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纪伯伦
“从高考失利,到大一调专业,再到大四跨考,最后以419分专业第一的成绩录取,获赴台交流资格,再到如今获得国家奖学金,再回首的感动依然无以复加。前研究生时代的我曾在坎坷不迭的学习生涯中灰头土脸,于是印有我名姓的研究生证方显得弥足珍贵,在录取信息抵达眼前的瞬间,我与内心间氤氲了长达十年的某种争据与憾意获得了某种默契的和解……在以人生为名的构图里,我有幸做了一回剪辑人生的梦想家。”
一、关于我本人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从不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本科就读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二转专业至汉语言文学。大三时9月获悉原目标院校专业取消统招,最终多方了解下选择扬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背水一战。初试分数:英语一70,政治72,专业一140,专业二137,总分419。

我选择戏剧与影视学的动机,一是我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与这个专业有一定的交集,很多艺术理论在文学理论中都有体现,易于理解;二是我本人也是一名业余的电影爱好者,有尚可的观影量。
二、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关于扬州:
关于扬州:扬州是长三角核心27城之一,东亚文化之都,四季分明,交通通达度高,文化底蕴深厚,商业较为发达,总体上是一个很值得呆三年的城市。从高校就业上来说,近来扬州将引进西浦·光线电影学院和江苏戏剧学院两所与戏影视专业高度对口的院校,这对于戏影专业的研究生未来就业给予了很好的机会。
关于扬大:扬州大学是国内老牌的综合性大学,武书连排名65,ESI全球前1%学科数排名4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数排名22,总体实力尚可。
从学院角度看,戏剧与影视学所在的新闻与传媒学院,间接脱胎于扬州大学校史上熠熠生辉的扬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可以说还传承着大师先贤的文脉。老教授们秉承文脉,传统优良;年轻教授们专业且活跃,未来向好。
同时,扬大有很多对外交流的项目,且教授们也都很鼓励学生参加这些项目。我在研二即参与了赴台湾某大学传播学系的交流,交流为期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经历。

关于录取:扬州大学2021年的复试线是348,比国家线高2分。从考研角度看,扬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较好选择。从复试的角度看,没有出身歧视,没有出身歧视,没有出身歧视(重要的话说三遍)一视同仁,不需要作品集,重视面试表现。最终的录取,初试成绩占非常大的比重,所以一定要重视初试的准备,不要单纯地想着在面试时翻盘。
三、公共课程复习
政治:简单来说就是刷题+肖四。红宝书买回来,看一节课刷一节课题巩固,看完后再买一本新的题策来回刷,只刷选择题就行。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看视频课,很低效,有自己看不懂的再专门看视频。后期肖四出来把大题目都背上,就可以自信走进考场了,毕竟肖秀荣YYDS。
英语:个人四级527,六级425,听力不好,好在考研不考听力。大学期间一直没有放下英语,百词斩APP几乎日刷,百词斩6000词刷完之后,又刷了一本新东方考研词汇乱序版,英语还是需要多背单词,多刷真题,准备好作文模板,这是大体方向。提一点,刷题主要刷真题,真题做多了会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手感,能感觉出真题的微妙套路,所以千万不要做所谓模拟卷。
四、专业课程复习
615艺术基础理论
参考书目: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四版
郭雅希《艺术概论》2018版
个人建议复习顺序:彭吉象——郭雅希。目前,615的题型由名词解释(10×5’)、简述(5×10’)和论述题(20’+30’)三个部分组成,客观性很强,总体看非常考虑背功和理解能力。题目考察内容99%出自参考书,基本没有超纲,备考时间不充裕的同学,可以不用再去阅读更多元的参考书,备考较早的、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先阅读朱光潜、蒋勋等美学大家的著作,观看一些艺术相关的纪录片,如BBC《西洋艺术史》。

虽然考题大都出自书上,但由于艺术史的知识系统而庞杂,且涉及很多艺术理论和流派,所以纯粹的背诵记忆是非常低效的。复习一定要先通读全书,在脑海中形成系统框架、对艺术流派有大致清晰的理解后,再开始细致地背诵名解和简答,磨刀不误砍柴工,切忌一上来就背名解,最后的滑铁卢必然是知识碎片化吸收的代价。
关于真题,重点关注2020、2021的真题,之前的题目已经不适用,现有的真题已经经过了出题风格的改革。从历史真题来看,本专业的真题有一定重复率,因此,“真题必背!”
目前,扬大615不再聚焦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视角开始向西方美学观点、世界美学流派扩散,这是趋势,郭雅希《艺术概论》就是从西方视角观察艺术的,去年真题分数占比50分,须要关注。
由于所以题目出自书上,所以难度必然有所提高。现在的615不止于考察书中专门花篇幅论述的艺术作品或问题,也会考察一下书中仅仅“提到”的名词解释。比如《悲剧的诞生》。这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困扰,我建议在看书的时候要带着好奇心,看到书中提到的一些自己不了解的艺术作品、流派、理论,可以随手去百度了解一下,比如搜搜莫奈就很容易理解印象主义的特征,搜搜王羲之/怀素就很容易理解两者书法的不同,搜搜杜尚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达达主义,用图像化的记忆代替低效的死记硬背是至关重要的诀窍。看书时如果不求甚解,遇到这种名解就连编都编不出来了。
814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
参考书目:
彭吉象《影视美学》2009版
梁颐《影视艺术概论》2017版
周星《影视艺术概论》2011版
个人建议复习顺序:梁颐——周星——彭吉象。
814出题风格和参考书目近两年也完全变更,2020之前的814主要考察文笔和情思能力,题目涉及散文写作、诗歌鉴赏和电影评论,主观性较强;现在的814主要考察中外电影史知识,兼顾一些技法和理论知识,与专业更为契合,题量大幅增加,客观性较强。814的题型由名词解释(4×5’)、简述(5×10’)、分析(2×15’)、论述(2×25’)四个部分组成,刚刚过去的2021考研是814科目变更后的第二次真题,应该说题型已经进入成熟期,后期再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可以以此作为参考。与615一样,814也是真题必背,有重复率。

时间不太充裕的考生,同样不需要再去额外阅读,三本书够背很久了;时间充裕的考生/跨考的小伙伴建议提前入手一本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版本越新越好。
从参考书来看,梁颐《影视艺术概论》非常简单,属于入门级别,也很薄,两三天快速过一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然后下手周星《影视艺术概论》,传统的中国式教科书,可以很有条理地丰富梁颐书中没有细讲的内容,我个人的建议是以周星为核心去发散复习,发散的方向便是彭《影视美学》;《影视美学》秉承了彭吉象旁征博引的行文风格,它不是一本入门书籍,而是基于电影史知识的理论升华,文字晦涩一些,在对周星内容的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向《影视美学》发起冲击,其中“下编 影视美学:理论与实践”可以出不少论述简答题,须关注。
814目前的出题较为基础,重点关注电影史(如新现实主义、新浪潮)和技法(如长镜头、蒙太奇)的考察,对电影理论(如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的关注度偏低,不会直接考察,但如果你在论述题中可以运用电影理论必然很加分。但也不排除未来会增考电影理论的内容,武大、上大、重大等院校考理论都是家常便饭,日后可能也会逐渐靠齐,有志于此的同学建议入手《电影理论基础》。
关于观影量,一定的观影量是非常必要的,但观影不是无选择的,我的建议是聚焦四个电影群:
一是各大电影流派的代表作品,比如《四百击》《偷自行车的人》《邦妮与克莱德》《广岛之恋》,每个流派看一两个就够用,便于你深入理解流派艺术特点;
二是影史经典,许多电影历久弥新必然有其成为经典的理由,影史经典作品不仅很有可能被考察名解,同时也是你在论述题论证观点的好材料。同样的题目,别人举例用《公民凯恩》,你用《逐梦xx圈》,无论如何阅卷老师的观感都不会好。这一类的影片可以直接搜豆瓣9分以上电影,如《公民凯恩》《乱世佳人》《肖申克的救赎》等。
三是近两年海内外引发重大关注的电影作品,如《流浪地球》《八佰》《寄生虫》《小丑》,并对其创作进行深入思考,便于应对可能出现的时事性论述题;
四是名导演的代表作品,要注意“名导演”和“代表作”两个条件,如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霸王别姬》、诺兰《星际穿越》、李安《卧虎藏龙》等,这些电影完美体现了导演作为“电影作者”的特征,高度集中了导演的个人风格。通过观赏这些影片可以具象地帮助大家了解这位导演,而不是死记硬背导演的个人资料。这里需要说一句,一定要有一位自己非常了解的导演,以防遇到导演分析题时露怯。
五、考试技巧
首先是书写,答题纸是整张白纸,写字容易歪的话,建议带把尺子打好线再写。
答题要注意要素齐全,比如毕加索,就要用“代表作品+艺术流派”的公式,比如长镜头,就用“定义+作用”的公式。论述题、简答题的回答篇幅一般较大,一般都用一整页,这时一定要注意分段、小标题。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你的观点(得分点)。
最后的话:
我想,很多同学现在可能也和我当年一样,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考研,更不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其实我也是在读研期间才活得更明白、更通透些。作为过来人,我想向大家提前剧透的是:考研不仅是为了在象牙塔里再徜徉三年,更是为了给予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的机会,给进入职场多积累一份资本,给未来的人生多一种选项。考研并不漫长,可以迷茫,可以疑惑,但,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