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商科毕业能找什么工作啊”——谈谈大学商科教育的意义
文理兼收的商科一直是大学热门专业之一。不少高中生家长也仍记得9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外企红利,出于就业稳定性的考量为子女选择商科作为大学专业。然而许多父母,学生乃至毕业生都对商科教育的培养目的不甚明了,也对当今内卷的就业形势更感到由衷的困惑:明明是万金油专业,怎么找工作这么难?
什么是商科教育?商学生的培养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完成大学教育后顺利入职,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本文尝试结合一般看法和作者看法回答以上问题。
- 什么是商科?
商科,广义上指的是围绕公司运营所产生的学科。一个公司要能顺利经营,既离不开财务、营销等功能部门的职场,也需要职业经理人监督运营,在必要时做出合适的商业决策。在当今时代中,商业活动基本以公司形式展开,也就自然诞生大量对商科人才的需求。
让我们按照传统的文理观念,将商科学科再次细分。一面是技术性较强的金融、会计,另一面是更“水”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等偏文科类专业。
会抱怨就业困难的商科生大多也是偏文科类、缺乏专业技能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 你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许多中国人都认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无足轻重,毕竟中国社会的现状是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就业毫无关联。在中国会社的录取程序中,将候选者的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指标并不是什么秘密。因而也形成了"大学里学什么不重要,上的是大学牌子“这样广泛的社会误解。
大学的招生程序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遗产:每年按固定名额录取新生,而市场上却早已没有相应数量的岗位需求。如化学、物理等某些专业在市场上并无足够数量的匹配岗位,以至于学无所用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既然科举的目的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那么大学扩招后被剩下的也就自然是下流学生,即非名校学生。
西方的现代大学主要是研究和教学的结合。在中国大众的理解中,大学的职能却更接近职校。我们指望在大学中学习一门手艺,以能在毕业之后顺利成为“社畜”,才能有”资本““干饭”。因此,好大学应该能踏实教好学生一门手艺活,能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较快变现,找到工资高的好工作。
在这里,中国社会普遍的双重思想再次出现。众所周知,大学QS排名主要依据是学术成就而非教学质量,那么名校学子对一个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岗位的适应性真的强于一般学校的学生吗?自然我们可以说,能考上名校证明此人学习能力极强,但大部分基础岗位并不需要多么聪明的人去做。真正对智力有需求的高端岗位,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用人单位这样做的底气还是缘于白领岗位僧多粥少,对人事来说,光靠排名就可以筛掉大片简历,不可谓不高效。至于是否有错杀误漏,是否科学,则不在系统考量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坑”的不是你的专业,而是你黯淡的大学校名。如果你学的是会计、工科类实用性强的专业,那么凭借专业知识仍有可能较快找到工作;但若不幸只考上普通大学的商科学科,你将面对大量名校学子和你争夺同样就业岗位。在名校优先的录取法则下,普通的你自然只能向下顺位,去往薪资、规模更差一级的公司等机会。
- 大学生为什么内卷?
……可是,我大学也挺努力啊?你可能会这样说。
许多普通学校的学生很清楚自己的劣势,因而在大学时光里疯狂考证,以期弥补自己高考的失败。这也是内卷的部分由来:许多人考证并非出于职业规划或者自身兴趣,而是追求证书在简历上的叠加。许多父母也常劝诫子女:“技多不压身,现在多考点证书,以后你用人单位要什么我就有什么证。”我大学时也见证了同学考取会计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商务英语,普通话,计算机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证书。这样有上进心的同学一般都能如愿以偿进入机关、学校、银行,拿上众人羡慕的体制内铁饭碗。
有一日我看见某培训中心的宣传视频:考CPA还是CFA,剑桥学长帮你回答!点开一看,只见帅气剑桥学长在美颜滤镜下先帮你分析两门考试的难易度,再操着“心动不如快快行动”的口吻推荐大家今日报名立省998,仿佛谈论的不是考试,而是金立王手机。审计和金融分析本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和领域,自己想往哪个方面就去考什么证书,哪需要做这样的比较。选择途中也会有疑惑,但光从考试通过率,试卷难易度比较,根本不会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方向适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做题家思维就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考取众多证书,争取一张大公司的入门券,完全不顾是否对自身成长和事业发展真的有所帮助。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也很明白,学生们只是走投无路才竭尽所能刷证。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失败,大量蓝领岗位空缺,白领岗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真正的教育缺位,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除了满足生存的本能之外还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更不提拥有为自我规划职业道路的能力。
教育是将人从野性、原始’蒙昧的状态驯化成能够适应社会文明的过程。更现代,或者说更高级的教育,还希望能通过教育,帮助个体了解自我,并赋予个体自我实现的工具。然而中国大众只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工作,更讽刺的是,大量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连职业培训的目的都达不到。
我们的基础教育旨在让孩子成为优秀的答题机器,以能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这套思路在等国现行体制内是正确答案,对个体却不一定是最优解。每个人一生所要面临的问题和决断,远比背诵考点,解数学题要复杂。以考分为要求的基础教育普遍忽视推理过程;通过大量刷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考点,从而取得高分。为了激励学生考取高分,采用排名的方式给学生制造心理压力。我要再一次强调,这套方法在现行游戏规则下是优秀的,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系统想要的结果,即通过一场考试高效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以方便日后在就业市场上地再次筛选;用成本低廉的应试考核方式将教育普及到更多地方,让更多学术都能参与这场厮杀游戏。
然而这样的规则本身是否合理?让我们绕过不敢提的各种招生黑幕。或许我们可以问,这样的规则本身是否与时俱进?学术上,是否培养出国家当前需要的科研人才?应用上,是否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代挑战的管理、技术工人?个体上,受教育的人有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幸福吗?
一种常见的辩驳是,吃饱饭就是幸福。若不这样教育,这些学生将连饭都吃不上。可真的这样吗?考试失败者就不配吃饭了?吃饱饭的代价就必须是让大部分学生心理抑郁,对弱者毫无同情,只能在比较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在我看来,吃饱论只是某用来恐吓民众服从的话术。吃饱论的拥护者并不在意何为公正,他们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最后固定的结论:拥护现行制度,拥护某的一切决定。即使某朝令夕改,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自发拥护,并诚心诚意地相信这是某的英明决断。这也就是为什么某在一天,我们绝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这样自诩理科中的无脑人士是某培养的目标,更是某梦寐以求的肥料:既听话又肥美,足够榨汁又不会反抗。
只有有了理性才会诞生自我意识,才会忠于理性得出的判断而不是服从权威。学生本应该通过基础教育12年学习生涯明确自己喜好。如果教育并没能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制度也不给学生选择的余地,那么他们的选择将会是纯粹趋利避害的结果:什么学校我考的上,什么专业能找工作我就学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既与自身兴趣无关,一旦看到自己以为的好处(比如小语种就业前景惨淡,工商管理就业难,计算机高薪不再)落了空,就怨天尤人,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 商科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中国大学生对大学还有一大抱怨,就是大学所学完全“不实用”。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笑话说到,“面试造飞机,干活拧螺丝”。这也确实是部分企业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企业面试考题沿承中国考试所承担的筛选的功能而非反应与真实工作内容匹配度,另一方面,大学所学的抽象知识确实离企业中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西方不少国家会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在就业第一的指导方针下,相信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只想上一所应用大学,学门扎实的手艺活,将来好找工作养家糊口。事实上,学生们却仍对研究型大学趋之若鹜。这现象一方面是两者分类在国内普及不到位,另一方面,在资源扶持的巨大差异下,应用型学院又争相升级为研究型大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用人单位青睐考取难度更大,听上去更光鲜,更优秀的“真正”的“大学生”。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是为培养研究人才而设置的,自然少不了学习难度大,更抽象,更难理解的基础课程。这不是说所有大学生都得读博,只是去指责大学课程不实用实在有些荒诞——金融教科书上的CAPM理论确实不是为了你做柜员准备的。理论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建模,是不完整却有代表的归纳,如能理解这样的模型,你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锻炼。可惜的是,我的求学生涯中听过许多学生因为某理论不实用,不能解释ta遇到的某些现象,就认为它们没用,不值得学习。
商科作为应用学科,学习难度已经大大低于更抽象的纯文科和纯理科。一个正常运转的商业社会中也应该有许多能够吸纳商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学人力资源,就去做HR;学市场营销,学沟通,可以去广告公司,去企业营销部门;学Business in general或者战略,可以做咨询顾问……不过现实情况已在上节讲过。学历排名既然大于专业对口,如果学校排名不佳,所学专业专业性不强,工作内容其他非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也能很快上手,那么这样的学生自然就会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切身经历者。
在我的理解中,商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更类似于高级办事员。毕业生一般都从执行岗位上手,做的是赛博按按钮,系统的操作工人。实际工作自然比工厂更复杂些。企业的日常运营中难免出现各种流程外的问题,作为掌握了更高级的抽象知识的大学生毕业生,判断此时机器罢工是哪个按钮出了问题,何时要向经理汇报这样,乃至如何优化工作流程的实操性问题应该是小菜一碟。
我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作为应届生的你可能第一份工作是在某部门整理归档项目资料,为同事拉数据提供支持。听上去是和你学的所有技能都无关的,连高中生都能干好的工作。而什么样的命名方式,归档分类最高效,能方便你日后为同事最快找到资料?是否能有一个云盘系统,让同事自己找到想要的资料,以节省双方的时间?如何说服同事和老板应用你的新想法?这都考验你的逻辑和表达能力。
如果你的工作专业性更强,则需要你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比如报表数字不对,你能否快速判断是哪个部门提交错了数字?如何和他们沟通,提高他们提交结果的准确率?如果你爱思考,学习能力强,你会很快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并学习excel等数据处理实操技巧。学习新知识,自然也是那些常做思维训练,对基础知识了解透彻,能融会贯通的人学得更快。爱归纳总结,则能帮你在积累经验之后形成自己的想法,改善现有工作流程,提出新的意见。
而这学堂和实操的区别可能就难倒了一批做题家。如果只是应试专家,推理问题的迁移能力可能就有限。国内的“文科类”商科教育又大多只教些老师自己出版的汉译模型,学生大多听得云里雾里,最后也是瞎写一通作业了事。四年下来,缺乏逻辑训练,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一定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听懂来龙去脉,迅速判断重点,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办事流程。
海外留学生也可能水土不服。在我看来,人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能力是表达和推理。海外商科课堂中少不了大量的presentation的训练,希求学生能用PPT逻辑清晰地呈现自己的论点,能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传达自己的观点,能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结论。由于中外权力结构的不同,中国企业作为大环境的衍生,同样重视权威而非理性判断。许多海归还不明白,国内老板期望的是顺从的下手。要判断是不是自己人,态度大大优先于能力。若还套用自己在海外学到的自信,表达自我,凸显个性的特质,大概率只会被认为“情商低”。
当然,也有不少人足够聪明,很快能明白公司期待的是什么样的人,又或者他们从来都没有充盈的自我,只是忠实地遵循本能,根据外界变换自己的色彩。最信服适者生存的社达,也就是这批人了。
明日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下:婚庆摄像发生的故事 (3人喜欢)
- 心理康复之和婚庆扯皮 (5人喜欢)
- 备婚有感 (3人喜欢)
- 十二月回国记录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