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原生家庭系列:如何接受父母并没那么爱你?
有人在爱中窒息,也有人因为缺爱而荒芜。
在各种家庭关系、代际关系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那个最顾家、最孝顺、给到爹妈最多的孩子,往往不是他们偏爱的那个,甚至就是他们最不喜欢的那个 。
01:不被爱的他和她
我爸爸是60年代生人,排行老五,有4个哥哥,1个弟弟,1个妹妹。都属于没“读”出来的,但每个人都送出去学了一门手艺。老大是个裁缝,老二上了个类似“农学班”之类的,那个年代算是半个农业技术员,老三读了高中没考上大学,老四和老六做了木匠,小妹妹也当了裁缝。只有我爸,从我记事起就是种地的,死种地的,没有别的出路。当我爸的兄弟姐妹都靠手艺逐渐致富,我家是过得最差的。
后来我知道,他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原本是去学泥瓦匠,学了没多久,我爷爷天天叼这个叼那个说家里农活太多没人帮,我爸爸就不学了回家里帮忙种地。
后来我爸结婚分家,还是住在一个村,没两步路。平时各种挑谷子、拖板车之类的事情也是一叫就到。有一次我老姑父(我爸的姑父)来我爷爷家做客,晚上看见我爸在边上的猪圈喂猪,就顺口喊一起吃饭。我爸也就去吃了。
等老姑父做客离开,我爷爷对我爸来了一句:“我没叫你吃饭。”
一个亲生儿子,一个随叫随到帮爹妈分担的儿子,一个随叫随到帮爹妈分担只是有亲戚在一起吃个饭的儿子,换来一句:我没叫你吃饭。
这件事让我爸这种老实性格也生了很久气。我稍大点,我妈把这件事讲给我听,我为他耿耿于怀很多年,哪怕到如今我爷爷已经死了二十来年。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这种现象还是“继承”制的。
我妈生我,我爸听见说孩子落地,见着孩子伸手往两腿间一模,不是个带把的,立刻脸就黑下来了。我小时候他对我一直很好,有了我弟也没就此忽视、亏待我。但我知道是不同的。
江西的农村,大部分都是对儿子更好的,如果宠女儿,大概率是有几个儿子,女儿又是最小的那个。我是当时远亲近邻都知道的“争气会读书”的孩子。很多亲戚或闲人说“你要是个仔,你爸妈就生中了”我也只觉得是夸我比男生还强。我清楚我是给我家“长了脸”的,也就觉得该被公平对待。
与此同时,各种小事我爸妈如果哪里不公平,我就反应很大,反驳、吵架,连带着不怎么喜欢我弟。如果他哪里惹到我了,就毫不留情地打他、凶他。敏感、尖利我都有,只求一个公平,大概是一个黑瘦版的“小依萍”。
我弟小时候我外婆家那边的小学上课。某个周末从早上起来开始哭,外婆打电话过来。为了省点坐班车的钱,我妈带着我走了十几里路去外婆家看看到底怎么了。我们到了,但最后他哭的原因是:那天早上我外婆忘了给我弟蒸每天一个的鸡蛋。我和我妈在外婆家吃了一顿午饭,又走了回来。
那会儿,我大概十二三岁。回来路上,我就和我妈吵架,边吵边哭。我妈以为是我走累了闹脾气,完全不是。他因为没吃一个鸡蛋,我妈就带我走那么远去看他,让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很廉价。哪怕我考全校第一,哪怕我特别勤快家里什么活都干,还特别懂事知道省钱朴素不讲吃讲穿。
他一哭,把我所有骄傲的东西都抵消了,泯灭了。而那些所谓的敏感、争夺,也都是没用的。
但那来回的二十多里路,让我之前的“觉得”很可笑。如果说人是一瞬间长大的,那就是我的“瞬间”。在我爸妈面前,我永远是次要的那个。

02:不被爱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
正视自己不那么被爱,是一件痛苦的事。
知乎上关于“如何在心理上接受父母不爱自己并且不再因为这个难过”的关注着有近3000人,话题被浏览超过120万次。
这些回答中,有人穷、也有人富;有人恨父母给自己带来的童年和青春期,有人感觉自己只是父母抵御生活风险的投资品;有人承认、理解、接受这是常态,也有人迷惘地问怎么办呀怎么办呀。
我看到过的那些不被爱的孩子/长大后的孩子,非常容易陷入这些情形:
1、非常顾家,大包大揽,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兄弟姐妹中,他要是混得一般,绝对各种出力;他要是混得可以,更是什么事都他负责。这种时候他们的爹妈才会夸Ta,觉得就你能帮得上家里,一句“你受苦了”能让活了半辈子的Ta忽然嚎啕大哭,和解了。伏弟魔、伏哥魔大部分是这种人。
2、不理解父母然后情绪抑郁:如果不那么爱,为什么要生我?抚育儿女的义务和必须完全彻底地爱儿女的心,全然是两回事。Ta不能理解,或者说理解了而不能接受,然后很长时间甚至小半生困于这种感情中。他们更可能独身、抑郁。

3、因为不被爱,所以过度对外索求爱:不被原生家庭爱,所以向外寻求爱是一个正常走出的方式,但一部分人其实心里是空虚的,对外索求爱的时候要么“不信”,要么“窒息”。一些女生容易比较小就陷入恋爱关系,在一段一段的恋爱关系中都是希望对方爱自己,同时可能自己付出大量的爱意,甚至让对方窒息。而一些缺爱的男生则容易游戏人间,觉得自己的女友爱自己并非出自真心实意,索求爱的时候是不相信爱的。
4、情感偏冷,防御机制强:因为没有被好好爱过,未能感受过爱意充沛的氛围,逐渐自己不会轻易敞开心扉,对他人的防御比较强,偏理智型,情感慢热,不太爱社交,或者社交很厉害但自己实际上不走心。对陌生人共情比对身边人共情快&多,因为对于身边人自己总会衡量利弊+比较感情上的投入产出比。
5、不良情感的“代际继承”:不知不觉自己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类人。自己不被偏爱,结果自己有了家庭有了小孩,又开始新一轮的偏爱。
想证明自己值得爱,想不通为什么不被爱,想拼命对外索求爱,觉得不被爱所以也不去爱人,不自觉间开始把这种情感进行代际继承……种种举动的缘起,都是因为自己不被爱。
03:如何接受自己不被爱并走出来?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人一旦陷入某种情绪,是非常容易搭建自己的“信息茧房”的,然后很多年走不出来。

理智上接受它:不管理不理解,理性上承认、接受不被偏爱/不被爱是一种常态现实,一种存在方式。无论你能否改变它,接受都是第一步。
情感上告别它:原生家庭不曾爱你,虽然是个遗憾,但不要让这件事从情感上长期伤害你。不要因此患有“情感饥渴症”,疯狂希望原生家庭爱你,或者陷于为什么不爱你。再他大爷的见吧。他们不爱你是他们偏心,是他们瞎了眼,而不是你不行,你不配。 如果较难平息,可以代入:你会指望一个和你不怎么亲的亲戚爱你吗?你会指望自己上班的同事爱你吗?你会指望一个陌生人爱你吗?不爱你的父母,确实有时候和那些人相比都不如。
行动上做切割:不要心甘情愿地顾家,也不要被道德绑架着去顾家。所谓“长姐如母,长兄如父”,都是PUA,给一个你下不来的位置,然后吸你血。履行基本的赡养义务即可,义务之外的,全看心情。起码是他们仰仗你,感你的恩,你付出是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欠你的,给不给都在你;而不是变成你欠他们的,不给他们就翻脸。
有新的爱与被爱:恋爱、社交、追星、养宠、看电影、旅游、健身、养花……有其中一样或者很多样,你的人生绝不止于和原生家庭对抗。他们,可能只是给你的起点低了,但不要坐在起点处哭泣或原地打转,你的人生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未来。
爱很难做到等价交换。但可以选择“你既无情我便休”,让自己的情感calm down。
关于如何从原生家庭的不被爱中走出来,知乎有一个很好的回答,深以为然:“我也爱他们呀,只不过,我爱他们的方式,跟他们爱我的,一模一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