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经验――北京至道中医研究院 贾晓周
杏苏散首载于《温病条辨》,是吴鞠通所创主治凉燥的名方。临床善以杏苏散为基础,灵活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颇佳。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资借鉴。

1、杏苏散治疗凉燥基本内涵 1.1 凉燥概念 凉燥之论始于吴瑭,其《温病条辨》云:“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凉燥属燥邪为患,其病症应符合“燥盛则干”的特点,但凉燥之“干”有别于传统的燥热伤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补充:“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明确了凉燥病机为津液输布障碍。“干”仅为表象,实际患者体内并不缺水,本质为外邪为患,阳气郁闭,痰饮内停。以温度、水分多寡示之为:温度低,水分虽多也无法蒸腾成水汽,最终形成多水冷燥环境,见于患者则表现为津充凉燥状态。 1.2 杏苏散治疗凉燥机理及组方特点 《温病条辨》曰:“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燥者宜润,杏苏散辛开苦温,何以治燥?细观凉燥患者恶寒、鼻塞而干、无汗等,当属外感风寒,阳气郁闭,水液输布障碍所致的假燥,病症关键在于咳痰白稀。故治疗以辛温之剂通畅气机,宣发阳气,使得水津四布,痰饮乃化,诸燥乃润。如《内经》所云:“辛以润之,盖辛能走气,能化液故”。杏苏散以苏叶、杏仁为君,辛温而润,散寒透邪;臣以桔梗、枳壳,升降有序,切合肺脏宣肃之气,兼能化痰止咳;半夏、橘皮、茯苓、甘草共为二陈,理气健脾,祛湿化痰;前胡以增疏风止咳之力;大枣、生姜和中护胃。全方辛苦甘温合用,外能疏风透邪,内能理肺温脾,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故可治凉燥。

2、杏苏散的应用拓展 杏苏散外透邪气,内理肺温脾,上宣畅气机,中温运脾阳。用于治疗小儿肺脾两虚,痰饮内停之咳嗽,则外邪祛、痰饮化、咳嗽止。 2.1 本病特点 咳嗽伴白稀痰,病初可有暂时性的鼻干,口干,也可口渴,但多喜热饮,或饮水不多,腹胀和(或)腹痛,纳呆,大便稀或软黏,舌淡苔白润或滑,此前或有受凉史或药食损伤脾阳病史。查体:腹部叩之似鼓。 2.2 本病成因 (1)喂养不当,小儿不知饥饱,过食、少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损伤脾胃,水谷不化,反生痰湿,停聚体内,阻滞气机,气逆为咳;(2)药食不当、过用抗生素或清热药、平素贪凉饮冷等损伤脾胃阳气,温化无力,水聚为湿,饮停成痰,气机受阻,发为咳嗽;(3)护理不当,家长过分注重保暖,易致小儿腠理疏松,多汗易感,外邪引动体内伏痰发病。

咳嗽为儿科常见病,小儿咳嗽与外感及饮食关系密切,当今的喂养、护理及饮食习惯等导致小儿容易形成肺脾两虚,痰饮内停的体质,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过用寒热重剂恐有伤及肺脾之弊,杏苏散性温平和,治疗小儿肺脾两虚,痰饮内停型咳嗽,能培脾土生肺金,治病的同时兼顾预防,疗效可观。另外,需注意引导患儿形成正确的饮食运动观念、及时纠正家长不当的喂养、护理习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儿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