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之书
最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因有段时间状态不佳,一直处在痛苦中难以自持,一位爱阅读的朋友将此书推荐给我,希望我能从中得到启发。
容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这本书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极佳诠释。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蛤蟆先生通过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的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
在书中,通过心理咨询中的倾听、共情、沟通、影响等技巧展现了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而书中心理咨询师苍鹭,实际上就是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
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 )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
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罗伯特把自己二十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都融入了这本书中,它包含了他在亨利管理学院期间所教授的主要心理咨询课程。
书中主角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童年经历可以说是早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开始,正如原文这样描述:“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塑造了每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显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婴儿时期开始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对你整个童年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乃至你的依恋类型、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行为模式都在那个时期初步形成。
这是咨询过程中第一个环节,通过回顾童年来认识“自我”状态以及形成的原因。这也是引导读者认真思考自我状态的开始。
当苍鹭向蛤蟆提问:“你现在的真实感觉是什么样的?”蛤蟆觉得非常不自在,他问:“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对自我认识的开始,首先要学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只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让自己跟他人明确你此时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更多是刻意掩饰或者不敢正视它。当不好的情绪长期积蓄在内心,没办法进行疏导,就会形成压抑甚至抑郁的状况。
那为什么我们会刻意掩藏自己真实的情绪呢?这又得追溯到婴儿时期的行为模式。
文中说:“在婴儿时期,为了适应所处的环境,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
比如父母亲近孩子,孩子会感到安全自在,获得依恋需求;有时父母生气,让孩子感到不快和害怕,无法逃离只能忍受,或者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应他们,甚至会刻意讨好。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得依靠他们,不光是吃喝,情感需求都靠他们来满足。假如遇到时常严厉挑剔的父母,孩子会变得无助,缺乏安全感和信心。
联想到我的童年时期,年轻的母亲由于工作原因陪伴的时间不多,她又是个做事要求完美的人,总是对我各种指点和要求,我稍微做错什么事,她就容易生气发火,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极少有她赞许和肯定的画面,渐渐旳,我变得话少,极少主动表达自己想法,甚至在青春期产生叛逆行为,那时的我时常感到孤独,依恋程度没有得到满足。
成年之后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疏离,也避免过多交流,然而这种依恋感缺失会投射到伴侣身上,过于用力反而抓不住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陷入焦虑,有时还会影响思考问题的判断力。
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随着苍鹭的问询引导下,蛤蟆的过往经历被层层剥离,越来越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毕竟不完美才是真实。
但父母的抚育方式还可能带给我们另一些特质:比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对于美的洞察力、以及冒险精神,这些特质也会带来不少快乐。
因此真切的认识自我,也是此书阐述的中心思想。
只有在真实了解后,才能在自我的缺陷和不足中逐渐修正和完善,打破童年的因果循环,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本书以心理咨询的故事展开,随着咨询阶段层层递进,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从如何产生到解决,语言生动而形象地描述,既普及了心理基础知识,又促发读者深入“自我”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真实的自己,治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