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错别字越来越多且不被重视这件事
先来看图。

看到红框里的四个字的时候我愣了一秒,急忙搜索了网上找这是出自哪里的成语,还想着最近新见识到了不少词呢。结果什么都没搜到,想了想,也许原文是想写惴惴不安?这么一来似乎就说得通了。
为什么最近几年大家对错别字越来越不在意了呢。网络文字可编辑、可删除,所以即使写错了,也没有“白纸黑字”的严重性?或者大家在讨论一件事时,更重视事件本身,对于表达媒介便不那么在意了?
其实我自己也越来越不在意发出去文字的准确性了(明明还算是做相关工作的!)。大家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反正能看懂个大概就可以了。比如幸苦-辛苦,最初看到简直浑身难受,现在几乎看习惯了。
网络对部分文字的“避讳”问题可能也是让错别字横行霸道的原因。比如最近发生的一起搞笑的事情,很多平台屏蔽掉了傻x这个词,于是大家用伞兵,烧饼等等词语去代替。
在这样的环境下,既然以“甲甲”代“乙乙”都已经通行,那么把“乙乙”写成“乙己”这种程度的错误,便也不显得有多严重了。
不过像坠坠不稳这种程度的似乎又把错别字的程度提升了一个新境界,看了下,还是36kr的作者...哎。
我没待过传统出版行业,但是听说要出版的书籍都要一审再审,力求准确通畅。读《编舟记》的时候,也着实为编写词典的人们呕心沥血的情节感动了一把。
内容本身作为文章的“钢筋水泥”的确很重要,但是作为文章的“砖石”,文字也不该草草对待。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越发对严谨的文字,和那些认真对待文字的人们向往了起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