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雄风:镇江一日行(三)
北府雄风:镇江一日行(二) 本篇继续骑行寻访镇江城内诸多散落街头巷尾的古迹。
僧伽塔:离开米芾墓,沿林隐路骑行至黄山东路右转至天桥路再左转直行到塔山路上,塔山路东有僧伽塔。途中林隐路侧有鹤林寺。不过在路边看了一下,鹤林寺牌坊和大殿等建筑新修痕迹太过明显,且似乎是要开发景区,故过寺不入,直奔僧伽塔。

僧伽塔在宝塔山公园内。塔前有僧伽塔院,内里供奉都天大帝。说来惭愧,至此才知道原来都天大帝供奉的就是唐安史之乱时名将张巡。张巡以孤城力阻十万叛军,保护江淮重地不受战火荼毒,江淮百姓感恩于此,多建都天庙以供奉。僧伽塔院有楹联: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上批都天大帝。中塑张巡黑面红发战袍坐像,须发怒张,威势赫赫,无外乎后世有人竟把都天大帝误作凶神,要禁绝祭祀。文化与信念的传承太重要了。话说疫情后原计划河南商丘一行访张巡祠墓,后因顾虑商丘虞城县有疫情瞒报故未成行,不意于此见张巡塑身,亦可知冥冥中自有天数。



僧伽塔,始建于唐,原在洪泽湖南岸的泗州城,瘗西域高僧僧伽真身。南宋绍兴年间,弟子奉僧伽像在镇江寿邱山建塔院;明万历间徙塔于鼎石山;清嘉庆初塔圮重修;光绪中叶遭火焚,木结构部分烧毁;1962年塔底倾塌,地宫中出土文物;1983年全面修复。按照明代风格复建,七级八面,密檐疏层,内为方形,错间而上,塔壁厚达一米,为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高32.5米。塔底围墙上内有僧伽塔文保碑和1983年重修僧伽塔碑记。外墙上有共建中日友好樱花园碑记。

僧伽塔后有中日友好樱花园,园中有祈天池、学子亭、楠香斋等建筑。其中楠香斋为迁建明代建筑。建筑主体是明代构造,外间外依明式新建。站在塔底向下望去,楠香斋大门紧锁,故此也就没有再下楼,远远观景而已。希望下次再访镇江可以看到楠香斋开放。离开时意外看到僧伽塔外有龚自珍已亥杂诗碑亭,原来那首耳熟能详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经行镇江时所作。


宗泽墓:出宝塔山公园沿塔山路、焦山路、京口路、凌家湾路、宗泽路骑行约20分钟到达宗泽墓。少时读史,至靖康之变,宋金之间局势本来并没有到国都沦丧、皇帝被俘虏的境地,然而李纲、宗泽、种师道等名将良相种种抗敌之策均为一干宵小所阻,不能一展将略宏才,致使国都沦灭、生民荼毒。读至宗泽三呼渡河而逝时,不免热泪盈眶。今日始得见宗泽墓,聊慰当时少年心。

宋建炎二年七月宗泽病中忧愤而逝后,由岳飞陪同宗泽之子宗颖扶柩至镇江,与宗泽发妻合葬京岘山。现京岘山宗泽墓已经建宗泽纪念公园。公园内有宗泽纪念馆,或为疫情故未开放。纪念馆外柱上一对楹联还是让人回想起宗泽病逝时忧愤情景。“迭奏回銮至诚表继孔明后,再三呼渡不朽功开岳穆先”。宗泽临终前与诸将(岳武穆当在诸将中)语毕战事,吟杜工部之《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为上联。岳飞岳武穆在军中曾“犯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以五百骑授之使击来犯金兵,岳飞大败金兵,遂升统制,“(岳飞)由是知名”。此是为下联。

宗泽墓神道入口处有2017年清明乾元宗族敬献之石鼎。墓道中段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正面题额:宗泽墓,两柱有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牌坊背面亦有联:颁表八百年前,勋绩永昭明於日月;锡垂万千载后,珠璣长炳燿乎乾坤。坊后数米远为宗泽墓。墓前有碑,碑前有石案。碑题: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案下有酒瓶并香火盆,并前之石鼎,可知宗公之祀不绝,于心有慰矣!



合山炮台:从宗泽墓沿宗泽路右转至焦山路骑行约2.3公里至合山公园。合山公园内有清代合山炮台遗迹。合山炮台为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准建造,现存炮台一组四座,分别由炮台工事、弹药库和堑壕组成。炮位工事均系水泥、沙石混凝土构筑,圆形明台式,后有通道与堑壕相连。通道侧面各有地堡式弹药库,库壁用青砖实砌,顶部为水泥抹面的混凝土盖板,上有覆土。四座炮位工事呈南北向偏东直线排列,间距27.2米,总宽88米,后有等长隐蔽堑壕一条。炮台工事上原有铁炮已经无觅踪迹,炮台下沿有约20异形龛室,通过其形状推测应为炮台工事上安置炮弹处。龛室外紧邻工事底部有凹槽环成一圈直至炮台工事楼梯处继续延伸至弹药库门口,推测原炮台应有可供运送炮弹之导轨。或为安全计,弹药库门已经被水泥封死。堑壕内已经杂草丛生。




合山炮台遗址旁有一块2002年碑,标明合山顶的小树林是合山成人纪念林。合山炮台后有一貌似酒店建筑,不过似乎已经荒废许久,从外探看,工程似乎还没有完全结束,大小入口也有砖墙封死。网上找不到相关信息,不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


焦山景区:从合山炮台沿焦山路骑行至江滨路后左转到达焦山景区购票处。购票之后需要坐轮渡至对面焦山。焦山景区比较大,故在查看景区导览图之后决定有所取舍。重点参观焦山炮台、碑林景区、摩崖石刻等。从轮渡上远望焦山,似浮于江中之仙岛,一高塔立于山巅,想来于塔顶观景必然不错。轮渡到岸后正对“焦山胜境”石牌坊,过牌坊后右转直奔碑林而去。

对于爱好书法的同学来讲,镇江焦山碑林一定不能错过,五百余方古碑列于其中,其中不乏名家手笔。镇林之宝“瘗鹤铭”是为中国大字之祖,号称“碑中之王”。可惜我自己实在是缺乏书法艺术修养,来看碑林只能说是附庸风雅。饶是如此,徜徉其间,勉强从书林碑刻中看出一点点东西。


正所谓以书可以见人:明代第一铁骨杨继盛的书法筋络分明、铁骨铮铮,书法间隐隐有刀剑肃杀之气;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明末贰臣阮大铖的书法柔媚无骨,圆滑通融,且字体架构不正,字之不正如其身之不正也。碑林中有乾隆御碑亭,乾隆还是一向的好排场,字写得好或不好我无从判断。不过碑底座以及四周的蟠龙云水纹雕规制宏大,精美异常,确属不可多得之佳作。明代刻米芾所临《兰亭及碑阴四帖》形神兼备、深得王羲之精髓,帖后还有文徵明题跋。可惜碑刻封在玻璃罩里面,因为玻璃反光导致欣赏石刻不是那么便利。清代《澄鉴堂石刻》源于宋代文同和苏轼所绘的巨幅凤竹各一幅,清道光八年,无锡书法家、金石鉴定家钱泳将画幅上七十三位名人对两幅凤竹的题识分别刻在四十二方石上,堪称佳作。




《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麓崖壁上,北宋庆历八年,润州太守钱彦远发现并建宝墨亭以保护陈列。后或因雷击山石唐代坍塌并落在江中长达七百余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陈鹏年募工打捞,得残石五方,九十三字,宋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1997年、2008、2010年先后三次组织长江中打捞瘗鹤铭工作,又打捞出刻有字迹的残石五方。现在焦山碑林中有专门《瘗鹤铭》展馆陈列展出。


其他历代名家如文徵明、董其昌、吴佩孚、米芾、赵孟頫等多有佳作录于碑林内,囿于书法水平有限,看不出其中妙处。后续会将相关照片整理上传至豆瓣相册以供有意者欣赏。当然,建议对书法感兴趣的朋友还是亲身到焦山碑林欣赏,身临其境,其感觉必然更佳。
镇江炮台:镇江炮台位于焦山东麓,由八个炮堡和一个弹药库组成,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黄泥、石灰、糯米汁捣成三合土,层层夯筑而成。鸦片战争期间,1842年7月15日,英军进攻焦山,炮台守军奋勇抵抗,重创英军,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在见到镇江炮台之前,在南京及周边县市所见大多仅存一二铁炮,就算还有炮台,规制也和镇江炮台不能相比。现在炮台虽然略有损毁,不过整体形制还是保存比较完整,部分塌陷处也能看出当年建造炮台的方法。站在炮台后看一门门铁炮正对江面,想象百年前江面上隆隆炮声、炮台上厮杀的场景,深感国家如若发展落后,就会被人视为砧板上的鱼肉,国之生民,也只能被屠戮凌辱。今时今日,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泛娱乐化”正在慢慢侵蚀国民的血性,近期国家重拳出击打击歪风邪气,正当其时!




摩崖石刻:镇江炮台再向前又走到了长江边上,江岸边有几方巨石矗立,情侣于此,临江谈情,雅致高矣!行到山下,看到有告示指出山顶万佛塔整修中,暂不开放,可惜。前方有三诏洞,洞中有东汉末年隐士焦光塑像,据传汉献帝闻焦光高名,三次下诏请他做官,焦光三诏皆不就,后人仰其高名,改谯山为焦山。


焦山上有摩崖石刻,绵延150多米的山壁上,有六朝起至民国的石刻80余方。米芾、陆游、陶澍、康有为等都有题记。可惜石刻多有磨损,部分石刻可能还遭受过人为破坏,石刻人名处都有凿损痕迹。众多石刻中,一方1930年的石刻又唤起了泱泱中华被列强凌辱的记忆:“为废不平约,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民国十九年全国律师协会执委兼宣传主任江西徐江良翰吴迈书”。




看过摩崖石刻,才想起从早上七点钟喝了早茶,到现在下午四点多钟粒米未进,腹中饥饿难忍,也就不再继续游览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是时候返还金陵了。毕竟家中领导应该已经在准备晚饭了,在外面玩得再开心,还是得回家的,不是么?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史札记(三)--三代世交百年情 (4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