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美酒,再大胆的老司机也走不出“三江并流”
本篇是百酒山河志 · 云南专辑第二篇

横断山出美人
几乎是公认的
美人加美酒
试问有几个男儿抵挡得住
在三江并流区怒江沿岸
少数民族聚居地
盛行一种特别的喝法
叫作“三江并流”
连老司机都害怕
探察“三江并流”这种喝法的源头
好比地理学家探寻三江并流
有波折,有惊喜
01“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是一种仪式感

上篇《云南怒族:你来,你走,我都为你备好咕嘟酒》说到自己在丙中洛小酌咕嘟酒后发癫狂跳,是因为当年不胜酒力。
后来,更因身体里没了两种酶,而在多次严重休克后,彻底与酒精绝缘。
记得在昆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丁点儿绿油油的杨林肥酒,就让我砸倒在饭店门口。被送到医院挂上点滴,坏心眼的同学们搞事情,干脆发明出一种安抚醉酒者的新方式:8个男生分列病床两侧,脱帽低头拍照,佯装这里是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但只要置身边疆民族地区,“打了头孢”“酒精过敏”……一切都很难成为推托借口。
(女)阿老表,端酒喝
(男)阿表妹,倒酒喝
(女)阿老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男)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合)喜欢呢,也要喝
不喜欢,也要喝
管你喜欢不喜欢
也要喝
管你喜欢不喜欢
也要喝



这首云南彝族“敬酒歌”《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里里外外散发着一种强人所难的霸道。
至于喝的什么酒,似乎从没有人真正关心过。有人说过去深山里,包括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生活实在困顿,压根没什么好酒,更没多少酒具,在充满仪式感的酒歌声中,一个杯子接连在一张张嘴里传递。
说到仪式感,我不禁想起了怒江沿岸盛行的酒俗。由于峡谷地区雨量多,湿气重,饮酒就具有驱除风湿的作用。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民族都喜好饮酒,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的酒文化都颇具特色,并且新鲜花样层出不穷。
作为老司机,我就领教过,被强迫着“开了一回车”。
02 真爷们儿都不敢挑战“三江并流”

219国道,笔直地沿怒江左岸,切入三江并流区。说起三江并流区,可能有点儿地理知识储备的朋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三江并流是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的纵谷中并行奔流170余公里,跨过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总共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别挤压在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高山大岭之间的夹缝中,形成了江水并流却并不交汇的自然景观。

2003年,云南省“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是在怒江沿岸,人们所说的“三江并流”真不是你以为的三江并流!
怒江沿途有大大小小许多餐厅,累了、饿了、渴了,过往旅客纷纷上门停留休息。
一曲傈僳族祝酒歌过后,两个妹子一左一右,坐到你的腿上,她们两个人的脸紧靠着你的脸,三张嘴都贴在酒杯上。明明是三个人一起喝酒,但由于你的嘴在杯口的位置最低点,慌乱中傻喝得最多。
由于角度的关系,姑娘们喝得很少或几乎没喝,那杯高度白酒绝大部分只往你的嘴里流啊!
这种别出心裁的饮酒方式就被称作“三江并流”!
这名字,服不服?
有见过比这更豪放的喝法吗?
当年远非老司机的我,只能入乡随俗。别说我酒量不行,就这种喝法,几杯高度白酒下肚,即使是老司机,也很难招架得住!

它还有一个进阶版:“高山流水”。三个人同饮一杯酒,第四个人从上方不停倒酒,喝完一杯又来一杯,你说这酒喝到啥时是个头?

路人都猜想这绝无可能是少数民族同胞的传统风俗,只是招揽生意的花招。
但若认真追索起来,“三江并流”和“高山流水”只不过是怒江沿岸少数民族同心酒文化的发展演变。
同心酒文化广泛存在于云南怒江州地区,不论是傈僳族、独龙族和怒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类似于同心酒的饮酒方式与习惯。
这里的人们世居高山大川,居住分散,一旦相聚在一起时,就用酒和歌舞表达深情厚意,于是产生了同心酒文化。
除了“三江并流”和进阶版“高山流水”,同心酒还有4种喝法,寓意也各不相同。
传统同心酒

这种喝法主要由两人共同完成,两人腮贴腮,彼此嘴角贴近,敬酒方一手绕过受敬方肩部后,与受敬方手牵手,另一手则端着酒碗;受敬方另一只手则搂住敬酒方腰部。这时两人仰面同饮,一饮而尽。
两人身体紧贴,代表毫无隔阂,坦诚相对。牵手、搂腰象征从今以后同甘苦共患难。
交杯酒

这种喝酒方式在影视剧拜堂情节中经常见到。双方各持一杯酒,手臂交缠后饮下。在双人交杯外,也有三人和多人交杯。“交杯酒”,有交心诉肺腑之意。
拥抱酒
喝酒的双方紧紧拥抱在一起,各持一杯酒,将手绕过彼此肩膀后将酒饮下。
怒族人常说,喝过拥抱酒,才是真朋友。从身体间的距离,可以看出饮酒双方关系的亲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亲近的距离,便是我们因为喝同心酒而拥抱在一起。
这样的亲密,这般的坦荡,便是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吧!
多人共饮同心酒

在重大庆典上,可以看到多人共饮同心酒的盛况。参与活动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身份高低,共同将一根数十米的龙竹抬起,并各将嘴凑向嵌于其中的小型竹筒杯,一齐饮酒。
各人同时饮完酒杯中的酒,象征同心协力,共创辉煌。
03 一个碗里喝酒,便是真朋友

自古以来,酒一直是山盟海誓情意的见证。在怒江沿岸,同心酒是化解矛盾和仇恨的溶解剂,是爱情与婚姻的固化剂,是情谊缔结的催化剂。
同心酒的内蕴如此丰富复杂的缘由,须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人口构成概况说起。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藏、白、汉等22个民族,怒江峡谷的主体民族是傈僳族。所以以怒江峡谷为中心的行政区域被命名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的人类史是一部迁徙的传奇。为什么这么说呢?
独龙族,是滇藏古道上最早的迁徙民。而匹河乡的怒族“怒苏”支系则大约从隋唐时期开始,便由四川凉山地区和云南丽江地区逐渐西迁到兰坪澜沧江两岸,最后进入怒江地区。最晚来的傈僳族也是地地道道的迁徙民族。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将我国西南三江并流区,命名为“藏彝走廊”,这“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东临四川盆地,其中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尤以藏、彝两族居多。这里曾是一条迁徙通道,如今走廊中的各族居民,很多都是古羌人的后裔。

换句话说,藏彝走廊中的古羌人既是藏族和彝族的祖先,还演化出了怒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白族、哈尼族,一些则与苗瑶民族融合,发展成了景颇族、阿昌族和独龙族。

从族源上考察,怒族、傈僳族、独龙族同属于氐羌族系,他们世代关系密切,犹如兄弟姐妹。正如怒族创世纪神话传说《创世歌》中所记录:
阿哥阿妹成亲了,
阿哥阿妹成婚了,
阿哥生九个儿子,
阿妹生七个女子;
九个男孩九个族,
七个女子七个族;
一对子女成汉族,
一对子女成白族;
一对子女生傈僳,
一对子女成怒族;
一对子女成藏族,
一对子女成纳西
……



在这座由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夹峙而成的逼仄峡谷中,土地十分贫瘠,各民族为争夺土地,冲突械斗难免。同心酒作为一种民族之间、部落之间化解矛盾、缔结联盟的仪式,是这种酒文化本身可以追溯的最早历史记忆。
最早的同心酒发生在部落头领之间,往往双方头领也是各自部落中通晓神灵之人,他们会通过占卜卜出神灵旨意,然后顺应神意共饮同一杯酒,寓示纷争和积怨已经化解。

之后,在民间的一些聚会中,很多人聚在一起后,主人家就会用酒来招待客人。本地耕地少,粮食稀缺,酒少而珍贵,人多酒少,只好一碗酒轮流着喝。当两人聊得很投机,酒又剩得很少时候,两人共饮一碗酒,这时同心酒便又出现了。
由此,神圣的同心酒渐趋生活化、社会化和商业化,现代旅游业盛行同心酒难免揽客嫌疑,易招非议。但不论传统的同心酒,还是重构后衍生出的“交杯酒” “拥抱酒”和“三江并流酒”等,都是一种对尊客表达情谊和示好的方式。
费孝通先生在形容各民族关系时,用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文化包容和自信正是今天的我们急切需要的。
而从根源上看,同心酒寓意着同心同德,民族融合。它作为文化符号,会逐渐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再退一步讲,如果心甘情愿喝下同心酒,便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定有很多孤独的灵魂乐意变成酒鬼。
作者丨张海律
编辑丨阿酒
设计丨小小
图片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官网和其他网络
参考资料:
1.《怒族同心酒文化意义分析——以匹河乡老姆登村为例》
2.《横断山三江并流考察 | 活动回顾(上)》,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公号
3.《西藏东南角 “三江并流” 从这里开始》,《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2月增刊
4.《横断山美人千姿百态出深山》,《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第10期
5.《和一条江厮守的民族——独龙族》,《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2期
6.《他没有因为发现三江并流而声名鹊起》,《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0期
7.《钟摆上的怒江》,《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07期
8.《澜沧江:民族特色在流淌》,《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7期
9.《上刀山:神圣的绝技》,《中华遗产》2021年06期
10.《彝族 他们也有立秋节》,《中华遗产》2020年第01期
11.《云流西南,水入百川羌人的千年迁徙之路》,《博物》2013年第11期
12.《 怒江:没有航标的河流》,文章出自《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