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喜欢读书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
如果不用这些读书方法,我将厌倦读书。
我们可以说某个人做菜做得很好,但我们能否说一个人读书读得很好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厨艺是一种能力或技能,阅读能力自然也有高低之分。
不过,我们很多人通常都会忽略阅读能力这个问题,认为不过是读书识字嘛,谁不会?于是,拿着一本书就开始傻乎乎地读,殊不知很多时候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
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晨哥就给大家讲讲与此相关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 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 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晨哥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读过这本书了,我个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
是一本读书指南中的经典之作,大部分内容很有帮助,但全书稍显啰嗦,部分用语有些生涩(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且有一些方法在这个时代适用性较低。
下面,晨哥先放出自己做的思维导图,让你快速熟悉全书的要点和架构——

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吧!
一、人为什么要阅读?
在书的开篇部分,作者先向读者说明了阅读的目的可大致分为三类:
1、获取资讯。
比如阅读新闻类、杂志类、说明书等等。这一类书很难出现巨著、杰作。
2、增进理解。
比如阅读实用类书籍、哲学、科学类、晨哥的文章等等。(哈哈容我厚着脸皮)
3、娱乐。
比如阅读休闲信息、网络小说等等。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分类并不是“死”的。
比如你读历史书,既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增进理解,如果你本是历史爱好者,或者这历史书写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读历史书对你而言也可以是一种高雅的娱乐。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一般别人劝我们多读点书,大多数是指的第二类书籍,就是能让我们心智成长的书籍,这也是晨哥平时的读书选择。
二、阅读的两种形式
阅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自我发现型(非辅助型),一般我们读书都属于这种形式,即依靠自己理解全书。作者指出这种形式的阅读需要我们拥有五种能力:
- 敏锐的观察;
- 灵敏可靠的记忆;
- 想象的空间;
- 训练有素的分析;
- 省思能力。
第二种形式叫作指导型(辅助型的自我发现),比如老师带着学生学教科书。除此之外,当学生利用教辅资料、他人经验总结等等来辅助自己学教科书时,这也算是指导型的阅读。
当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阅读,作者提到: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主动阅读”,而不是被动地去读。
而这本书传授的方法,就是在于教会人们如何做到主动阅读。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并且讲述了达到相应层次的方法,这也是晨哥在下一节要谈到的内容。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主动阅读的基础,即四个基本问题,后面的方法就是围绕着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而衍生的,请记住它们——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
- 这本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三、重点!阅读的四个层次及相应规则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讨论它们。
1、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这一层次是在座每一个人肯定都达到了的,它是指阅读的基础能力,就是识字,并能理解语句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小学低年级能达到的水准。这个层次咱就不多讲了。
2、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作者指出,很多人达到了基础阅读这一层次之后就没有进步了,大部分人都会停留在这一层次,这是十分可惜的。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挺好的,因为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发现它的有些方法和中国老师教育的方法如出一辙。
好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检视阅读旨在短时间内抓出书的重点,看是否需要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层次)。
检视阅读的核心要点有三:
(1)有系统的略读
它分为六个步骤:
1.归类:先看书名页,有序先看序。
把书分类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别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
作者在书里针对不同类型书籍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读文学该怎么读、读实用性书籍该怎么读、读诗词歌赋该怎么读等等。
但是由于内容太多,本文篇幅有限,而且晨哥觉得他说得有些累赘,所以本文还是主要讲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想了解部分相关内容可以看看思维导图。
2.理解基本框架:研究目录页。
目录其实是作者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才制作而成的,熟悉目录能让我们快速地熟悉全书的架构和内容,可惜很多人读书往往会直接跳过这个部分。
3.检阅索引。
此举也是在帮助我们快速地熟悉书的内容。
4.读一下作者简介。
作者是谁?他/她是做什么的?他/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读书之前先了解作者也是必需的一个步骤,这也能间接地帮我们了解这本书,并且对这本书抱有不同程度的期待。
5.借着对目录的模糊印象,挑几个看起来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
我们读书的时候并不一定要从第一页开始读,更好的办法可能是先看重点,直击要害。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想,读文学的时候如果这样,那岂不是就感觉被“剧透”了一样?
虽然晨哥也这样觉得,但是作者在书中也专门提及——读文学等作品的时候也要这样做,因为这样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
6.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这招也非常实用。一本书太厚了怎么办?东翻翻西翻翻,放轻松地去读。我用这招的时候一般都想象自己是国王,正在检阅军队,东瞅一眼,西瞅一眼,看到写得不错的地方,就欣慰地点点头。
读书如此,岂不快哉?
(2)“粗浅”的阅读
此粗浅非彼粗浅,它是指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
就是快速地浏览一遍,不要担心自己一趟下来什么也记不住,没什么用,但其实你的大脑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亲近感了。
就像你和女朋友初次约会,虽然一趟下来可能也没啥实质 性的进展,但是你们双方的关系肯定是更近了一步,为后来的美好故事做出了铺垫。
(3)阅读的速度
检视阅读的两种方式都需要速度。很多书都会教你怎么“速读”,仿佛希望你几分钟能榨干一本书一样,但是这种速读其实是不科学的,作者提倡的观点则是——
阅读不同读物速度是不一样的,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这一部分内容确实需要慢慢啃,那我就慢慢读,那一部分的内容实在啰嗦,那我就走马观花一样地读。
会读书的人,其实就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节奏。
就和品尝美食一样,像猪八戒一样囫囵吞枣自然感受不到仙桃的美味,但是像蜗牛一样吃得太慢似乎也不太好。
唯有以合适的速度,感受食物在唇齿舌尖的触感,运用你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体验,将食物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征内化于心,再吞咽下去,呲——唇齿生香。
我靠,写得老夫都饿了,赶紧炒盘回锅肉去…
3、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读书的第三层次就是分析阅读了,分析阅读有三个阶段,对应解决三个问题(就是前文提到的四个问题的前三个):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 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
关于分析阅读这一部分,我想直接放思维导图可能要更清楚一些,大家就仔细看吧!

(在思维导图中晨哥只记录了9个规则,但是原书好像有十多个规则,因为这思维导图是很久之前做的了,我想应该是当时觉得其它的不太重要,所以就只记了9项)
4、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如果说前三个层次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去读一本书,那么主题阅读就是在讲如何从浩瀚的书海当中选出相近的、有利于解决某些问题的书。
主题阅读虽然是作者认为的最高层次的阅读,但是晨哥在这里不会多讲。
因为主题阅读这个方法的思想似乎有点out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
几十年过去了,这意味着科技进步了,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图书检索这一类事情早已不再需要人工这种低效而辛苦的方式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主题阅读在现在就一无是处了。电脑能帮我们选出合适的书、资料,甚至帮我们整理出要点,但是阅读终究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用到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了。
四、结语
阅读的四个层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层次都包含了上一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上一层次的升华,它们是联系紧密,息息相关的。
希望在阅读这篇文章后,能让你学会一些更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实战到今后的读书生活中去,我相信,这将大有裨益!
我是晨哥,专注于口碑好书的超详解读。原创、认真是我的原则。
晨哥将为你提供心智成长、财商提升、人生规划、生活百科等领域中真正读过的好书,所推书籍大多为豆瓣高分,众人推荐,是不是好书,早已经过经验~
更多的文章,在知乎/V信公众号【茨N晨先生】,欢迎来找我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