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族:你来,你走,我都为你备好咕嘟酒

本篇是百酒山河志 · 云南专辑第一篇
在云南怒江沿岸
人们对酒的喜爱超乎寻常
“酿”出了神秘奇特的酒文化
怒族酷爱豪饮
有奇特的酒俗和生死观
喜逢知己时饮“同心酒”
送别亡者时喝“离别酒”
生而尽欢的豪情
死而淡然的达观
都融进了他们最爱的咕嘟酒里
01 “人神共居”之境,待客必饮咕嘟酒
2006年春节,是我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去到怒江州最北边的贡山县。在那里,我第一次喝到咕嘟酒。

在“人神共居”的丙中洛镇上安顿后,我继续往北去到有着江边“大字报梯田”壮丽景观的雾里村。

有着诗意名字的雾里村,坐落于梯田中央,和当时刚通过一座简易桥梁连到河对岸的公路终点,还隔着一两公里的险峻悬崖步道。


丙中洛(上图),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镇子,位于怒江大峡谷最北端。雾里村(下图)坐落在丙中洛乡以北,背靠碧罗雪山,隔江与高黎贡山相望。
一旁的树干上挂着醒目的蓝底白字标牌——“酒后驾车者,医院给你开好房间”,贡山县交警大队宣。
开好房显然是一件幸事,当年怒江州,沿怒江笔直北上的219国道一侧,经常可见翻滚到谷底河边的车辆。
幸好当时我没开车。
几个怒族青年把我叫进屋中,递上比鲜橙多颜色更浓黄的酒水,说是用苞谷酿的啤酒。闻起来,酒香四溢,醇香诱人,喝起来醇厚绵滑,细腻可口。


有客光临,必以酒相待,咕嘟酒是怒族人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一般是边饮边聊。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己时,不论男女老少,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
我来了兴致,问起酒的名字,怒族青年说这酒叫作咕嘟酒,是贡山怒族最具特色的特产,有“峡谷啤酒”的美誉。
那这种酒如何酿制呢?
听说是将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凉,拌上自行配制的土酒曲,装入竹篾箩里捂好。几天后散发出酒味时,渗出酒液装在罐子里,封严坛口发酵,密封十几天就成了。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点儿冷开水,加点儿蜂蜜或甜味剂,略酝酿几分钟,即可饮用。

时隔多年,除了甘甜绵滑的咕嘟酒,当时具体聊了些啥,已经不记得,对方也没有边疆民族地区常见的劝酒行为,只记得当晚下山回到丙中洛后,不胜酒力的我,跟着居住在谷地镇子上的傈僳族同胞,发癫般围着火塘狂跳好几小时,算是感受了一番“人神共醉”的状态吧。
可别小看咕嘟酒,虽然它解渴又解乏,但是酒精度数有17%VOL~18%VOL,在啤酒中,这个度数绝对不低了。
02 葬礼上的“离别酒”
怒族主要生活在怒江两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族男女都喜豪饮。这与怒江地区雨水充足、湿度大、喝酒能驱风祛湿有很大关系。

酒与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人情往来、人生礼仪、祭祀庆典、纠纷调解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渗透于怒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怒族深厚独特的酒文化。
非常特别的是,怒族人民用酒来和死者作最后的道别,即让死者喝“离别酒”,这是其他民族很少见的习俗。
当人死后马上给死者嘴里灌酒,并对死者说:“该吃的,你赶紧吃;该喝的,你赶紧喝。”
在给死者挖墓穴时, 先要在墓基上洒上苞谷和酒,说:“你埋的地方,不要有石头,如有石头,你让一下,不要让石头鼓着。” “土地公公,这里不要有石头,请你帮忙一下,不要让帮忙挖墓的人难挖。”
用酒来祭祀死者和土地神,是希望挖墓地能顺利进行。
把死者装裹好后装棺入殓前,要再次喂死者酒,并说同样的话,放入棺材后又给死者喂酒,还说同样的话。
入葬时,最后一次给死者喂酒,并问死者对安息的方向满不满意,至此才正式用土掩埋。
葬礼上用来和死者道别的酒,便是我15年前第一次喝到的咕嘟酒。
03 小喇嘛农布和他的葬礼
今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昆明的一间咖啡馆,通过吴晓慧导演拍摄的纪录长片《小喇嘛农布和他的葬礼》,我了解到怒族人葬礼上的独特民俗,尤其是酒俗。
纪录片主人公农布是丙中洛普化寺的“明星小喇嘛”。作为当地崇高职业的从业者,农布经常跟随师傅为村民们驱鬼治病,安抚亡灵。最后却在年底意外等来了自己的葬礼。

身穿喇嘛服的农布,他15岁就被父母送入喇嘛寺学习藏文和佛学,被师傅称为阿怒(怒族的分支)人中最有前途的喇嘛。2005年12月6日,农布因病去世。
2005年年初和年末,导演在丙中洛南面不远处茶腊村,跟踪记录了他的故事。
葬礼中,信仰不同宗教的村民和亲戚们送来了粮食、酒与家禽、家畜等礼物,参加他的葬礼或帮忙。茶腊村的基督徒禁止喝酒,送来了汽水。
无论信仰什么宗教,在当地总得按民族传统习俗来办。

农布的舅舅,作为当地巫师,打开一瓶咕嘟酒,掰开外甥的嘴巴,灌了一点儿进去,而后警告道:
“今天是你在世最后一天,村里人都来帮忙了,你可不要乱搞。你可能渴了,咕嘟酒给你喝了,不要喝醉了乱闹,不要让天气大变。不要让给你挖坟的人出事。有大石块和树根,你就自己处理下。”
在巫师舅舅给农布灌完一杯“离别酒”之后,来吊唁并且可以饮酒的人,各饮下一杯“离别酒”,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
终于入棺后,舅舅在农布身边放上两瓶咕嘟酒,继续劝告道,“这些酒你就带上路,自己走吧,不要回来吓唬我们。”
两周后,是送走亡灵的仪式,家里又递上两瓶酒,把天主教堂的总管古拉叶请来担任事务总管,让农布的亡灵自此远离村子。

在峡谷的一块平地上,阿怒人在喇嘛师傅的带领下,为农布超度亡灵,指示通往“南木细”(亡魂世界)的道路。
汉族会为死者立坟,清明时节还会去扫墓,求亡灵保佑。怒族人却不一样,认为人去世后就是鬼魂了,与在世的人不相干,不能让亡灵到生活中来,要把他们忘记。

一夜白头的母亲在农布的坟前悲痛地“数落”儿子 :“农布啊,不是阿爸阿妈不要你,是你不要阿爸阿妈啊,你要变成鬼,不回家了是不是?阿爸阿妈老了,你却不管我们了……”
送走农布的亡灵之后,劳累的人们开怀畅饮,相互逗乐,有的陪伴在农布父母身边讲笑话,一切的悲伤烟消云散。一夜就白了头发的农布母亲的脸上也不再显得那么悲伤了,她递给吊唁者一碗咕嘟酒,说:“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活着,今天以后可以高兴了。”
一切真就如纪录片镜头里,给棺材里的小喇嘛掰开嘴、灌进咕嘟酒时,舅舅所说的:
“你已经像太阳落下一样结束了,你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的关系就像被砍断了一样,像雨停了一样,从今以后说你不要来,你就不要来。”
编委丨李若瑄
作者丨张海律
编辑丨阿酒
图片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官网和其他网络
参考资料:
1. 《深情的依恋:怒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7期
2.《钟摆上的怒江》《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7期
3.《 怒江:没有航标的河流》《行天下》 2009年07期
4.《温柔的怒江峡谷》《行天下》2011年04期
5.《论怒族酒文化》
6.《怒家咕嘟酒》
7.《怒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8.《怒族特色饮食的食疗价值》
9.《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点》
10.《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11.《吴晓慧非虚构影像《小喇嘛农布和他的葬礼》现场放映分享》
12.《实录 | 镜头下云南大山深处的民族故事——吴晓慧》
13.《对话 | 捕捉民族灵魂的摄影师吴晓慧》
14.《丙中洛,“人神共居”之地》
15.《阿怒:太阳母亲和月亮父亲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