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慧能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被讨厌的勇气里的哲人是现代版的慧能法师;青年则是在社会上漂泊浮萍的我们。他们一问一答,道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内核,也是活出自己的入门哲学课。就好像本我和超我的对话,退缩和勇气相PK,在意与释然相和解。
有没有一些时刻,你觉得自己变成最讨厌的样子?
当你小时候目睹或亲历做错一件事后,这时候你会内疚,心跳加速,血脉喷张,脸部急剧变红,心里已经骂了自己一百遍,完了我是不是搞砸了。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如何补救,一段吐沫横飞、如狂风暴雨般的谩骂加呵斥袭来,给你本来就惴惴不安的心直接骂得不知所措,转而变得头脑空白,从内疚到愤怒,多经历几次,只剩下厌恶。
然而,当你转换角色成为强势的一方,你会像本能一般用你经历过的疯狂的态度去对待另一方,此时你甚至毫无察觉、毫不迟疑。当你事后反应过来的时候,你会告诉自己我没办法,我只能这样。
从阿德勒心理学来说,你拿着以往的心理映射作为借口,用它包裹起来,变成你成为合理“施加者”的理由,并不断强化暗示自己,我这样也没有错。你现在的行为被已往的思维绑架了,并深陷其中。
有没有很多时刻,你想做的事都有现实不可逾越的障碍?
如果我小时候能有很多书,我肯定把全部的名著都看完?如果我有个宽敞的书房,我学习起来应该会更投入,成绩会不会更好?如果我没有社交障碍症,我一定出去认识很多有趣的人?如果我家旁边有个健身房,我一定每周都去锻炼?如果我有老板的家庭条件,我现在一定比他做得更好……
生活中太多的事,我们都喜欢假设如果,如果的条件,正是给自己找好的完美推脱理由。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女孩具有见到陌生人久脸红的病症,那这只是她需要用来作为不去认识新人的绝佳借口。这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给自己构筑的防御墙。如果没有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外因,又怎么能支撑你不去行动的内因,人就是活在这种自洽的逻辑闭环中。
怎么改变?
认识它,接受它,然后凝视它,平等地和它沟通,让自己平静去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让自己有勇气去接受自己能够改变的,让自己变的智慧,能够区分什么能够改变什么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