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常见的贩卖焦虑套路
查看话题 >拿 “陪伴” 拯救你,为学业焦虑的女儿!
今年四月中旬, 即将参加中考前二诊的女儿,出现由焦虑导致的厌学症状。
01
她学习自觉,初二下期后一直是班级第一。之前的一诊,也有过考前焦虑,但因一诊总分还是班第一、年级排名也有进步,家人都未太在意。四月底的二诊,只要发挥正常,虽然她上的学校是很普通的中学,但她希望的不参加中考、直接指标到校也是能达成的。
而且为了让她上学近一点,爸爸和她已经于去年冬天搬到离校较近的暂时空置的老房去住,不习惯住老房的妈妈,只得每天下午地铁一个多小时去老房一起晚饭互动,然后再坐地铁折腾回来。
水相星座,从小各方面就缺乏安全感的女儿,四月这次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来势汹汹、呼吸急促、却又安静地爆发。按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主要症状是对自己学业和前途的彻底否定,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普高,想放弃学业脱离苦海,之后又陷入不甘放弃、但又无法继续的矛盾死结中不能自拔。自己还不到15岁,她觉得这辈子就要完了。

她说,感觉自己是班上最差的学生,让父母做好她只能上职高的准备。并竭力传达她的执念:她很笨,理解能力奇差;以前的考试成绩都是运气和蒙对;除了英语,自己其它各科的基础很差、没底气;理化听不懂,压力很大;体会不到完全掌握知识后的安全感,学不走;自己并非借此逃避学习的苦,无病呻呤;确实是学业压力和自身性格交织出的焦躁,碾压身心。
02
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女儿从未补过任何课,父母也未在分数上对她有所压力。快乐成长、多阅读和培养思考能力,才是父母最在意的,并认为这些看不见的沉淀,而不是应试的能力,才是以后解决生活中真正问题的能力。
在现在这个剧场效应持续助推学业内卷的时代,父母还一直庆幸,孩子的应试能力虽不强,但未被补课限制的潜力是有的。

她童年时期踏过的山水、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等等都是完整童年的必需品。父母还一直引以为傲。
03
面对茶饭少饷、失眠、消瘦的孩子,父母的心疼、心痛、痛心、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一锅炖,如刀绞、似针刺,是这个家庭二十年来,最大的危机。
面对她的颓废和丧,父母也刺激过、甚至很不冷静地吼过她。但想到孩子或许已是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了,家长再不冷静,可能会失去孩子。
同孩子真心交流、用亲情和陪伴挖出她焦虑的根源、并同时寻求学校老师、以及从事心理咨询朋友的帮助,才是父母立马应着手的事。
情绪比较稳定时,父母尽力安慰她,也反思自己虽然没有直接给过她压力,但有时家庭言论中,对普遍存在的应试内卷的担忧,和“00“后们择业的可能困难等等,给了敏感的女儿一些无形的压力。
她还说因为主科课业繁忙,导致自己初二以来一直在历史课上赶其它科的作业。政治,初三以来也没怎么好好学。五月底就是史、政两门的会考。虽为开卷,但题难,自己不熟悉教材,不一定能通过翻书找到需要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答案。
她非常懊悔自己没有在课堂上好好学这两门,可其它科的作业又不得不赶;若只能利用课后回家的时间完成作业,睡眠时间又会太少。
自己现在没有足够的学识底气去应试,不想学,放弃又不甘的焦虑状态,不利于参加月底的二诊,若二诊考砸,只能参加中考,若中考不利,自己这一生就完了。

史政来不及学好的局促;下月就要会考的压力;理化听不太懂的不安;对二诊后指标到校的孤注一掷和现在学习状态的停滞;一定要念高中读大学才有出路的执念;自己基础知识不稳扎,但以往考试分数又一直喜人,导致父母和师长认为自己二诊能行、其实又不行的焦躁;二诊的临近;担心自己吃少睡少会猝死的恐惧;认为自己很愚笨,学习不开窍的自我否定、内卷,这所有的一切,无声地、慢慢地压在孩子脆弱敏感的神经上,她就快垮了。
04
她也听不进父母的开导:每个人其实都没有学得那么好,所以我们的一生都需要学习;蒙对也需实力,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以往的考试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爸妈有点史政基础,二诊后可以辅导;一切的一切都来得及。她仍无动于衷,执念于“父母不是我,不知道我有多差、多慌、多难受、多崩溃。”
她还冷静地对父母说,你们要哭就哭出来吧,我要准备放弃了。

她可以说放弃,但父母不可以,他们只是恳切地让她继续上学以打发时间,作业可以不做完,坚持多久是多久。
05
很快,班主任和各科老师注意到了她的状况,对她加倍关心,连周围同学也更加温柔相待。作为父母,虽然痛心难过至极,但孩子的健康必须放在首位,也必须拿出支持她任何决定的姿态。
班主任后来还告知,其他班之前也有品学兼优的学生出现类似症状,经校心理辅导老师疏导后,已大好转。中考压力大,一些学习自觉的孩子,会产生极度否定自我、并厌学的焦虑症状。
女儿如期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见了面。一下午的梳理和倾听,感觉女儿的精神好点了,但厌学情绪仍盛。与此同时,父母也在网上搜索各种相关资料、视频,以期学习并了解、理解孩子现在的心路历程和承受的煎熬。
很快父母又安排她同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面聊。结束后,朋友提醒父母一些现阶段同孩子互动时的注意事项,并提出让她休学一年的想法,也可协助挂号心理健康专科门诊,为孩子做一次心理评估,以后可凭此休学。

女儿也想考虑休学,感觉休学一年,自己多了一年的时间来缓冲。父母不反对。但总有不甘,想再拖延一点时间考虑清楚。
06
回到家,大人开始循循善诱:休学一年,眼前的问题算是暂时规避了。但明年还会面临同样的焦虑。呆在家里,学业和人的精神气儿易倦怠。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窗毕业、上高中,到明年中考前,大一岁的自己,焦虑和压力会不会更严重?休学,骨子里也有逃避眼前困难的意思。而眼前要克服的困难,就只是坚持去上学,去了,就是胜利。二诊、会考顺其自然就好。
她默许了。早上,爸爸一如既往送她上地铁。
母亲,因为下岗,有更多的时间陪她,就决定这段时间住老房,多陪她。还决定每天去学校接她放学,想通过母女亲情的流转能至少让她感到血亲的暖意和依赖;手拉手、一起回家的路上,能让途中尽收眼底的陌生人群的奔波,点燃她生活的烟火气。妈妈会在校门口等她,也慢慢让她对放学有所期待。

握着她幅员比妈妈还辽阔的手掌,母女慢慢回到家里。吃爸爸准备的饭菜,聊天。大人尽量只洗耳恭听她不断述说的:自己如何基础差;如何后悔之前没有好好听历史政治,导致今日的被动;以前比她差的同学都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自己却不行云云。。。
07
父母顺着她的逻辑:听不懂没关系,二诊又不是只考现在的难题。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难为学生,你去参加了,就行了。不管分数,走一步是一步。即使不上学,即使去职高,都支持。但生活中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每天我们都在解决生活的问题。
不如现在坚持上学,不以二诊和会考为目标,只求在同龄人的包围中打发时间。而且,人若没有一件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压着,又怎有继续下去的动力;生命之轻才是生活的最大的敌人,压力、焦虑从来不是。
为了与她更多互动,又让她每晚给妈妈的刚小手术完的伤口换药、包扎,她像护理人员一样细心,还时常担心伤口的恢复情况,妈妈趁势说,你以后读职高学护理也挺好呀。
晚上,母女一起挤在小床上,妈妈仍握着她的一只手,希望她能把焦虑不安通过掌心传导出来、消散掉。能感觉到,她久久不能入睡,本来睡眠就差的妈妈,自然也醒着。两个多小时后,辗转的她,渐渐安静了,然后又听到她轻轻的鼾声,妈妈心中大喜
接她放学回家、换药、挤小床,成了妈妈和她暂时的日常,她也不断流露出对母亲跛着脚还要去接她的心疼。她心疼人,说明她在乎,是好征兆。
饭后,父母开始双双出动,用仅存的一点儿可怜的理科常识,试图帮她理解一些理、化作业,专业不够,态度凑,至少把学习语境营造出来了。
把能做的作业完成后,父女俩会就一些史、政题目展开探讨;妈妈也会择机用英文著作考她断句,她不但会,背后的语法还说的头头是道,母亲感慨,才初中,都能读点英文名著了,了不起啊!

英语的成就感、突然间有点头绪的史政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一点星火,让她有了点儿动力去思考数理化的一般难题。用心去理解,理化也并非猛虎般可怕,抽丝剥茧,有一点头绪是一点。
08
这样过了几天,有天在校门口,她突然兴高采烈地跳到妈妈面前,说今天不知咋搞得,焦虑的问题都还在,却突然很开心。她又说,化学的例行测验,她好多题都似懂非懂,但分数不错。母亲藏起内心的波澜,不讲一句话,只是握紧她的手,回家。
接下来几天,一家人对她的学业仍顺其自然,不提二诊、会考和中考的任何日程,过好每天。并配合她的作息,各看其书,大谈初中史政、英语文献,家里人文学术氛围一度很浓。

面对繁重的课业,她仍不时焦虑,但好在作息规律,睡眠渐改善,也慢慢接受二诊后,可以花整月时间突击史政的策略。
09
到了二诊的日期。千叮万嘱,就当日常测验好了,考完就是胜利。
妈妈在家里紧张得不行,怕中途老师来电说孩子中途罢考或其它她的突发状况。
第一天的考试时间终于完了。忐忑的妈妈来到学校,不知接到她后会收到怎样的消息。好在,虽然她说语文很难,自己考得不好,考试座位处于不佳位置,自己和另外几个同学准备相约去职高;但她总算完成了三科的考试,这就是胜利。

第二天的数学和英语,妈妈在紧张中熬完了她的考试时间。校门口,她居然说数学还将就,英语有点难。于父母而言,这又是胜利,难关已过半,可以安心过个五一假期。上次预约的专科心理门诊也在五一期间。
10
或许是父母心底一直还残存着一点点对她的希望,总感觉,万一、可能、也许她二诊考得不算太糟呢?
假期中果然传出了关于她二诊成绩其实考得不错的谣言,父母内心翻腾,虽未证实,不知真假,但已是莫大安慰。
假期后,好消息坐实:她各科都考得不错。英语还是年级第一。指标到校没问题。
妈妈问她,语文的作文题目是啥?她说“人间四月天”,她写的妈妈。也许,近期有感而发的作文,有了分数的回报吧。
百感交集的父母感叹生活的奇妙和暂时度过危机的重生!!
医院心理评估的结果是“焦虑症”,以后可能会反复。
将来,已快与生活水乳交融的焦虑,或许会经常搭乘她的身体不时来做客。

既然只存在于日历中的明天,始终是神秘莫测的;父母只有用爱和耐心,陪伴她走过每一个或许焦虑、不自信的今天。也希望这段心路历程,能让她渐渐明白:追求完美,本身就不完美,把握好每一个必然失去的现在,可以不焦虑明天的到来。
-END-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铁稻米“),敬请点击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