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撷英032《黄金时代》《亲爱的》
摘自梅雪风影评集《虚无的质感》

1,值得高兴的是,许鞍华并不像有些资深导演,把创作力衰减变成一种偷懒性的自恋,津津有味地咀嚼自我高峰时余留的残渣,她是实打实地想突破自己。
2,《千言万语》里,许鞍华用街头话剧交代历史大背景,街头说书的夸张激烈与故事本身的朴素伤感形成奇妙对应,这也表达出许鞍华的价值观:历史风云奇诡变幻,但人间的故事却是平静而家常。
3,角色对着镜头说话,而是超越角色所处的那个时代讲话,这种感觉应该和《百年孤独》的开头一样,“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它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自由穿梭,它体现的是全知视角和个人视角之间永恒的差距,是宿命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这些旁白,要能体现片中人物的多面来:她所做的,和她所想的之间的不同;她现在所希冀的,和未来的结果之间的差别。只有在这时,人内心的分裂与厚度才能显现,人被命运主宰的荒诞感和虚无感才会出现。
4,说过整个故事,则看不出许鞍华的追求,或者她的追求太多了,她被那种形式感所吸引,却又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内核,最终,电影拍出来的感觉就是细节闪光,而聚拢在一起却看不出脉络。
所以说,有时候创新并非好事,它是障眼法,让你被闪烁的光芒所吸引,而忘了这绚丽背后应该有更坚实的逻辑。
——梅雪风《<黄金时代>:创新有时是个障眼法》

1,他显然深知那些打拐故事背后的催泪潜力,但他在好好运用这些素材的同时,却并不止于此,整个后半截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一个让你无法心生恨意的人贩子的妻子的故事。
这对一部主流电影来说,显然有着一定的风险,主流观众还是需要清晰的善恶是非,而这部影片却志在打破这一点,它想说的很明确:好人的对面不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另一个有着自己困境的好人。或者说好坏实际很难判定,往往取决于你的立场。
2,这不代表陈可辛中庸,陈可辛只是想拍出这个社会的更多侧面,当他表现起人性的黑暗时,又有着看透世事的冷若冰霜。
3,现实的荒诞总是让人猝不及防,让你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逼你走进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
4,这部片子还有着国庆档最为丰沛的表演,特别是黄渤,他这张并不好看的脸,一旦运转起来,就有这让人心碎的魅力。当他找到孩子,孩子却在派出所让警察抓他时,他在楼梯的哭戏让人叫绝,那是一种彻骨的痛,那种近乎呜咽的嗓音是一个溺水者本能的呼喊。
5,这部电影,显示了丰富与纯粹、细节与主题的统一,显示了对观众与自我表达的双重尊重,它没有任何生涩或艺术腔的表达方式,但在那种流畅之中,现实的重量以及无解却向山一样压在你的心上。
——梅雪风《<亲爱的>:现实的重量像山一样压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