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克服社恐 | build community
读博的时候在人际关系上摔过很惨的跟头,被朋友卖、被导师卖、被其他老师PUA导致我刚毕业的时候严重社恐,几乎连conference都不想去了。这几年缓过来了点,外加又转行了,开始反思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和将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策略,今天简单分享下。(有些可能是之前写过的,最近有感而发,所以可能是重复我自己。)
1. Stay positive
我经常发现自己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跟人“攀比”。不是比谁更有钱那种,我也知道自己穷哈哈。往往是专业上的,在学术圈的时候没聊几句就去搜人家简历,看看发了几篇论文,发的什么级别的期刊,就是同行相轻那种感觉。尤其是中国人在一起,本科学校、硕士学校、博士学校都能拿来比一比。不如别人的地方下意识的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难免偷偷沾沾自喜。过去曾经觉得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对自己有些纵容,现在更多的是积极地提醒自己这样的想法并不好。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不要做人际圈里消耗别人的那个人。毕竟大部分人其实跟我是不会有任何竞争关系的,哪怕有竞争关系也不是我负责比较。所以遇到同行,尤其是资历差不多的,我尽量都会下意识的锻炼两项:
第一,真诚的找一个别人的闪光点来激励自己,有时候也会说出来夸赞对方。但是一定是真心地夸赞,不会心里鄙视但是嘴上说好听的。我觉得那种思维方式最终害的是自己。久而久之我特别擅长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也觉得更有收获。
第二,强迫自己找一个自己的闪光点来鼓励自己。不是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那种,就是客观地想两个人的不同点,那我的优势是什么,我该如何扬长避短。久而久之我也不会习惯性妄自菲薄。反而更有安全感了。
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人,有自己的故事可以分享。Title和资历都太抽象,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意思的地方。我也不知道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是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我可能还在被“苦中苦”、“人上人”的粗暴思维支配。
2. Community matters
我以前不喜欢“混”华人圈子,刚来美国的时候以为自己毕业了就会回去,想着到时候有的是时间跟中国人social,那既然在美国不如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生活方式、了解本土文化和其他国家留学生的文化。结果后来计划有变,知道自己要定居美国,我变得格外珍重跟身边中国朋友的友谊。大家都是在异国他乡,又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其实沟通起来更高效。我也没有只是享受华人圈福利,我也有主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他人提供帮助。
我也发现其实很多中国人定居美国就是想逃离内卷,因为怕攀比或者怕被别人比来比去会主动远离其他华人。或者就是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宁愿过得很孤独也不主动社交。所以我如果遇到了合得来的朋友,我会不定期的组织大家一起吃个饭,一起去个local的活动,或者组个群分享下信息。不会太频繁,但是也不会一年都没消息、让明明在身边的人关系冷掉。最好是nudge别人一起维护community,但是绝对不要道德绑架。
3. Do not overshare
我以前在社交关系里没有安全感,有时候会分享太多来显示自己真的相信别人愿意交往的更深,结果就被人卖了,哈哈。后来也才明白,分享过多也是给别人负担。好多负面情绪还是需要自己消化,毕竟谁也没有义务做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我也觉得有些人在社交媒体上overshare也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渠道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获得正面肯定。我希望是自己对别人的overshare多点包容,提醒自己不要judge别人,但是同时尽量自己不要share太多,想想合适的boundary在哪里。
最“痛彻”的领悟是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因为读书工作一直换地方,才意识到好多人真的就是生命中的过客。哪怕在一起的时候玩得多开心,也可能是要分开的。慢慢来,有的人会一直努力留在你的生命里,那慢慢的分享总会加深感情的,急不得。
后来遇到喜欢刚认识就overshare的人我也开始变得警惕起来,总觉得这样的人有点急于求成,还不熟就开始告诉我特别隐私的东西然后“顺势”问我的隐私,哪怕有时候没有恶意,我也会很警惕。
4. Lower your expectation
我对朋友的要求越来越“实际”了。不要求别人跟我想的一样,跟我喜欢的东西一样,跟我对未来的计划一样。有的人就是陪你走一段路,有的人就是只能聊聊特定的话题,那也没关系。不要有太重的精神洁癖。非得前后左右男女老少都分得清清楚楚再挑朋友可能就太独了。老实说我有些家人有时候讨论美国说话难听的我都想给她拉黑, 但是呢一聊家乡的事又觉得这人认真靠谱、真诚、热情。所以说不能太洁癖。我当然也希望别人这么对待我,如果我的有些观点太偏激,别急于否定我,看到我的闪光点,哈哈。
记得“小时候”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觉得为啥我就不能遇到“my person”,遇到一个跟我特别默契一起奋斗的朋友(而不是伴侣)。后来才意识到,现实生活里,友谊跟爱情一样,需要你去寻找,put yourself out there,而不是坐等天降奇缘。稍微主动一点,可能会有一些无用功,但是自己也积累了经验,可能下次就会遇到更好的朋友。毕竟社交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而我也愿意锻炼社交能力。另外说句题外话,我其实蛮佩服有能力把饭圈组织好的年轻人的。感觉注意力放到别的事情上也会有所作为的。毕竟有些地方给年轻人锻炼组织能力的机会不多。
以前看到leadership相关的workshop啊讲座啊都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现在想想,我也挺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的。不是工作上想做管理层什么的,就是生活中想要维护自己喜欢的community,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这算是30+的新目标吧。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Maya Angelou Malorie@m.cmx.im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