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六十二)
62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仍然对治理国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本章针对大国而言,如何取天下。
在隐喻中,大国就像处于下游,所以能够百川归一。老子往往喜欢用牝与牡作比喻,牝者雌性也,雌代表柔与静,牡者雄性也,雄代表刚与动。静为下,看似坚忍,优柔,实则威力无穷。以男性和女性对比,女性偏静,力量柔弱,但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说: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对于此话,我是认同的。中国女子较之中国男子,被压抑更苦,然而其力量更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这里所讲的牝并非以性别论处,而是偏重静柔之气质。女子一旦掌权,如武则天与慈禧太后,其心狠手辣便是男人也不如。当年印度的阿育王,几乎统一印度,其刚与强没有几个帝王与之匹敌,然而后期与佛教结缘,放下屠刀,竟说出“天子男女皆是我兄弟姐妹”这样的话来,就是静而下的明证了。阿育王的伟大之处绝非是他的战绩,而是他有改变自我的勇气!
老子认为,大国小国皆要以下取之,“故或下而取,或下而取”。这是指大国用静柔的态度对待小国,则可取小国。《孟子》有云,大国有仁君,边野国家的民众就说,怎么那个国家的君王还不来讨伐呢?这就是取的含义,取是取民心也。而“或下而取”则是指小国而言,小国忍让,就不会自取灭亡,可保全自己,或被大国所接纳。
在老子的眼里,大国小国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战争的必要,大国取小国,“不过欲兼畜人”,意指养育更多的人,而小国取大国,“不过欲入事人”,意指加入大国得到保全,双方目的一致,又何来战争之说?
因此,对于外邦的策略,老子认为一个“下”字就可了结。涉及个人,以“下”处之,不是为了别的目的,静与柔亦是保全、守护与强大的法宝。卡伦·霍伦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出来的神经症,多半是因为内心的冲突。冲突者,刚与强也,内心平静,外表柔和,这大概也是我所欲修行的“下”的姿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