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02
《乡土中国》读后感第二篇——城乡差异,我们父辈为何那么多文盲?
总论点:长期以来,乡间有语言而无文字,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分论点:和城里人对比,乡下人并不愚笨。
1.抛出问题:乡下人真的“愚笨”吗?
以往会听到一种说法,乡下人“愚”。
这个结论对不对,首先要理解“愚”的概念是什么。
愚,即不聪明,可以理解为智力不足,有缺陷。
乡下人为何会让人觉得愚笨?如果没去过乡下,可以想象一下傻根进城的画面:乡下人初来乍到,在城市里手足无措,这时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动作。
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读书时,因为要住校,入学那天妈妈送我,她背着一个重重的蛇皮袋,袋子里面是我们从老家带来的妈妈用今年新弹的棉花缝制的被褥,我则大包小包手里拉着拉杆箱,当时倒公交车,我俩站在城市街头,我感觉我俩不像是上学的,反而像是逃荒的哈哈哈。
不可否认,初到城市我心里是自卑的。写到这里,不免妄自揣测,乡下人初次进城有这种心理的,可能不止我一个。
这个故事,还不太能看出乡下人的“愚笨”,下面这个例子会比较明显。
毕业之后我留在城市打工。一次,在地铁里遇到一位提着很多行李的农民工兄弟,他的行李堆放在正冲车厢门口的位置,但即使这样,在下车时他也没办法快速把它们提走,当时地铁门已经开始“滴、滴、滴”预警,他的动作明显开始慌乱,慌乱中他一边收着行李,一边朝车厢门的方向,说:“先别关门,我行李有点多”。
车厢里的人面面相觑,农民大哥不知道地铁门是自动的,他的做法虽不至于说“愚”,但至少从表象上看,是不太聪明的。
但是,乡下人真的“愚笨”吗?此时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知识”与“智力”。
乡下人对在城市生活的“知识”掌握不足,所以,进城后往往会做出一些看似愚笨的行为,但这也只能说明,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够,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力低下。愚笨,多是说一个人智力有缺陷。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有差异,并不能说明乡下人智力有问题。就像城市人到农村,也会分不清稗子和水稻的区别。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差异,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2乡下文盲多
乡下人不识字的多,是不是可以说明他们比较“愚”?
乡下人不识字是事实,但不识字是一种状态和结果,并不能证明乡下人的“识字能力”低。有许多农村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学习,没有机会学习就没办法看出识字能力的高低。
所以,这个也是说不通的。
3农村小孩成绩相对差一些
再进一步,如果农村孩子有学习的机会,但是成绩往往没城里小孩成绩好,是不是可以证明乡下人比较“愚笨”?
上世纪50年代这种情况可能比较明显,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甚至这个论点几乎站不住脚。
造成成绩差异的原因,除了个人因素外,从群体上看是大环境的熏陶。如果一个家庭读书氛围比较浓厚,那他的孩子从小接受熏陶,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早慧。如果一个小孩子的父母平时喜欢抽烟喝酒打麻架,那小孩子接触书本的机会少,在学习上的表现大概率会不及前者。
所以,造成差异的本质是“环境的熏陶”,类似熟能生巧,而非地域。
4正确表述
所以,费先生给出的结论是:
此为第一层。
乡下人并不愚蠢,甚至从他们可以习得许多农业知识来看,他们也许拥有不差的学习能力(智力)。但,这就有新的问题了,他们有学习能力(定性),为什么千百年来农村会有那么多文盲呢?此为作者探究的第二层。
先说答案:因为在由熟人组成的乡土社会里,乡民很少需要文字这种东西。不被需要,所以大家不去学习。
说到这,就需要了解文字的作用。
(下篇)
5 文字在沟通中扮演的角色
引用一段原文: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乡村文字没有大范围普及、流通,说明空间和时间上,人和人接触和沟通是没有障碍的。
就像你和你对象,如果你俩平时能见面,绝不会天天网聊,如果网上能视频和语音,绝不会选择用打字。因为文字在表情达意时,是隔了一层的。
另外,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缺失了一部分信息的。
冰冷的方块字,在传达感情时,砍掉了人们在说话时的语气,肢体上隐含的信息。比如,你女朋友生气时,你微信写小作文的效果,就不如你开视频语音的效果,语音视频的效果,不如你直接有肢体接触,给她一个拥抱更能让她明白你的心意。(所以,异地恋们祝你萌好运~)
简而言之,农村文盲多,是因为大家生活的村子,圈子小,有话直说,没必要拐弯抹角用文字来传情达意。
种田的经验,好比是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爷爷看过了爸爸看,爸爸看过了儿子看。电影一直是同一部电影,只是换了一批批观众。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村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外界对它没有形成剧烈的冲击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只需要沿袭上辈的经验就足以生活。只有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文字)。
从大白话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基于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变化。
而且,文字自古以来就不是产生于乡土,而是产生于庙堂。
6 总结& 我的感悟
所以,乡土社会里的什么特质,阻碍了文字在农村的产生和传播呢?
在乡间,农民靠种地为生,土地的流动性差,以致人们很少外出,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农村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这种模式带来两个结果:
1.空间上(横向):农村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语言够用,不需要文字
2.时间上(纵向):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生活经验和劳作模式几乎是定型的,经验够用,就不需要去进行深刻而又复杂的学习。
最后,费先生的结论,还是引用其原文来讲:
我的感悟
前段时间,微信里被“小镇做题家”刷屏,可见,在现代的大部分地区文字已经成功下乡。
我们80后90后,应该是文字下乡大范围普及的第一批受益者吧。
当然六七十年代,也有文字下乡活动,但就像作者所言,文字能在乡间真正推行和普及,需要打破上述两条壁垒,所以我印象里,我的父辈文盲居多,而到我这一代,识字的才真正变多。
那农村是如何成功打破了禁锢文字传播的藩篱的呢?
想起初中时,每次去县城上学,我都要在村口等公交车的情景。当时,村口的柏油道路旁,竖着一块石头,石头上写着标语“要想富,先修路”。
我不明白为什么修路了,村子就能富了?这一条不能吃不能喝的柏道路,真的能让我们变富?我清晰的记得在等车无聊时,自己对着石头上的“口号”嗤之以鼻的神情。
直到今天,我把生活的片段和书里的文字勾连起来,才恍然大悟。
就是这条路,打破了乡土社会的封闭环境,把我们村和外界进行了联通。这种城乡的联通,一来拓宽了村民的交往范围,我们不再只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接触就需要约法三章,需要文字契约。
二是,在生活习惯上,和外界的联通打破了农村沿袭了上千年的生活定式。白话点说,就是以前在土地上摸索的经验,口口相传的东西不够用了。这时候就需要文字,需要在这片土地上引进放映另一部电影。
文字下乡的最终成功,是因为基层的社会环境变了。而我,最终也是通过无数次进进出出村口那条通向外界的柏油路,识得了字走出了村。
后记
字典里对“愚”是这样解释的:“愚”形声,从心,从禺(yù)。“心”指心智、性格。“禺”意为山、角落,引申指(道路)不通达。这造字释意来讲,是否代表着道路不通达,所以,易愚昧?
引申:我们村在平原,交通比较便利,如果是山区呢?费先生的论点应该依旧适用吧。由环境闭塞进而联想到近代中西文明冲突,闭关锁国引起的落后,落后就要被胖揍。。。所以啊,由大及小,推及到做人上,让我们每个人都敞开心扉,去包容去理解去容纳这个世界吧。要活下去啊。
好句摘抄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
一枚铜豌豆 转发了这篇日记
卧槽,写完累死了!做笔记,真尼玛比看书累多了!!我的麻辣拌,在12点到达后,放到现在应该坨了吧……房子要到期了,出门找窝,回来后应该就不能吃了吧。嘿,就,真棒!
2021-09-04 14: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