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30岁了,却还一事无成”
大多数人在25岁开始感到焦虑,30岁达到顶峰。
最近人邮君身边28、9岁的女孩们,就很焦虑:
我都快30岁了,还是一事无成,怎么办?
都快30了,我居然还在迷茫,怎么办啊?
都成老阿姨了,还是孤身一人,怎么完成30岁结婚生子的目标啊?
感觉还是没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工作没有激情,升职加薪无望,我那么努力打工,怎么还是那么穷……
人生不易,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难题。
电视剧《三十而已》的主演之一童谣在聊女性力量时曾说:
“更喜欢30岁之后的自己。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因为你会知道内心的坚持是什么,你想走的路是什么,不想走的路是什么,更加地从容自信。”

其实“30岁”本是个平凡的年纪,只是社会中的人们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

30岁应该工作稳定;30岁应该事业有成;30岁应该结婚生子;30岁应该拥有美满家庭……
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无法按时交上满意的“答卷”,于是“焦虑”“抑郁”“迷茫”潜伏进了几乎每一个年轻人的聊天记录里,如白蚁蛀食着心理防堤。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30岁。
一个(在他人的驱使下)考入铁饭碗行业,(在家人逼迫下迷迷糊糊)走进“幸福”婚姻殿堂的人,绝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一个年近30岁还在为梦想攀爬,为遇见真爱苦苦追寻的人,即便尚无成果,也未必就是失败者。
古人云,三十而立,古人云,不破不立。当你把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成语联系在一起,或许就会明白“30岁”的真正意义。
破除你头脑中某个年龄应当拥有怎样的工作,怎样的家庭,多少存款……的认知吧。这一切只是人生道路上的结果,而不是追寻的目标。
如果一定要为“而立之年”赋予什么特殊意义,应该是“精神而立”。
01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尽兴而丰富的一生
前几天,朋友说:“真不理解那些骑行或徒步去旅行的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辞职失去收入不说,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吃那么多苦。”
或许,他们只是想寻找自己。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朝拜的人,就可以解骑行去远方的人,因为前者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后者的信仰是自己。
30岁后,我们要学会坚定,首先就是要:坚定地做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被别人“安排”,被家长安排生活,被老师安排学习。我们也曾“抗议”,也曾聊起“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深刻议题,可当毕业后第一次拿到人生掌舵权时,感受到的却只有短暂的惊喜,和随之而来无限期的迷茫。
面前的道路如此之多,究竟哪一条才属于我?考研还是就业?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考编制还是进企业?国企还是私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
此时,有人追着别人的屁股,有人听从“垂帘听政”的父母,有人低头沉思找寻前路……
后来发现,大部分人被按照相同的标准养大,却不知该如何开出自己的花。
朋友小C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她选择了跟随国家的“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去了西藏,成为了一名西部志愿者。一时间,赞赏之声涌来。同时,也被同学们频繁追问着:你为什么去西藏?你是不是有什么信仰?你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参加这个对考公有什么好处?
小C无法回答他们的问题,因为总不能直说是因为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向外思考:或许为他人奉献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许远方就有人生的意义;或许艰苦的环境中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可惜她失败了,因为服务期满后,再次像毕业时一样陷入了迷茫。于是,她又把目光看向别人。回到内地后,看到别人考了公务员体面又稳定,于是她也去考;父母说表姐做老师也很好,于是让她也是去考;后来在朋友圈看到同批的一位优秀志愿者回到大城市从事了慈善行业,于是她也去加入了NGO组织……
然而现实是,这些选择不是失败就是中断。后来她停下脚步思考:“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这经典三问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宾语,但是真正重要的是主语——我们自己,不是别人。
后来她将目光从他人身上转向自己,鼓起勇气尝试去加入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行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终于努力被热爱放大了能量,迷茫也已被过往收藏。
没有找到自己的人,每一天都是蹉跎。只不过有的人站在原地蹉跎,有的人在别人的道路上蹉跎,有人知道自己在蹉跎,有人迷迷糊糊地享受着混沌的快乐。
但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先觉醒,发现人的一生最终不是为了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尽兴而丰富的一生。
随波逐流总是最省力,特立独行需要勇气。你要将目光收归自己,更要有坚持做自己的勇气。
史铁生曾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只要朝向自己的方向,那么慢一点也没关系。你还那么年轻,没必要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
02 人生不要浪费在不喜欢的人和事上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物种,做什么事都会追问意义,尤其是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必然要搞清楚坚持的意义,否则肯定坚持不下去。
前几天,脱口秀演员杨笠的一句话冲上了热搜。她说:“人生不想浪费在不喜欢的人和事上。”又勇又飒。

然而现实是,人生有两大痛苦:爱而不得、得而不爱。爱而不得是折磨,得而不爱是蹉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痛苦:不知所爱,是迷茫。
迷茫是人生“卡住”的元凶。就像汽车失去了方向盘,纵使油箱加满,也只能踟蹰不前。
那么我们要如何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呢?
在《意志力红利》一书中,作者高太爷设计了两种具体的实施工具,分别是:自下而上地澄清价值观和自上而下地价值观筛选。

▲自下而上地澄清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极地练习选择,通过大量的选择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样不仅能够培育自己的决策能力,还会逐渐明晰我们的价值标准。具体可使用“我选择……因为……很重要”句式。例如:我选择努力工作,因为薪水对我很重要,我需要它给家人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不再是生活的被动者,而是会习惯主动选择,不仅会培养我们的做出选择的能力,也会使我们慢慢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这是一种准确但漫长的澄清方式。
▲自上而下地价值观筛选
还有一种损失一定的精度但较为快速的确认方式,那就是自上而下的价值观筛选。心理学家列举了一份价值清单,通过逐一删除的方式从以下价值中保留3个,你会怎么选择呢?

筛选出3个之后,记得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些价值对你如此重要?
(2)在生活中为了践行这些价值,你可以做什么?
恐惧来源于未知,年龄的恐惧亦是如此。比外界的“未知”更可怕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未知”。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己的热爱,才能动力满满大步向前。
03 生活也许会辜负努力的人
但不会辜负一直努力的人
人们常说的: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除去外在不可控因素,更多的人是败给了自己的行动力。
说好了要减肥,可面对美食的诱惑又劝自己“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减肥?”
说好了每晚阅读两小时,可面对娱乐视频又安慰自己“工作那么辛苦,轻松一会也未尝不可”。
说好了要坚持学习和训练某项技能,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生活中的小事尚且无法坚持,又怎能成就几十年的人生?
找准了方向和目标,就要抵住诱惑,克服困难,坚持向前。生活也许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辜负一直努力的人。
在《意志力红利》一书中,作者介绍了坚决达成目标的逻辑和方法,保证意志的执行。如:通过意志力笔记保持对意志力的自我觉察;通过本能脑、情绪脑、理性脑的三重脑理论抵御诱惑;转变心态,克服困难……
意志力作为心理活动三大过程之一,相比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更少被关注和提及。但意志力是与智商、情商一样是对人有深刻影响的底层素质,甚至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品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说:智力和自控力最能预示成功。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仍不知道如何永久提升智力,但是他们发现了提升自制力的方法。
因此,意志力是人生成功的可控因素中的核心和关键,为人生长久续航。
《意志力红利》正是一本全面综合介绍意志力这项十分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心理过程的图书。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你,早日解锁属于意志力的红利。

正如书中所介绍的“24小时人生模型”,将一生浓缩为一天,假设人生共有80年,那么30岁不过相当于早晨9点。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在攀升。
所以,即使30岁还在彷徨、挣扎,也无需绝望,我们自以为的失败,很多时候只是庸人自扰,只要愿意,我们就会有无数翻身的机会,因为真的来得及。
只要你“精神而立”,善用意志力,人生一定可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胆地去找寻热爱,去坚持自己,去笃定行动,做你梦想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总有一天你会大声说:
30岁又如何,30岁是一场生命的赞歌!
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很动听。
推荐阅读

《意志力红利:让你说到做到的底层逻辑》重点阐述了意志力的三个逻辑。意志力红利的逻辑:意志力是一种与智商、情商并驾齐驱的核心素质。学习并掌握意志力逻辑、提升意志力水平,势必会获得生活和社会给予的丰厚奖赏,或者超额奖赏。
要么在迷茫痛苦中挣扎,要么在勇敢追梦的路上持续行动,意志力则是我们改变自己、改变现实坚实的保障和底气!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音乐有多绝?又一次被老祖宗惊艳到! (1人喜欢)
- 从李子柒身上,我看到中式生活的浪漫🥹 (1人喜欢)
- 绝美科普绘本|老祖宗笔下的星空太浪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