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拯救世界!
年中,央行官网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惊人观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缺乏支撑的言论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弹。
讨论尚未冷却,“真实故事计划”的一篇《文科女在内卷中心》又出现在了我们的朋友圈列表里。文章用几个例子说明,成长于中上阶层家庭、拥有高文化资本的“文科女”们进入社会后纷纷成为“精英弃儿”。
“学文科的价值何在”——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又一次席卷而来。

读罢文章,身为“文科女”本女的阅阅记忆深处的那些声音再次浮现在耳边。
“文科是给成绩不好的人选的。”
“你真的要读文科吗,你不怕找不到工作吗?”
……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在如今的“内卷”社会中依旧属于“弱势群体”。因此,真实故事计划的文章也戳中了不少文科生心中一直在隐隐作痛的地方。
然而,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下,“文理对立”的陷阱变得越来越大。仿佛在现今的社会分工中,理科生就负责赚钱养家,文科生就负责貌美如花。
可是,文科和理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两者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吗?人文学科无法给社会带来实际的价值吗?……
今天,阅阅不想高屋建瓴地探讨这个庞大的议题,更无意挑起文理科生之间的纷争,而是跟随《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的作者申道贤,一起探访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科生”们,看看人文学科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01.
孔子:学人文学,可以让你找回自己

子曾经曰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时”,指的不是“有时”,而应当是“适时”。申道贤认为,这里的“适时”蕴含了孔子哲学的精髓之一——适应变化,学会审时度势。
细读《论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孔子的待人之道,还是教学方法上,“适时”总是一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孔子的教学抱有偏见,认为他总是指导别人“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嘴边总爱挂一句“君子不器”。可事实上,孔子的哲学中并没有那么多“不能做”或者“应当做”,他所倡导的,恰恰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变化万千的世界里,孔子提倡的不是“我自岿然不动”,而是顺应时代,灵活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孔子的人文学带给我们的思考。
申道贤丨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
孔子向往的是追求自身价值和梦想的生活。所以他告诉我们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要一味地遵守规则、虚度光阴,而是要享受生活,热爱理想,并去努力实现它。
02.
释迦牟尼:学人文学,可以治愈你的心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快乐,往往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刚开始,我们想要的只有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工资能养活自己就好,伴侣对我好就行”。可后来又发现,我们想要的好像不只这些。
“我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是一个无解的答案。
对此,释迦牟尼认为,让自己快乐的秘诀在于,我们要学会“舍得”,学会“做减法”。
释迦牟尼曾经提出三个经典问题——“世界是无常的吗?”“是否满足于无常的东西?”“既无常又不满足的东西是否可以被称作‘我’?”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无常、苦、无我。这三者又被称作“三特性”,是释迦牟尼世界观的核心。
人要学会舍去的正是这三个特性。
申道贤丨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
释迦牟尼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达到真正幸福和自由的状态——解脱。我们必须放弃那些无常、让人不满足、不属于我的东西,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申道贤还在书中展现了发生在释迦牟尼身上的许多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引导人们觉察生命中的无常、苦和无我,然后慢慢地从中解脱。
这就是人文学的治愈力所在,即使是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的方式,从释迦牟尼的身上获得力量和快乐的秘密。
03.
马克思:我为什么学人文学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直致力于“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则为指导思想。实际上,马克思本人恰恰也是一个“文科生”,一位典型的学院派读书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共产党宣言》是一部极富逻辑性的、冷静的文献。然而,人民网2018年发表的文章《马克思与文学》中却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文学厚度。
马克思,恩格斯丨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这里的“魔法师”,出自歌德的诗作《魔法师的学徒》,在原诗中,学徒召唤出了他无法控制的精灵,最后依靠师父即“魔法师”的帮助才最终挽救危局。
熟悉德国古典文学的读者如果能够读出这里面的对比,自然便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严峻状况有更深入的体味。人文学,为他的论证注入了出人意料的力量。

申道贤则认为,人文学赋予马克思最大的影响在于,它赋予了他透彻的“洞察力”。
在资本主义兴盛之时,马克思就能够看穿上流社会的诡辩,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以阶级论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他这份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并非因为他天资聪颖,而是脱胎于他对人文学知识的不断追求,对费尔巴哈、黑格尔、康德等人学说的思考与灼见。
这便是马克思从人文学中汲取的力量。恰恰是这些“无用”的人文学科,化为了马克思锋利的笔尖,助他同读者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同对手提出论辩上的挑战。
申道贤在书中还为我们展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文科生”的观点。
这些“文科生”们曾经以百家争鸣、文艺复兴、革命或改革等等方式颠覆了历史,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文科生照样可以改变世界,甚至可以超越世界。
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帮助文科生们找回信心和初心。我们学习人文学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获得“成功”,而是为了思考“成功”。

最后,阅阅还想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文科和理科,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吗?
在阅读《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理学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孔子、马克思、康德、释迦牟尼……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既有着文科背景,又有着理科底色。
围绕这个问题,斯科特·哈特里在《文艺呆与科技宅》中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作为一个最终从事了技术工作的文科生,哈特里认为,在时代变革中,只有拥抱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将“文艺呆”和“科技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相反,如果我们的耳边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如果我们身处的环境只容得下一种学科的存在,我想,我们就应当感到担忧了。
世界上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能够确定到底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更有能力去“拯救世界”。我们能确定的是,良好的品质,一定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善良,关怀,团结,包容,爱。
这些品质,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应当用一生去领悟和学习的。

推荐阅读:
《我读人文学是为了过好人生》
申道贤

《文艺呆与科技宅》
斯科特·哈特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