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志愿军祭文的一点个人看法
对志愿军祭文的一点个人看法 这篇文章属于祭文,古风古韵,读起来感觉很不错。是建国70多年来,首次用比较地道的古文,写的一篇祭文。确实很好。 文章用典较多,用典多数都比较准确,但是有几处个人感觉欠妥,包括祭文字词使用,还可以继续雕琢。
比如,:“守在四夷”虽然用了左传典,但是很明显有歧义,朝鲜是不是四夷?他们是否认同是中国之夷。此处还是欠妥,容易引起纠纷,夷狄并不适合现代化国家。 向兵革之方坚,此处用利坚,更为稳妥,兵革方坚,古文中没有出现过。虽然《孟子》有兵革非不坚也。如果用利坚,则是兵利革坚,又暗指美利坚,可以看做双关。 安故境于桑梓,依同袍之坟茔。 故境一词使用有误,甚为不妥。故境,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燕师闻之,度水而解。於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故境就是失去的国土。安故境于桑梓,这个于意思等同于“之”,但是故境不同于“故土”,失而复得是故境,与故土含义还是有区别的。 其次,安故境于桑梓,依同袍之坟茔。如果故境与桑梓意思相近,那么语意重复。与下句,依同袍之坟茔。似乎句子形式不同,那么在骈文里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太合适的。所以,笔者认为这是此文最大的硬伤。 魂兮归来,布奠倾觞。适民之愿,观国之光。 这句观国之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出自《易经 风地观》意思是,参观考察别国或别处的政教风俗。然而志愿军本是中国人,何谈观国之光?当然这也不必较真,也可以活用。 但是既然,布奠倾觞,那么句首就应该写:“谨以时羞清酒祭于志愿军灵前”最后要写,伏惟尚飨,或者尚飨。但是文章前后都没有,因此作为传统祭文,本文格式还是有问题的。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