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能效训练》——学会接纳
看到本章的内容,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认识到自己焦虑的来源。自从有了堂堂以后,我变得不再接纳自己,母亲这个角色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幼小无助的生命需要我的精心呵护,也许我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要求自己和齐先生谨言慎行,严以律己,不断给自己和家人施加压力,生怕一不小心毁了孩子的一生。
可是我忘了,在成为母亲之前,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普普通通,毕业学校普普通通,工作普普通通,嫁给一个情投意合的普通人,过着普通的日子,会郁闷、会伤心,会流泪、会大声争吵、会乱发脾气,也会懒惰、会倦怠。可随着孩子的出现,突然之间,我希望把自己变成积极阳光、乐观向上,没有负面情绪的完美妈妈。压抑自己的情绪,带上欢乐的面具,期望以此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甚至奢求自己把所有的不良习惯改掉,或者至少掩藏起来,给孩子展现一个没有缺点的妈妈。孩子不开心,我就压缩自己的需求去换他一个笑脸,孩子哭了我会责怪自己没能做得更好,久而久之,被积压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在孩子一岁半以前的日子里,我黯然崩溃的日子前所未有的多。
书里提到:“为人父母最大记的错误就是忘了自己是凡人。”所以在孩子面前没办法真实的活着。这就是我一直以来面对的最大问题。
一、接纳的概念
最初跟齐先生交往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差异导致行为习惯不同。我是个急脾气,他是慢性子;我很注重面子,与朋友交往也更加在意自己的需求;他则可以忘我的投入到每一次社交中;我心思比较细,也有点小强迫,他对于无关紧要的事则比较随意散漫。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原因无他,齐先生可以接纳所有样子的我,但我却想把他改造成我想要的样子。有一次被逼急了,他无奈的指控我总是想改变他原本的样子,这让他觉得无法呼吸。彼时的我,始终没能搞清楚我无法接纳的行为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
对于孩子亦如此,有时候,我之所以无法接纳他的行为,想要出言干涉和调整,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按照我习惯的方式行动,然后我会把这些并不一定真正困扰我的行为定义为需要矫正的。无形之中,就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同一行为,会在心情(开心或悲伤)、环境(在家或者在商场)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接纳程度。比如:堂堂在家把玩具丢来丢去,在不影响大人的情况下我觉得不是问题,不需要阻止。可如果去朋友家,同样的行为我就会制止。
当然,对于可能伤害到他自己或者别人,以及打扰到别人的行为,比如打人、触碰危险物品等,都是不可接纳行为,需要建立一个从一而终的原则。当然,不论能否接纳,都需要一个积极的引导和沟通,具体方法后面文章会提到。
二、父母也可以(必然会)前后不一致
前面提到,父母是普通人,当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对于孩子的行为能否接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如此,因为那样会失去真实性。如果在最亲近的人面前都不能真实的展现自我,那我们的情绪该安放在何处。
三、父母无需建立统一战线
最初,我也被不停地灌输,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必须站在统一的立场,这样才能给孩子一种直观且坚定地信号,无法通过求助等行为获得意外宽恕。对于建立统一的原则和秩序,约束孩子的行为有好处。
可问题在于,父母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很大,更何况是两个异性根本就是来自于两个星球的生物。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接纳程度本身就可能存在分歧,这个时候,如果要求两人始终统一战线,势必会有一个人带上不真实的面具,隐藏自己的感受,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对付”孩子。
四、虚假的接纳
为了给堂堂足够的成长自由,我会尽量减少对他的干涉,除非他明确提出需要我参与。但这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有时候他的行为会影响到我的需求。比如:晚上洗漱完,由于他午睡时间较长,所以并不困,想要再玩一会,而我却已经困得睁不开眼。这个时候他会提出让我陪他玩,当我尝试勉强自己陪他的时候,我是痛苦的,这样一来,亲子时光变成了应付。这就是我对他的行为的虚假接纳——通过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
五、真实的父母
当我们不可避免的与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引发不接纳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诚实的面对自己。试着思考:此时此刻,我为什么不接纳孩子的行为?我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情绪,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孩子也不希望父母为了自己勉强做出让步,我们自以为在孩子面前隐藏很好的情绪,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毕竟,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有多敏感,相信作为子女的我们最有发言权。
© 本文版权归 Le* Meng * @y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