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探究群体心理的必读之书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写于十九世纪末距,距今一百多年。当时西方思想界对西方文明普遍抱有一种“末世”心态,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勒庞自然也身受影响,所以这本书有一定的偏见和极端,对于群体的分析倾向于不好的一面。它的现实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群体“疯狂”现象为什么会上演,比如为了抢鞋大打出手,传销为何能够洗脑?下面我将从群体心理的形成、群体心理的特点、群体的认知和影响群体意见的方式四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一、群体心理的形成
跟整个世界比起来,还是伏尔泰更为聪明一些。
群体心理的形成是指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存在了,自觉将个人思绪都集中到同一个方向,不论对错。作有将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与同质性群体二类,异质性群体中又分为匿名群体和具名群体,也是这本书主要讨论的群体。这二者的行动具有很大差异,后者比前者更具责任感。群体心理与个人心理为上的区别在于,群体数量众多,会赋予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消除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激发欲望;处于群体中的情感和行动又具有极强的感染性,造成群体极易接受暗示。作者总结,在群体中的个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起到绝对的控制作用,在暗示和互相传染的作用下,思想和感情趋同,暗示的观念会使人产生即刻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冲动。这就解释了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青年,在诸如抢鞋过程中几乎变成一个只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不惜上演“全武行”。
二、群体心理的持点
只要被群体同化,原本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成熟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都会荡然无存。
作者认为,由于群体行为几乎完全被无意识机动所支配,表现为冲动、易变和急躁,不承认阻碍的存在,使得他们极易受暗示和轻信,从某个个体第一次歪曲真相开始,这种传染性暗示就一发不可收拾,进而导致“群体性幻觉”。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极为简单和夸张。因为群体中的人对于事情被动接受,无脑传播,最后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难以想象的范围极度地放大这种效应,后果就是毫无根据的猜疑,甚至是毫无辨别的观察,现实中就引发了网络暴力、无脑黑等现象。群体对于世俗的等级制度容易接受和服从,其特有的专横和偏执对感情有着清晰的区分,作者是这么说的:“群体一边对强权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另一边又对软弱温和者反抗霸道。”
三、群体的认知
在和理性常年的斗争中,最终败下阵的永远不会是感情。
观念通常是复杂而晦涩难懂的,只有对它进行一番改造,披上形象化的外衣,简单明了、绝对且不妥协,才能为群体所接受,产生有效的影响。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只有当它变成一种情感,进入无意识领域才能被群体接受。一旦观念进入群体的头脑当中并且产生一定效果,它的力量几乎是不可撼动的。而如今,曾经被长辈视为至理名言和行事之本的一些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导致我们更容易被歪理入侵,以至于既轻信又多变。群体并非全部跟着感觉走,还是会受到一些理性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推理。作者认为群体的推理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用书中的例子来说,透明的冰放嘴里会融化,就以为所有透明的东西放嘴里都能融化。一般来说,缺乏推理能力的人大多想象力活跃且敏感,用形象进行思维,从而被打动被俘虏。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响民众想象力的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而并不是事实本身,是不是像表演?
四、影响群体意见的方式
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决定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间接因素是指让群体接受并忠诚于某些信念的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等等,它们对于群体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更直接的方式是使用抽象的言语引导、暗示群体,越抽象,影响越大,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却并不点明是什么样的自由,什么样的平等,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只乐于接受,因为这会让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也就是幻觉,凡是能让他们产生幻觉的,都可以轻易地控制他们,群体是没有理性的,就慢慢被忽悠了。在具体的操作上,采用以下模式:断言、重复、传染。拿传销来说,先告诉你,跟着我混,有肉吃,除了这个不讲别的,不解释肉从何来,不提如何持续,然后时不时拿点钱出来给你们分一分,一直这样重复,到了我们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它深信不疑。一旦一个断言得到不存在任何质疑的重复,就会得到有效的传播。
总结
通过这本书,很多看似无法理解的现象变得有迹可循,这也是这本百年前的书依旧位于豆瓣读书top 250榜单中的理由。回到最开始的话题,那些说这本书的优秀是因为西方领先我们一百年的那群人,同样证明了群体带来的愚蠢。书中类似的观点在我们五千年文明中早已数不胜数,请不要将无知当做吹捧别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