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乡的安慰——阅读王蒙(1)
来到中大的第四天,上午去图书馆,在文学区翻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蒙散文》,书页泛着微黄。打开第一页,还是用纸票记录借书记录的年代,上一次借阅停留在2016年的10月。抽出书架底下的蓝色坐垫坐下,四周一片安静。外面世界的浮华喧嚣销声匿迹,周遭彻底换了副模样,坐在这一角落,我这样地进入了王蒙的世界。
王蒙的小说我翻过,知道他喜欢写革命、建设岁月的人物百态,贴近生活描摹,热忱而接地气。但我硬是读不下来——读中国作家的小说,我还是更喜欢白先勇、余光中那种浪漫的风格。不过,王蒙的散文写的可真好!这本散文集里每一篇文章都不算长,但每篇让一颗心灵如久旱逢甘霖。
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老头子写道:
我已经不在的时候,也许有一个青年会为我的某一篇散文而微笑,也许有一个少女会为我的某一篇诗歌而动容,也许有一位长者会为我的某一篇小说而煎熬。单是这样想一想已经足够让人激动的了。
读及此,我的脸上已露出会心的微笑。人同此心,对于每一个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谁没有这样一个天真而幸福的宏愿呢?
王蒙给我的感觉是潇洒、豪勇、大开大合;青春、浪漫、逸兴遄飞,所以读到《感伤》、《凝思》两篇我有些诧异。《感伤》里写道:
“后来碰到了真正的挫折与坎坷。感伤反而愈来愈少的了。后来都说我豁达、乐观、潇洒乃至精明。反正绝不感伤了。……那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吧,我有过,现在也还有过了时的那点叫感伤的东西。”
多么少年的心绪和笔触,将骏马般的男人形象与温润的感伤特质联系起来,仿佛一下子于繁茂的浓林里加入了清脆的啼鸣、微绽的红花。作家徜徉于文字中时是如此地真实、坦诚、洁白纯粹!成年男子一般倾向于收束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秘密,而身为作家的王蒙,天真地展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感伤一词变成了克刚的柔水一潭,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忽然想起高中时写下的随笔《如梦令》,在里面我联想到自己即将离开家乡,再也见不到屋前一小片金黄的油菜花时的忧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下一季油菜花开,我在人间何处?”少年心绪,横无际涯,莫名其妙、难以诉说,却会让已进入成熟年龄的自己在某个瞬间怀念非常。
在《凝思》里,河水样流动的文字把人引入了雾中:
这细腻和柔软令一个饱经锉砺的灵魂觉得疏离。这是我吗?是我来到了这样一个房间?……都一样,都一样。一样的狂热,一样的疲倦,一样的文质彬彬,一样的遥远。
意识流的东西,几乎谈不上什么逻辑,但它就是那样不由分说地打动了我,缩坐在静静的角落里,我的眼泪也不由分说地流了下来,一颗彷徨逡巡、迷茫不安、不知所措的心,在泪水中放了下来。于是我知道,对于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性隔有距离的我不是有毛病,这只是人之特质中的一种,而我感动于能和作家分享了同一种心绪。他没有明言,没有直白,我更没有表达,但他那样打动了我,于是他将在我的心灵里留下独特的痕迹。一旦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某些事物就不仅仅是他者,也有了我的泪水、汗水、呼吸、颜色。
原来好散文是这样写的,读完《凝思》、《树》,我感到心的能量已经充足,于是合上书开始咂摸起来。为什么这些散文拥有这么深沉浑厚的力量,让坐下时的我和离开时的我判若两人?我想是因为它们描摹的虽然是作者主观化、个人化的体悟,但它又具有普遍性,能和读者的心产生共鸣;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是提供了一个轮廓,读者可以在其中充分联想、想象、填充、具象、深描,从而产生契合度高、独一无二的结果,仿佛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了作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成了李安说的“深层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单、没有那么无助。 ”
老头子及其散文,如是给我安慰。
2021.09.04
小谷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