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悟到什么道理后,你的人生从此轻松了起来?
大一那会儿,进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每天都在迷茫纠结:
要不要复读? 努力一把换个专业吧? 要不混完四年算了?.....
可复读怕人看不起,换专业又觉得自己不行,混四年又不甘心,结果越想越焦虑,整天浑浑噩噩。
为了缓解这种状态,上网看了很多,也试了很多干货方法。
试过每天冥想半小时,因为有人说冥想可以缓解焦虑;
买过很多书,因为他们说多看书可以摆脱迷茫;
也试过一个月不间断地早起,去操场跑步,试图通过规律作息消灭压力。
然而,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失败了。因为迷茫的事,依旧迷茫,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种感觉,就像你铆足了劲,却一拳打在棉花上。力也出了,拳也出了,但得到的反馈却是轻飘飘的,特别无力。
道理懂得越来越多,但却没有任何改变,反而越来越痛苦。甚至会因此自责,怪自己的意志力为什么这么薄弱,连这么点事都坚持不下去。
为了逃避焦虑,我开始自暴自弃。不是在教室玩手机,就是躺寝室玩手机。
期间也心血来潮,想好好听课,但对专业课实在无感,听天书似的。结果知识没学到,睡眠质量倒是提升不少,这点倒是让我少翘了很多课。
于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混吃等死成了常态。
直到有天,无聊躺着刷朋友圈,一句话突然让我浑身一震: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到并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这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后来知道它出自《瓦尔登湖》。那一刻我才恍然发现,一直纠结的选项里,根本没有自己真正想做的。
不管是复读,是换专业,还是混四年,都是因为外在的一些影响而做出的选择。
从小到大,似乎都是大家说什么好,我们就去做什么。大学之后,我们依旧把这种集体价值,当做了唯一的价值导向,从而忘记了听听自己的声音。
大家都说看书好,你就疯看;大家都说自律好,你就逼着自己自律;但这些事真正能给你带来什么,你也不知道。
「反正别人都说好,我这么做,肯定是好的」成了大部分人的惯性思维。
结果,我们和真实的自己偏离得越来越远,「焦虑」和「迷茫」逐渐成了家常便饭。
意识到这点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想了整整三天。那天清晨,我记得自己带着苍白的脸色,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下一行字,这一写就是近七年。
你可能会想,铁木君那你可真厉害,一下子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坚持了七年。
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大学宿舍,一个小集体,很多人都会对此感同身受,就是如果大家都在打游戏,而你在学习,你就会被当成异类,显得格格不入。
所以,当我开始写作时,就成了那个异类。
呦,大文学家在创作呢?不来打游戏? 咱们都是学理科的,没这天赋,不要浪费时间了。 你写这些玩意儿,赚钱吗?不赚钱,你还写这么起劲干嘛?
这种状况,你说你可以完全忽视,没有一点心理压力,我只能说,你牛。
《乌合之众》中有这么一句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很多人其实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之所以坚持不下去,就是因为「归属感」作祟。
我们总是害怕不一样,一旦和集体不一致,就会感到惶恐,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否定自己。为了重新获取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于是又会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自我。
但集体就一定是对的吗?明知道一些事不好,我们还要合群吗?
当我想明白这一点后,减少了在寝室的时间,去了图书馆。
因为这次有明确的需求,不再是因为别人说好,我才去,所以去图书馆写作变成了一件很爽的事,不用再逼自己,也能一直坚持下去。
慢慢地,为了寻找素材,拓展自己的认知,我主动开始大量阅读,学习各种技能。不管是看书还是学新东西,之前让我痛苦的事,也都不再痛苦。
当你知道「我需要什么」,然后会很自然地就去做,不需要刻意、不需要逼迫,坚持这件事会变得异常简单,甚至很爽。
还记得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后,第一次中稿那天,我连发了三条朋友圈装逼。这是以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几年过去,不管创业或是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那段时光。
不论做什么,不要总想着别人怎么看,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明确,坚持下去就没你想得那么痛苦,那么难。
相信我,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热爱,终会指引你找到你想要的和你想成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