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最近在看的几本书
还在上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我基本每天都会提早一个小时到公司。高峰期的深圳公交拥堵不堪,把人挤成相片并非夸张。避开早高峰,连公交车里的空气都是清新的。早到公司,应该是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每天早到,然后读一点书的习惯。
效果其实挺不错的,大概一两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每天空置了一定的阅读时间,反而有种神清气爽之感。现在想来,只要还在从事现在的工作,多多少少要跟文字打交道,那是指定离不开要多读书的。 以前,面试一些新员工,大概我都会问一个问题,喜欢看什么书,在看什么书。因为在我眼中,如果从事文字相关的工作,如果不热爱文字本身,其实是很难找到这份工作的乐趣的。面试过程中,其实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
然后,很多人都是在慢慢熟悉以后才知道,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我其实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必要。只是这是我排遣空虚和失落的一种方式,常常在想不通或者走进死胡同的时候,某本书中的情节,或者曾经读到的某个故事,它似乎一下点醒了我,让我走出迷宫,一下豁然开朗或者对很多事情开始释然和解脱。 都说阅读是短暂的避难所,就像有些人的避难所可能是旅游、酒精或者放肆吃喝,其实是一样的,那都是面对现实并不如意的时候,一种寻找临时慰藉的方式。
大概是从2016年开始,我才突然意识到,可能跟文字有关的东西,会成为我的“稻粱谋”,那时候我已经从餐饮离职,丢了饭碗,铁了心要找文案策划类的工作,现在看来,有些阴差阳错,但我相信那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和注定。一旦从事这份工作,现在回过头里看以前的东西,多半有些不忍猝读,但也有部分觉得还不错的东西。我想如果从事这样一份工作,那是一定要保持对文字的敏感,而这就注定离不开阅读,否则,笔头生疏,荒芜日久。
而且我始终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出品的任何一件作品,那一定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精心打磨的,背后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实践。我相信那一定是“叶公好龙”,终究不会走的太远。 我习惯了在每次写读书随笔之前絮叨一些,既是些牢骚,也是一些感悟,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在不断否定自我中更新自己。任何的故步自封,最终只会发现留给自己的其实是一个空洞的笑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千年前的鼎文文字,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 牢骚下次再叙,回归正题,说说最近在看的几本书。
《江城》,彼得•海斯勒

彼得•海斯勒在中国其实有个更知名而又普通的名字:何伟。其实《江城》在我大学时,我就稍微看过,那时候《寻路中国》、《江城》非常火爆,说到非虚构和了解中国,都建议看看这两本书。当时,可能是经历尚欠,以及对文字的理解没有今天的感受。并没有太多在意这本书。现在回过头来看《江城》,一是感动于何伟把这段在九几年在涪陵支教的经历写下来了,那种一个外人视角难得的关于中国的记录和记忆。 我想这些记录和记忆,既是别人认识中国,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了解中国的好途径。
同时也让我们自己作为中国人感到脸红,对中国自己的观察,可能都不如一个外国人,他看到的是我们日常忽视的中国,是一个被遮蔽的中国,现在看来,在这种碰撞与误会之间,读到的其实是何伟对中国的近距离观察后的宽容与理解。 其实最让我惊艳的,是这本书的译文真的非常优美,甚至可以作为所有想要从事非虚构写作人的参考范文。多读读一些非虚构的故事,能让人更加理解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和光怪陆离。
《一日三秋》,刘震云

刘震云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每一本新书,我都会买来一看。新书《一日三秋》又有新的突破,除了一如既往贴着地面讲河南延津的故事,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之外,这一次刘震云玩起了鬼怪,讲起了白蛇的故事,虚虚实实,穿梭在现实与鬼怪之间,有一种聊斋志异的腔调。但最终回过头来还是刘震云的主题,小人物的辛酸悲喜,与永恒探讨的出走与回归。 读刘震云的小说,故事一如既往非常顺滑,不过顺滑过后,反而会让人有些辛酸,遇到某些细节有些哽咽,这就是刘震云的手艺,能让你哭,让你笑,笑中带泪看完一本书,恍然不觉得时间的存在。
《创作者》,张宁

写这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创作者,张宁是知乎的副总裁。他从一个创作者转变为一个平台的副总裁,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起码可以在运营平台的同时,会从创作者的角度更加理解用户本身。 《创作者》讲的都是一些比较正的思路和方法论,比如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之类的,虽然论点可能不是很新颖,但很多词汇和思路,以及对内容本身的理解,还是非常让人眼前一亮。我想在未来,可能每个人都会参与到创作者中,不管在任何领域,都存在表达与传播,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读读《创作者》。
《乐府诗论述》,王运熙

很多人喜欢诗歌的一个顺序,大概是先是唐诗,毕竟唐代诗歌,光芒万丈。紧接着随着年龄的渐长,可能开始不那么喜欢精心雕作的诗歌,天然去雕饰,慢慢开始寻求一种诗歌最原始、质朴的时代,那么就会开始回到《诗经》以及乐府诗歌。汉乐府诗歌如果细细读来,可能有非常多需要了解的。《汉乐府诗论述》,可以帮助想要了解乐府诗歌的人,对乐府诗的源起发展以及一些知识,有着更全面透彻的了解,渐渐读起乐府诗歌来,就会更加理解乐府诗歌。
大概下来,近段时间读的并不多,很多书读到一半,便放弃了,多半都是因为自己焦虑以及内心的不平静所致。人到了某一个年纪,对任何事物的欲望都会逐渐消退,所以难怪王小波说,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受捶的过程。
只是在很久以前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更加看重的是前面那句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而忽略了后面这句。
最终时间和年龄给我带了更真切的感受,所以如果想做什么,就趁着还有想法,尽量早点去做,否则最终回过头来看,其实真的就是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却依然还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