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打卡——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一、定义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我国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介坚持党性原则,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社会性指我国新闻媒介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表现出的立场和观点,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
第二重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是指新闻媒介除了是国营的事业单位,还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新闻作品在流通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属性。新闻媒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形式。
二、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形成的过程
中国的传媒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社会转型之前是单一的事业属性, 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 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开始实现转型, 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才逐步发生变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其产业属性日渐明显, 双重属性的格局得以形成。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允许守法的私营报业存在的政策, 而且对公营报业也鼓励开展经营, 以谋求自身发展。1949年12月, 国家新闻总署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 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和部署报业经营与管理问题。
根据会议提出的报纸经营要实行“企业化”的要求, 各地报纸都开始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 通过广告、发行及其它方式改善报纸的收益状况。到1951年, 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已基本实现自给自养。
2、政府开始将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 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 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当时虽然私营报纸被取消, 但一些公营报纸还在进行有限的经营活动。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 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 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过分强化, 新闻传媒的经营活动全部停止, 计划因素取代了市场因素, 传媒的经营活动就此完全中断。
3、我国传媒业重新启动企业化经营的车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带来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市场和经济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重新被肯定, 新闻界也萌生了借助市场和经济的因素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靠国家财政维持生计的状况, 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望。
于是, 在1978年底, 便出现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8家报社联名向财政部要求试行“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了中国传媒业由单一的事业性属性向兼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4、中国传媒业的经营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化, 从而获得快速发展, 则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逐步开始的。1996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 把报刊经营管理列入第三产业, 成为我国报刊进入产业化改革阶段的一个标志。传媒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大门就此敞开了。
三、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实现的途径及原则
1、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好传媒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作为公益性事业,传媒业应当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
既然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传媒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生产、复制和传播符合社会与公众需求,以及符合公益性要求的新闻与信息内容的任务。这就需要一切媒体和传媒从业者能够时时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努力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有益、有用和健康、有趣的各种新闻与信息。要使自己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功能和作用。要防止在新闻与信息传播中出现那些有损公共利益,有伤社会风化,有害媒体形象的东西。要时时把新闻与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绝不能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去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前在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这样一些严重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坚决加以遏制。
2、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现代产业制度要求,实行市场运作,实现传媒作为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功能和任务。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作为一种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重要的在于要有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强化受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产业制度的要求来进行传媒业的经营和管理,要坚决防止排斥市场、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
3、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强调传媒业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产业的属性,绝不是忽略传媒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属性。在迈向市场的时候,新闻媒介应当牢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就需要传媒业在工作中注意把遵循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要做到既考虑和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又考虑和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政府通过科学管理和法治管理的手段实现对传媒业的管理目标。政府对传媒业要注意遵循新闻规律、宣传规律和市场规律,实行科学管理,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政府对传媒业要坚持依靠法律法规来实行对传媒业的法治管理。历史和实践都说明,一个国家要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最终还是要靠法律的规范和治理。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而依法治(新闻)业则是我国新闻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正确的新闻政策和完善严格的新闻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管理(治理)方式将会促进我国新闻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依法治国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建设一定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我国新闻事业也一定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下更加有序、高效地运行,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5、深化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规范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目前中国传媒业实行双重属性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产权不够明晰,机制不够灵活,行政干预过多 ;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运行规则不够规范,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 ;集团化建设遇到困难,国际竞争力水平低等等。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忽视成本控制、过度依赖广告、缺乏激励机制、大搞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一些管理部门依然习惯于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方式来制定传媒业管理政策、管理办法和管理法规,忽略传媒业作为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参考文献】
[1]郑保卫.事业性、产业性: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J].今传媒,2006(08):8-10.
[1]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J].现代传播,2003(04):1-4.
【历年真题】
【名词解释】
新闻事业(2017陕西师范大学MJC440)
【简答题】
请简述传媒产业的特点(2019·南开Mjc334)
对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认识给新闻媒介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2016河北大学学硕827)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2019华侨大学MJC440)
【论述题】
试述未来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2017吉林大学新闻学学硕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