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当你觉得生活一地鸡毛,也许可以和这本书聊聊
读书,会让你对人生,有阶段性思考。
有一种书,你打开它,从第一句便纵享丝滑、不知不觉读到了尾声,尤觉意犹未尽——想要继续知道书中人物,今时今日过的如何,又经历了什么样的烦恼与喜悦……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便有这般让人难以“断舍离”的魔力。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年轻时曾在NBC (好莱坞全美广播公司 )人气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中担任编剧,和乔治克鲁尼一同工作,事业蒸蒸日上。因为剧情需要,她深入医疗工作,去医院实地考察和学习,被人们面对病魔、苦痛时迸发的巨大生命力所震撼,决定弃文从医。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亲身实习……年近四十,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便是她的《心理室的故事》。
读完此书的最大感受是,自我否认、怀疑、悲伤、愤怒、焦虑等一切消极情绪,是伴随人类一世的课题。是否有人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一处经典片段—— Mathilda 问Leo人生是只有童年痛苦,还是一辈子都会这样?在拥有二三十年人生经验后,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你十几岁为隔壁班那个经常遇见,偶尔搭过两句腔的男孩女孩萌动、心烦意乱,深夜难眠,反复咀嚼TA看你的眼神,嘴角是不是还有一丝窃笑,而这笑仿佛只有你们俩人懂得。那书中一位年至古稀的奶奶告诉你,哪怕70岁,经历过婚姻、生子、离婚、丧偶,本以为人生大风大浪如过眼云烟,没什么人再能牵动一颗麻木冷冻的心时,依旧会坠入爱河。
这条爱河,波涛汹涌。因为年轻时被伤害,也伤害过别人,如今无法自由徜徉其中。害怕河水突变为野兽,吞噬自己。哪怕同他共吃一支冰淇凌,有聊不完的话题,渴望每一次的见面……但自己不值得被爱,绝对会搞砸一切的心魔占据上风,最后在他的靠近中逃避,断绝往来。
因为没有正常的被爱过,缺失爱的能力,所以在爱来临之时,反倒诚惶诚恐。而这也是当今很多年轻人的通病。爱上容易,爱很难。一是缺少这部分练习,更深层原因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习得爱与被爱,成年之后的感情必会屡屡碰壁。
比如书中另一位来访者,夏洛特。二十多岁,正是爱的好年纪。但她与每位dating的男士,都无法进入更深层的亲密关系。被渣男伤害放弃感情、奋不顾身投入下一段dating、再被渣男伤害再放弃感情……恶性循环,而且还无故放弃即将有所突破的心理诊疗……同时伴有严重的酗酒问题,她一直在重复性自我伤害,而这一切的归因,是儿时父母对她的一次次伤害。成人之后,唯有这种“习以为常”的伤害性关系,才能给她带来确认感,即便理性告诉她要跳出这个惯式。
同样深受童年影响的,还有另一位来访者,知名又多金的好莱坞编剧约翰。他为人傲慢、讲话毫不客气。深爱的妻子、共事的伙伴、耐心专业的心理师……在他眼里都是无可救药之蠢货。他用一层霸道的坚硬外壳,将自己包装成无孔不入的冷面超人,有无数个工作上的“灾难”等着他去拯救。
褪去外壳的他,不过是个六岁惨遭母亲抛弃的可怜人,而命运的打击在成人后又一次“光临”——一次家庭出游时,不慎车祸导致小儿子当场毙命。巨大变故导致他本能地躲回自己的壳,不接受别人渗入的爱意与慰藉,更不会向外流露脆弱。与外界设置的无形之墙,是他自我保护的唯一方式。
生死大概是人生最大一个坎,书中一位新婚少妇,毫无征兆,被死神找上门来。面对癌症,朱莉以笑来面对,列出遗愿清单、去梦寐以求的当地超市打工、甚至为丈夫重新张罗一个新伴侣……可在面对想再多活几周,就必须切除某个器官时,虚弱到无法行走进食时,乐观也无法驱散死亡的阴霾。
心理治疗师洛莉,更像一个陪伴朱莉走过人生最后阶段的挚友。用这段真实而哀伤的死亡挽歌,提醒世人生之渺小,在有幸拥有康健的身体时,想做什么,果断去做。除去健康,都是飘渺执念。
想不到的是,为他人提供心理诊疗的洛莉,居然以患者身份,出现在了其他诊疗师面前。被男友突如其来的分手,给了她当头一棒。走进温德尔的诊室(洛莉的心理治疗师),她妄图让他认同男友是渣男,也幻想温德尔有神奇魔法,能让男友回到身边。但温德尔最终说,我无法帮你把男友带回身边,但我可以帮到你,以另外一种形式。
在治疗中,洛莉几乎化身女版约翰(那个狂妄自大、无法向他人流露真实情感的好莱坞编剧),在温德尔指出“你的症结是一些更重大的问题时”,洛莉不断否认,哪怕自己也身为心理治疗师,但本能性拒绝向自己的治疗师跨出心理诊疗中最重要的一步——展露真实自我,那个脆弱、不堪、无能、悲伤的小孩。
最终,在诊疗与被诊疗的角色切换时,洛莉看到了自己的固步自封,坦诚自己人生已过半,而孩子年龄还小不到10岁,自己事业也刚刚起步,与出版社签约的一本“幸福之书”迟迟写不出来,身体得了一种没有医院能确诊的怪病……而男友分手,如导火线,燃起了生活可怖的一面,自己缩在“龟壳”里,画地为牢,无法伸展积极生活的拳脚,每况愈下。
好在,在温德尔的帮助下,洛莉明白了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因为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
你看,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烦恼。老年人恋爱不容易,夹杂了前半生的重量;年轻人恋爱也难上加难,充斥着迷茫与混沌;哪怕拥有家庭、事业有成,老天像开玩笑一般,让灾祸降临;死亡是每个人的结局,但欣然接受的能有几人;大家都抗拒改变,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
这本书没有给你针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但相比起如何解决,更多一份慰藉。
成年人的生活,谁不是一地鸡毛,但仍在努力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如果别人也能迎来和煦的春天,那你也会有那么一天。就从找个人聊聊开始,把心结都说出来,虽然带着伤痛,但换个角度,把疤痕当作通关勋章,不失为一种潇洒。
你无法控制灾厄的产生,无法决定他人的行为,也许孩童时,父母冷漠甚至更糟糕的行为,影响到如今你与他人的交际,但这都不是“死刑”。
你拥有力量。如果觉得被脆弱重压,但要知道脆弱的对应面是力量,你有多脆弱,就有多勇敢。这是蕴藏在你体内的本能,是刻在基因里的法术。勇敢顶起、重新面对、迈出行动。打击不会击垮你,如果一下子起不来,那就在跌到的地方躺平一段时间。世上不存在永远积极、永远正确的超人,让自己慢慢来,所有的困境,其实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