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与生活之味
生活的味道是苦涩的,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生活的味道又是甜蜜的,一如用加了砂糖的红豆馅做成的铜锣烧。在河濑直美导演的《澄沙之味》中,铜锣烧店店长千太郎(永濑正敏扮演)和店里的常客、中学生若菜,偶遇擅长制作美味豆馅的德江(树木希林扮演),两个人的生活自此都出现了转机。
这是一部充满隐喻色彩的影片。尚未成人的若菜,人到中年的千太郎,垂垂老矣的德江,各自有各自的不幸。这意味着,在生命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人都可能被困境的阴影笼罩,甚至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这些困境,有些是人的性格弱点、缺陷导致的。比如千太郎因伤害他人而身陷囹圄,失去自由,又失去了母亲。出狱之后,为了还债,他卖起了铜锣烧。有些则是命运强加的,人无法选择,更无法摆脱,只有接受。比如德江,自从少年时代被确诊麻风,就被家人送到了疗养院,在那里度过了数十年的漫长岁月。若菜长在单亲家庭,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也得不到母亲的关心。束缚他们的枷锁,有些是有形的、具体可感的,比如千太郎欠下的巨额债务,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让他整日在里面忙碌的那间铜锣烧店铺,又如德江生活的疗养院。有些则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比如德江因患麻风而受到的歧视,千太郎因为背负举债而丧失的生活热情。
在影片中,铜锣烧是生活的隐喻,三个人对铜锣烧的态度,折射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对于千太郎来说,既然售卖铜锣烧只是为了谋生,对甜食根本没有兴趣,自然谈不上付出。 影片开头,他出场的时候,处处透着颓废。穿着看不出新旧的灰色上衣,面无表情地推开家门,拖着沉重的脚步,慢吞吞地,一步步挪到楼顶,点燃了一支烟。新一天的清晨,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他望向远处的眼神,却透着掩饰不住的迷茫。不一会儿,他来到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换工作服,倒面粉,磕鸡蛋,搅拌,一连串的动作中透着极度的不情愿。光顾店里的女学生们和他开玩笑,他不理不睬,面无表情,用免费赠送铜锣烧打发她们离开。对于这位陷入绝境的中年男人来说,难以改变现状,未来的日子一眼望到头,剩下的,也只有浑浑噩噩度日。
千太郎虽然心灰意冷,性格中却不乏良善的一面。他用牛奶和铜锣烧招待若菜,还把卖相不好的铜锣烧残次品送给她。当女学生们有说有笑地离开店里时,若菜正准备进门。与活泼开朗的同龄人截然相反,她的脸上写满了落寞和拘谨,微微低着头,一言不发。家里永远冷冷清清的,母亲又不负责任,明确表示不同意她读高中。黯淡无光的未来,想想都让人感觉憋闷。在千太郎的店里,吃一个铜锣烧,那甜滋滋的味道,至少可以暂时让人忘却烦恼,得到些许安慰。
德江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穿着浅色的外衣,步伐缓慢。看到不远处有一家铜锣烧店,她不由得停了下来,抬起头,望着那些随风起舞的树枝和缀满枝头的一串串浅粉色花朵,深吸一口气,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她出现在店铺门口时,千太郎正在忙碌,若菜尚未离开。对于德江希望在店里打工的请求,千太郎以工作辛苦为由婉拒,并送给她一个铜锣烧。不料,德江又来了。这次,她带来了自己做的豆馅,执意请千太郎尝一尝。起初,千太郎对豆馅看都不看,就把包装盒扔到了垃圾桶里。很快,他就意识到了自己这样做有点草率,于是立刻又把它捡出来,掀开盒盖,尝了一口。
德江留下的这盒豆馅,隐喻着绝望中的一线生机。乍一看,平淡无奇,恭恭敬敬地收下,静下心慢慢品味,才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凭借自制的豆馅,德江终于让千太郎的态度有所改变。接下来的雇佣、合伙,自然顺理成章。做了五十年豆馅的德江,果然有一套:先把那些不太好的红豆挑出来,再把红豆放到水中长时间浸泡,而后捞出来,盛到铜锅里煮开,倒入滤器里,沥干水分,用细微的水流反复冲洗,去除豆子的苦味,随后,缓缓地倒入清水,再次开锅后,打开水龙头,让细微的水流慢慢把水里的涩味冲走。如此反复淘洗,红豆的色泽比之前鲜亮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就开始煮豆馅,还为时过早。在红豆里加入砂糖和清水后,还得等上两个小时。煮豆馅的时候,为了避免糊锅,需要不停地轻轻翻动。从始至终,德江神闲气定、不慌不忙,站在一旁的千太郎,却颇有些不耐烦。好在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豆馅终于大功告成。那诱人的味道,让并不喜欢甜食的千太郎大呼过瘾。用他自己的话说,“终于遇到能吃得下去的铜锣烧了”。
为什么千太郎之前遇到的铜锣烧难以下咽?十有八九,原因在于铜锣烧的灵魂——豆馅的味道不够好。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生命。熬制一锅味道鲜美的豆馅,离不开用心和耐心。就像德江教给千太郎的,通过反复的泡、洗、煮,滤除杂质和苦涩之味,再加入砂糖,充分浸泡之后,再开始熬煮。制作豆馅如此,生活之道亦然。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如果无处躲避,不妨加点糖,想方设法减少苦味,哪怕带来的快乐只是片刻的,人的心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在不经意间有所转变。而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德江制作的豆馅,让再度光顾的女学生们赞不绝口。这次,千太郎没有板着脸赶她们离开,而是面带微笑,打了个手势回应她们的疑问。和她们一起的若菜,也露出了少见的笑容。
该来的,早晚会来。随着铜锣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关于德江的风言风语也渐渐散播开来,她的秘密,更准确地说,她那弯曲变形的手指,成为众人的谈资,这下,千太郎的房东也坐不住了。尽管千太郎并未因此解雇德江,但铜锣烧的销量日渐减少,店里变得冷冷清清。最终,德江还是离开了。千太郎和若菜结伴去树木园——德江居住的疗养院探望。重回疗养院的德江,精神状况大不如前,而且食欲不振,这预示着,她的大限之日将近。尽管如此,她还是露出兴奋的神情,回忆起了从前的经历:少年时代被确诊患有麻风,活动范围限制在疗养院。离家前母亲特意为她制作的衬衫,被疗养院收走。曾经结婚并且怀孕,却没有能够把孩子生下来。听完这番讲述,终于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对甜食如此痴迷,为什么在迎着阳光的时候笑容满面,为什么对世间的一草一木都充满兴趣,这些无不是她对抗命运强加的不公的方式。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心存感激,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律动,想象万事万物在世间的生活际遇,尽管来自外界的歧视不会因此而减少,当事人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丰富,却可以更好地面对周围人的冷眼,降低自己受伤的程度。
凭借这样的生活态度,德江捱过了种种难以忍受的人生苦痛,而且感染了千太郎和若菜。那次探视归来不久,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千太郎的房东准备把他赶走,并且付诸行动,他因此萎靡不振时,若菜带来了德江离世的消息。两个人再次来到了树木园,这次,接待他们的只有德江的好友佳子。佳子把德江用过的一套炊具送给千太郎,还拿出了德江留下的录音。原来,偶然路过铜锣烧店的德江看到千太郎充满悲伤的眼神,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类似经历,想起了自己未能来到世上的孩子。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和千太郎年龄相仿。这让她动了帮帮他的念头。至于树木园的得名,缘于生活在这里的病人们死后不能立墓碑,只能种树,天长日久,竟形成了茂密的树林。德江喜欢樱花,于是,她离世后,新栽了一棵樱花。不因世间的曲解而消沉,活出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无启示。
挫折不会因为心态的改变而消失,心态的改变,却可以让人换一种角度看待、应对挫折。故事结尾,樱花再次盛开的时候,若菜背着书包,开始了高中生活。千太郎依旧在卖铜锣烧,只是,摆摊的地方改到了樱花树下。这次,他的神情充满期待。望了望远处赏花的人群,犹豫再三,他还是开始大声叫卖。至此,影片戛然而止。我们却有理由相信,他的人生,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