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谈武侠
XX弟,
我最早看武侠大约是在小学四年级(呵呵,比你早一年),那几年正是金古传入大陆之后不久,《射雕》的单行本甫出大热;古龙也还健在或者刚刚辞世,一本叫《大金鹏王》的书通过邮局渠道而非新华书店发行,令人觉得意外——「意外」也正是武侠阅读、至少是早期武侠阅读很核心的一个感受:江湖可以那么令人神往,武功可以如此不可思议——不过我读的第一本武侠可能不是金古两位的作品,而是卧龙生、柳残阳、陈青云、诸葛青云、萧逸之流的某本书,同学带到学校,差点被老师没收,课后由此借来躲在家里的小阁楼上读完的,但名字和情节已然全不记得了。后来有那么几年,不管怎么烂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我都食之如饴,也许也跟这个不甚高的起点有关。当然,这个起点是所谓新武侠的,如果算上《三侠五义》到《偷拳》、《白发魔女传》、《少林寺》之类,那阅读史以及聆听史(因为还可以包括评书、连环画)得再向前提上几年。
在金古温三巨擘中,最契合我的还是温瑞安,尽管温写得比古龙还快还草率,又是坑王,早期风格又有强烈模仿痕迹,甚至还有某些暴戾之气(他的经历,包括入狱等等,也要比金古更加多蹇),但「萧秋水」系列的气势不让金庸,「四大名捕」的诡异不输古龙,而「王小石」即「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则将武侠小说的技艺深入到语言本体即诗学的层面上——在许多人,包括他们自己亦有此说,即小椴某种程度上继承的是温的衣钵——王小波的哥哥回忆说王小波生前同此偏爱。而多年以前,朱大可则曾称誉温瑞安是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中最重要的一位。
我觉得,武侠小说既然以「武侠」名之,其根柢还是在「武侠」上面,古典与华丽很重要,但未必是最重要的。其中,武是行为,是手段,是技艺;而侠是精神,是风格,是情境与想象所维系的那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你所谓「洒脱」、「浪漫」与「自由」,是你的侠,而金古温乃至今日小椴沧月凤歌孙晓步非烟,各人用他们的笔对「侠」做的是不同的定义耳。
以精气神来比附,金庸以郭靖、杨过、萧峰标榜大侠,练的是至阳至刚的内力,其所蕴含的是侠的道德精诚;而古龙使酒仗气,超凡脱俗,不管是小李飞刀还是傅红雪,或是陆小凤、小鱼儿,在传奇中贯穿弥散的是无形之炁(也许也是酒气?),其所蕴含的是侠的精神独立;而温瑞安如前所述,也许堪堪可占一个「神」字,应合西方哲学史,在本体论时代、方法论时代之后,与之匹配的是语言哲学时代,不管是朝天一棍、伤心小箭,还是「三分惊艳、三分潇洒、三分惆怅、和一分的不可一世」,那已经不是招式与武艺本身,侠也已经成为诗人。今天诸家尚不能盖棺论之,而前面论及的柳残阳等人以及黄易李凉之流,堕入单纯的嗜杀(以《残肢令》为例,如今的《阳神》、血红之类也许是其后裔)或者后谓种马(以黄易作品为例,如今则是如蔚为蝗灾)等等,则等而下之,不提也罢。
不管是千变还是万幻,这「侠」「可能」是一种「不可能」的生活方式,是非现实或者超现实,这是多年以来关注这一种类型文学的原因所在。古人批判游侠有所谓「侠以武犯禁」,这个「禁」字也是一个关节:这种生活方式作用于幻想,想象着以不法勾当置身于险绝之地,而挑战的是现实平庸的秩序,带来的是踊动飞翔的心,以及不安定的、充满变数的生活可能性:人谓武侠为「成人童话」,其意义或许也在于此。
XX弟提及《今古传奇》这份杂志,至少1980年代就有了,也曾像《故事会》、《读者文摘》一样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其《武侠》子刊我近年翻过一两期,听说小椴沧月凤歌等等都赖此成名。当代与我同辈乃至更年轻的七八十年代生人的作品,我基本上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除小椴外,沧月、步非烟的作品读得比较多,女作家的气息与偏好与男作家皆不同,与男读者的关系也更加微妙,一时不展开了,总的来说,她们的想象出入于武侠与玄幻之间——武艺与魔法对她们而言也许从来就是一回事?——当然,如今网络上的各种玄幻乃至十八禁,也往往有一星半点到十之八九的武侠养分,以我读完或者还在追读的,炫秀个十部八部:《异侠》、《紫川》、《灵山》、《尘缘》、《搜神记》、《仙路烟尘》、《日曜重生》、《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江山如此多娇》、《逍遥小散仙》、《风姿物语》、《妖刀记》。比较正宗的武侠,《英雄志》跟得实在没有信心;《诛仙》不堪卒读,读到那位女主角挂掉也就差不多了,这几乎是公论~凤歌的文字没有读过,听你的推荐,得抽空看一下。
武侠这种题材倒也不局限于流行小说,不少致力于经典的作家,也曾经撰写过长篇短章。前次提及张大春《城邦暴力团》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此外,老舍的《断魂枪》是王朔这位目高过顶、反传统的「痞子」作家都赞叹的(但他还是把枪误记成了刀,不知是不是有意而为)、还有余华《鲜血梅花》……,在那些作品中,你会发现,寄托于武侠的故事世界可以更加深远与辽阔。
中州之地,华夏之根基所在,XX弟原来是中原人氏,失敬~我二零零五年求职时,差点去了郑大,那一年,以及零七年前后两次造访过豫地:曾蜻蜓点水地到过嵩山,塔林印象深刻,其余地方人头攒动,好风景也变得没风景。开封也令人嗟叹,新设了一个清明上河园,徒以杂耍诱人罢了。洛阳逗留的时间太短,未见牡丹,白马寺也是飘过而已;我对龙门石窟、河南省博物院、北邙边上的黄河水道,以及焦作的云台山印象颇佳,一定要在什么时候重游一番才好。
上海昨日出梅,今日高温,不知北方热不热?夏安。
朱珐
我最早看武侠大约是在小学四年级(呵呵,比你早一年),那几年正是金古传入大陆之后不久,《射雕》的单行本甫出大热;古龙也还健在或者刚刚辞世,一本叫《大金鹏王》的书通过邮局渠道而非新华书店发行,令人觉得意外——「意外」也正是武侠阅读、至少是早期武侠阅读很核心的一个感受:江湖可以那么令人神往,武功可以如此不可思议——不过我读的第一本武侠可能不是金古两位的作品,而是卧龙生、柳残阳、陈青云、诸葛青云、萧逸之流的某本书,同学带到学校,差点被老师没收,课后由此借来躲在家里的小阁楼上读完的,但名字和情节已然全不记得了。后来有那么几年,不管怎么烂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我都食之如饴,也许也跟这个不甚高的起点有关。当然,这个起点是所谓新武侠的,如果算上《三侠五义》到《偷拳》、《白发魔女传》、《少林寺》之类,那阅读史以及聆听史(因为还可以包括评书、连环画)得再向前提上几年。
在金古温三巨擘中,最契合我的还是温瑞安,尽管温写得比古龙还快还草率,又是坑王,早期风格又有强烈模仿痕迹,甚至还有某些暴戾之气(他的经历,包括入狱等等,也要比金古更加多蹇),但「萧秋水」系列的气势不让金庸,「四大名捕」的诡异不输古龙,而「王小石」即「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则将武侠小说的技艺深入到语言本体即诗学的层面上——在许多人,包括他们自己亦有此说,即小椴某种程度上继承的是温的衣钵——王小波的哥哥回忆说王小波生前同此偏爱。而多年以前,朱大可则曾称誉温瑞安是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中最重要的一位。
我觉得,武侠小说既然以「武侠」名之,其根柢还是在「武侠」上面,古典与华丽很重要,但未必是最重要的。其中,武是行为,是手段,是技艺;而侠是精神,是风格,是情境与想象所维系的那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你所谓「洒脱」、「浪漫」与「自由」,是你的侠,而金古温乃至今日小椴沧月凤歌孙晓步非烟,各人用他们的笔对「侠」做的是不同的定义耳。
以精气神来比附,金庸以郭靖、杨过、萧峰标榜大侠,练的是至阳至刚的内力,其所蕴含的是侠的道德精诚;而古龙使酒仗气,超凡脱俗,不管是小李飞刀还是傅红雪,或是陆小凤、小鱼儿,在传奇中贯穿弥散的是无形之炁(也许也是酒气?),其所蕴含的是侠的精神独立;而温瑞安如前所述,也许堪堪可占一个「神」字,应合西方哲学史,在本体论时代、方法论时代之后,与之匹配的是语言哲学时代,不管是朝天一棍、伤心小箭,还是「三分惊艳、三分潇洒、三分惆怅、和一分的不可一世」,那已经不是招式与武艺本身,侠也已经成为诗人。今天诸家尚不能盖棺论之,而前面论及的柳残阳等人以及黄易李凉之流,堕入单纯的嗜杀(以《残肢令》为例,如今的《阳神》、血红之类也许是其后裔)或者后谓种马(以黄易作品为例,如今则是如蔚为蝗灾)等等,则等而下之,不提也罢。
不管是千变还是万幻,这「侠」「可能」是一种「不可能」的生活方式,是非现实或者超现实,这是多年以来关注这一种类型文学的原因所在。古人批判游侠有所谓「侠以武犯禁」,这个「禁」字也是一个关节:这种生活方式作用于幻想,想象着以不法勾当置身于险绝之地,而挑战的是现实平庸的秩序,带来的是踊动飞翔的心,以及不安定的、充满变数的生活可能性:人谓武侠为「成人童话」,其意义或许也在于此。
XX弟提及《今古传奇》这份杂志,至少1980年代就有了,也曾像《故事会》、《读者文摘》一样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其《武侠》子刊我近年翻过一两期,听说小椴沧月凤歌等等都赖此成名。当代与我同辈乃至更年轻的七八十年代生人的作品,我基本上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除小椴外,沧月、步非烟的作品读得比较多,女作家的气息与偏好与男作家皆不同,与男读者的关系也更加微妙,一时不展开了,总的来说,她们的想象出入于武侠与玄幻之间——武艺与魔法对她们而言也许从来就是一回事?——当然,如今网络上的各种玄幻乃至十八禁,也往往有一星半点到十之八九的武侠养分,以我读完或者还在追读的,炫秀个十部八部:《异侠》、《紫川》、《灵山》、《尘缘》、《搜神记》、《仙路烟尘》、《日曜重生》、《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江山如此多娇》、《逍遥小散仙》、《风姿物语》、《妖刀记》。比较正宗的武侠,《英雄志》跟得实在没有信心;《诛仙》不堪卒读,读到那位女主角挂掉也就差不多了,这几乎是公论~凤歌的文字没有读过,听你的推荐,得抽空看一下。
武侠这种题材倒也不局限于流行小说,不少致力于经典的作家,也曾经撰写过长篇短章。前次提及张大春《城邦暴力团》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此外,老舍的《断魂枪》是王朔这位目高过顶、反传统的「痞子」作家都赞叹的(但他还是把枪误记成了刀,不知是不是有意而为)、还有余华《鲜血梅花》……,在那些作品中,你会发现,寄托于武侠的故事世界可以更加深远与辽阔。
中州之地,华夏之根基所在,XX弟原来是中原人氏,失敬~我二零零五年求职时,差点去了郑大,那一年,以及零七年前后两次造访过豫地:曾蜻蜓点水地到过嵩山,塔林印象深刻,其余地方人头攒动,好风景也变得没风景。开封也令人嗟叹,新设了一个清明上河园,徒以杂耍诱人罢了。洛阳逗留的时间太短,未见牡丹,白马寺也是飘过而已;我对龙门石窟、河南省博物院、北邙边上的黄河水道,以及焦作的云台山印象颇佳,一定要在什么时候重游一番才好。
上海昨日出梅,今日高温,不知北方热不热?夏安。
朱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