某一阶段量的改变,永远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之前食年也想过在苏州咬咬牙买个房子安顿下来,但考虑到更长远的问题,父母都是农民,几年之后双方父母都上了年纪,没有医保也没有退休金,两个人要承担起抚养四个老人的重担,结婚后还要养孩子,可以预见那时的生活担子会很重。
而且也想在父母有生之年有能力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让节省了一辈子的父母可以不为了一点小钱左右思量,想让未来的宝宝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的视野和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
食年说自己的性格属于有想法会迅速去做起来,不会太纠结,从有开店念头到最终辞职,也就大概半年的思考时间。
“我没有觉得风险很大,风险和收益是相对的。其实开店我没有信心,只是尝试一下,我个人有点偏理想主义,觉得应该可以吧,但到底能不能做成,谁也说不准,万一不成,只能回去继续上班。”
麻辣烫适合餐饮小白
选择开麻辣烫店,是因为两个人都喜欢吃和旅行,都想着有朝一日要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女友特别喜欢麻辣烫,大学期间每次都让食年陪着她去吃,一来二去食年也爱上了麻辣烫。

两人也分析过,在餐饮行业里,麻辣烫门槛低,不需要厨师,日常就是理菜、洗菜、烫菜,一个五六十平的小店基本上配置三个员工就够了,适合餐饮小白。
同时麻辣烫作为小吃品类里的常胜将军,受众广,有较为广阔的消费群体,而且近些年,由于某国福、某亮麻辣烫店铺的大肆扩张,很大程度上改观了人们对麻辣烫街边脏乱差的印象。
基于这些考虑,两人开始着手去开一家自己喜欢、有特色且大家吃得放心的麻辣烫店。
技术引进的艰难
首先面临的瓶颈就是配方技术的引进:加盟、网上买现成底料、自制配方这三种选择,各有优劣,综合对比下来,食年选择了自学技术自制配方,并且也建议其他开店的人选择加盟之外的两种方式之一,因为加盟不支持个性化,费用高,利润率低,但另外2种多少也要看一点缘分,能否遇到合适靠谱的底料和师傅是关键。

但自制配方,也就是底料的炒制并不简单!食年也走了很多弯路,找过很多人问技术能不能转让,但小吃行业信息严重不对称,找到一个靠谱的技术来源是很困难的,“整个学习过程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
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发现麻辣烫在北方竞争很激烈,主要有东北骨汤麻辣烫、川渝红油麻辣烫、麻将干拌等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主题店等类型,全都尝试过后,食年决定做骨汤口味的麻辣烫。
他们去线下实体店尝试,没有找到让人满意的口味,线上渠道淘宝、论坛、QQ群、58同城、贴吧等也试过,信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每一种报价差距也大,从淘宝十几块的配方到贴吧几千块的兜售信息,混乱得让人头疼。
没办法只能试错,花了几百块从淘宝买了配方,按照比例去药材市场买全了药材,回家炒制时糊得不成样形,后来才知道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温度控制,对新手来说很不容易上手操作。
又从其他渠道购入了几个配方,总是不如人意,后来实在没办法,才想到既然正宗的骨汤麻辣烫出自东北,那为何不从地域下手?
食年让自己一个哈尔滨铁哥们帮忙,在当地找到了一个口碑不错的师傅,店面开了十来年了,食年花了八千多,老师傅才答应教他们技术。学技术的过程也很艰难,因为路途太远,只能让哥们帮忙录制远程手机视频教学,没想到按照老师傅教的,一步一步来,第一次炒料就成功了。

但仍有弊端:
- 老师傅文化水平较低,第一次远程教学没有经验,有的地方温度控制没说明白,只能一边炒料一遍电话问来解决;
- 另外虽说老师傅做了很多年,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凭经验,没有具体的数字,食年只能买来一个红外线温度计,按照步骤把每一步温度、间隔、用量都记录下来,做了具体的量化;
- 有些地方不合理,有时候需要用到自然冷却后再加温,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炒料时间;
- 添加剂成本较多,虽然用量都符合国家标准,但毕竟是化学成分,食年做了改进,把提高保质期的添加剂都去掉,而用植物的香辛料;
- 北方人口味相对于南方偏重,底料上减掉了几乎一半的辣椒和麻椒用量;
改进配方的过程中也用到了食年的老本行,底料最后呈现的味道,多半取决于香辛料成分,食年研究了很多相关书籍,最终大概花了半个月时间,底料技术才趋于稳定。

前半年是养成期,后面就稳定了
食年一开始将店铺开在社区,大概有40平米,店面租金根据具体地段大概在3-5万/年,装修一般要用3-5万,如果是个人清包,不用装修公司,能省一半钱,设备投入一般要1-2万。

关于启动资金,食年说,其实要看先你手里有多少钱,能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店铺,一般来说开个四五十平的小店,需要准备10-20万。
“店铺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关键看你的产品和经营是否匹配这个店铺,匹配度越高盈利可能性就越高,否则那些位置不怎么样,但客流不断的网红店现象岂不是没办法解释,我也见过位置在小区里面,很难找到的私房菜馆每天照样人头攒动,同样的店有人可以盘活有人可以做死。”

我问他,那你当初投入资金时,不担心都打水漂了吗?食年说,餐饮店开一天回笼一天的资金,就算开不成,也能回收一部分,不会全部打水漂,实际上大概用了10个月左右就全部回本了。
开店大概前半年时间算是店铺的一个养成期,营业额增长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快,产品宣传不如想的那么简单,“但我们没有想着放弃,想的就是继续做好,要么换个地方,或者换个城市继续”。
女友主要负责营销部分,去小区地推发传单是新店宣传很有效的方式,也会用到一些小技巧,类似于“裂变”,加微信转发朋友圈,效果也很明显,同时也运营了公众号,写软文性质的文章,慢慢老客户积累起来,拜托老客户推广,“半年一过,只要口味没有问题,店铺就慢慢走上正轨了”。

食年说店铺的营销费用没花多少钱,可以忽略不计,所有这些东西,都要自己琢磨,去网上找大的框架,自己慢慢实践总结。
最前期店里的活也都是自己做,只有这样才能做细节性的优化,稳定后两个人就不用呆在店里了,有外招人员,也有亲戚帮忙。
用户粘度还不错,外卖上回头客也特别多,目前平均单店日营业额在3500-4000之间,纯利润在40%左右,麻辣烫除了7-8月份太热是淡季,其他时间基本都算旺季。


整店输出,培养学徒
店铺未来的发展思路是做品牌,往外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加盟,“所有餐饮最终想做的一定是品牌”,食年也乐于交朋友,会和其他做麻辣烫的人寻求合作,他认为个人做事始终是有局限的。
除了开店,食年现在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一个新的服务上—整店输出,将开店经验系统梳理,培养学员和门外徒,会收取一点费用,但费用不高,前期是奔着交朋友的,这样以后可能彼此会有一些额外发展的合作形式。
我问他,教会了别人你不担心竞争吗?食年说,即便我所有的都给你,如果你营销不到位也是做不起来的,核心是营销,而且每个单店的经营能力有限,只能覆盖周边两三公里,做外卖顶多再往外扩展1公里,所以不担心竞争。
问及现在的生活状态,他说,很稳定,现在的成就感更大,回报率比上班高一些,生活质量还是那样,没有提高或降低,唯一的烦恼就是一些琐碎的事,这种太多了,比如公司日常的人员管理等事务。
食年全程的表达,都让我有种“虽有波折,但此事很顺利”的感受,我好奇“你是不是有天赋?”,食年说,不觉得有,都是自己慢慢摸索,把想法写在纸上,开店很多东西要靠数据支撑,网上没有系统的东西,要自己买书看,多研究多总结。
食年两家店的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世贸创意产业园
常州市新北区恒生科技园店
食年也欢迎想开店的伙伴共同探讨。
开店部分干货
✕✕门店选址✕✕
- 首先要弄清楚某店铺能否带来利润,可能性有多大,这需要先学会算一笔账,所谓的“盈亏平衡点”:
假设A为转让费、装修费为B、设备费为N,以三年合同期为准,每个月的折旧费C= (A+B+N)/36;假设店铺盈亏平衡人数为X,保守净利润为0.4(四成纯利),麻辣烫每碗均价设为20元,每个月的房租为D,则根据(D+C)= X*20*30*0.4可算出X;每天进店消费和外卖量总和超过X的部分,才是利润点;每天进店量可以通过“每天经过门店的人流量*5%”来预估,所以这个利润平衡点是可以估算的。
- 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位置、租金、大小、房型都合适的店铺,肯定轮不到你我;

- 店铺选址有“金角银边草包肚”的说法,金角是两条路交叉点,银边是一条街的街边,这2种地址都是好的,草包肚是一个社区很深的巷子,生意不好。

- 店铺一百米以内是否有停车位;
✕✕店铺装修✕✕
- 进店口区域要留出空间让客人驻足,收银台尽量不要挨着门口,避免高峰期顾客付款时堵住门口;
- 选择橙色、黄色、蓝色之中某一两种配合浅色调使用,整体以浅色为主,活泼的橙色在激起人们用餐食欲的同时,也使长时间停留在此环境中的顾客左立不安,而浅色调又能安抚情绪;
- 门头尽可能亮、大、醒目、直观;
- 多准备一些人性化小物件,比如充电器、手机架、墙壁挂钩、雨伞架;
当然开店的系统干货不止于此,不是一篇文章能涵盖的,想了解更多就去联系食年吧。
采访计划
往期采访:
离开新东方,28岁的她承包了30年的农场,她却说不要轻易做农业
大二任性辍学,一年内换了7份工作的她,是如何从前台转变成一名老师的?
我正在做2个议题的长期采访系列:一个是从“一线城市迁徙回二三线城市”的议题,另一个是"转行"的议题,期望能找到有相似处境的同伴深度交流。
如果你是或者身边有这样的人,可以留言或推荐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