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极简(五)我与斯多葛主义 于己
阅读《像哲学家一样生活》的缘分应该是在极简组看到有人的推荐。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可以说,在此之前其实我的生活是一团乱麻。没有虚度,有计划,但是没有章法。我知道我需要完成这些事情,但是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想成为更好的人?在上大学之前,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性格拧巴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我是个憋屈的老实人,我不会反抗,只会一味地逃避来解决问题。当受到不公,我不选择解决,而是发牢骚,抱怨。我抑郁又焦虑,暴躁又敏感。我深陷在一种漩涡之中,在片刻享受中感受轻松,在物欲中得到满足。但是我一直都不快乐,我的心灵并不安宁,尽管我常常独处,但我感到压抑,在人群中更甚。
大一上册的时候,我上课划水,喜爱交际。我知道自己不擅长交际,但是我还是会假装开朗。这里的人不会知道我以前是怎样的,我想。然而,假的就是假的。我一点也不自信,而且敏感。总是因为说错话,做错事而感到懊悔。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这点我都做不到。我不会反驳别人,因为我也分不清是非对错。我自己的情绪都往往处理不好,更何况超出舒适圈外的交际呢。
刚上大学,我尽情在学校周边玩乐。吃吃喝喝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快乐,反而使我麻木。到后来,连吃喝也不能让我开心起来。但是这段时间我也没有后悔,我体验过我没有尝试过的东西,至少我不再将自己封闭起来,并且知道玩乐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我需要寻找其他东西。
在阅读《传习录》的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说快乐源自人的本心,寻乐是骑驴找马。或许是好奇吧,我在大一下册,疫情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大概建立起来自己人生观与人生价值。逐渐明白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的是什么。然而这还不够。目标不够清晰,我还不够坚定。
去年今年放假在家,几乎每天我都会出门晨练。运动过后,总觉轻松不少。睡多了,反而头疼。在大二这一年的沉淀里,我已经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和自信。这一年,我做到了大幅提升成绩,尽力而为不留遗憾。锻炼了统筹与社交能力,学会了与人友好地相处。同时,也学会了拒绝与积极解决问题。我不应该像艾玛一样活在梦里了,我要在现实创造我想要的。我需要一种人生哲学。
斯多葛主义者意识到,深受消极情感之害的生活是不会成为良好的生活的。我不能坐以待毙,所以我积极地寻求改变,探寻多种道路。斯多葛主义并非悲观地退居一隅,被动接受世界地恶习和不公正,而是充分参与生活,并且努力工作。我们如果不能克服我们的贪得无厌,我们是不可能拥有良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而驯服我们贪得无厌倾向的绝妙方法就是劝说我们渴求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这是不是和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我们要成为自己生活更内省和更深思熟虑的观察家。从事日常事务时,我们要审视自己,要反省我们看到的事物,力图辨明生活中苦恼的来源,并且考虑如何避免这些苦恼。这个过程,就如我想摆脱消费主义,但却不知原因时,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审视以及抽丝剥茧。
我想要得到内心的安宁,追求良好得到德行,成为更好的人。以前的我会被情感压倒智力。严重的心理负担使我无法再有精力去应对日常生活中需要动脑的事情比如学习。我深知身上还有许多恶习,但却忽视它而不加以改正,因为我对人生的态度就是消极的,我的内心一片荒芜与崩裂,我的生活充满了烦恼。我希望我的生活不受束缚,不遭烦恼,也就是免于焦虑,得到安宁。
在《像哲学家一样生活》中,提到了几个获得安宁生活的方法。
一 运用消极想象:
斯多葛主义者提倡运用消极的想象。比如说,我们可以考虑一下那些做饭前祷告的人。有些人做饭前祷告大概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这个习惯。其他人做饭前祷告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他们不做的话上帝会惩罚他们。但是如果理解恰当的话,做饭前祷告——就此事而言,说任何感激的祷文——就是消极想象的一种形式。在吃饭之前,那些做饭前祷告的人会停下片刻,来思考一下他们本来有可能吃不上这顿饭的事实。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挨饿。而且即便可以吃得上饭,他们也有可能无法和此刻坐在饭桌旁的人一起分享。做饭前祷告时怀着这些想法,就能将一顿普通的饭食,变成一个庆祝的理由。这和我的生活观念是不谋而合的。我经常回忆过去,期待将来,却往往忘记珍惜当下。病痛的时候才会想起身体康健的好,好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它。消极想象并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加消极,反而是想使你更加积极生活。
斯多葛主义者分析自己境遇的根据并不是缺乏什么,而是拥有什么,以及如果他们失去这些自己拥有的东西他们会多么想念。他们不会关注那些未曾得到的东西,因此能免于得不到的焦虑。相反,他们能从已有的物品中得到满足和安宁。这或许和极简生活不谋而合吧,如无必要,不增实体,随手拿起,都是心爱。
消极想象的好处不仅在对于物件的焦虑。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采取一样的做法。除了想象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之外,也可以想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坏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爱比克泰德就在他的《手册》中倡导这种“投射式想象”。他说,假定我们的仆人打破了一个杯子。我们有可能生气,这样我们的安宁就被这件事情破坏了。转移这种怒气的一个方法就是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另外某个人身上,我们会作何感想。如果在另外某个人家里,他的仆人打破了一个杯子,我们是不大可能生气的;我们可能试图用这样的话语来使主人保持平静,“只是一个杯子,这样的事是常发生的。消极情绪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与其无视它,不如面对它解决它,将悲伤小化。
消极想象,是教导我们拥抱我们恰巧拥有的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并从中抽取每一点欣喜。但是它同时教导我们对于那些会剥夺使我们欢欣的事物的变化要做到有备无患。换个说法就是,它教导我们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而又不依附于它们。
二 控制的两分法: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渴望某种自身无法左右的事物,我们的安宁都有可能受到搅扰: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烦恼;如果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们又会经历获取过程中的焦虑。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更好的做法就是只要那些你确定可以获得的东西。在我的理解中,循序渐进是很重要的。实现大目标,最好的方法是拆解成小目标,一个个达成,而非急功近利。斯多葛主义认为,这实际上是每一个反省过人类的欲望和人类不满足的原因的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所提出的忠告。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你寻求的是满足,那么改变你自己和你所要的东西,比改变你周围的世界更好,也更容易。
首先,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完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这是有意义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努力能保证收到效果。并且我们也会注意到,由于我们对事物控制的程度,通常只需要付出相对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保证它们的发生。如果不关注这样的事情,我们就是愚蠢的。其实不仅物品需要极简。生活中存在很多我们本不必做的事也可以极简,当然,每个人对该做的事情定义不一。我认为,长时间学习厚发呆放空自己,这是必须做的事。打开淘宝漫无目的乱逛,则是不必做的事情。
马可认为,拥有良好生活的关键,是珍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和对缺乏价值的事物漠不关心。他补充说,因为我们有能力识别事物的价值,所以我们就有能力过良好的生活。更概括地说,马可认为,通过正确地构建我们的意见——也就是正确地识别事物的价值——我们可以避免许多苦难、悲伤和焦虑,因此就能获得斯多葛主义者所追求的安宁。
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止邪恶和贪心在我们的灵魂中找到歇脚之地。如果我们愚笨,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学者,但是并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培养其他一些品质,包括真诚、尊严、勤劳和节制;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采取措施,去抑制傲慢,去超越快乐和痛苦,去放弃追求名声,以及控制我们的脾气。更有甚者,停止抱怨,变得体贴和坦诚,言谈举止温和,做事有“自制”,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学会判断,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漠视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将目标内化,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书中举了小说家的例子。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怎样才能减少遭受拒绝的心理成本,从而增加成功的机会呢?这要靠她将写小说的目标内在化。她不应该把某种她很少能左右的外部事物当做目标,比如说小说出版;而是应该把某种她能控制的内在事物当做目标,比如说她为写作尽了多少力,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投过多少次稿。我并不是宣称,通过将目标内在化,她就可以在收到退稿信时(或者,像经常发生的那样,当她没有收到对她投稿的任何回复时)完全摆脱精神痛苦。然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痛苦。在她再次投稿之前,她就不会再用上一年的时间来垂头丧气;她可以把这个时间压缩到一周甚至一天,这种改变会大大增加她的稿件得以出版的机会。
我母亲常常问我,对获得奖学金有没有信心。我回答,尽力就好。我很努力,别人也很努力,也很优秀。她会说,那就是没有信心。那就是不行。
其实不是的,对于结果,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不可控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我们只能尽人事。焦虑于不可控的结果,是无法获得心灵的安宁的。我们在过程中获得的东西,远比那个结果重要得多。天道酬勤,一个真正投入生活的人是不会一直处于失败之中的。
斯多葛主义者执行某种“鉴别分类法”,从而把生活的元素分成三个范畴:他能完全控制的,他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以及他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第二个范畴中的事物——他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他会放置一边作为不值得担心的事物。这样做时,他会为自己省去大量不必要的焦虑。他会转而关注他完全能够控制的事物和他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当他关注最后一个范畴中的事物时,他会仔细地为自己设定内在而非外在的目标,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大量的挫败和失望了。
三 对过去的宿命论
我们可以把时日花在期望境况得到改变上,但是如果我们允许自己这样做,我们的日子就会在不满足的状态中度过。换个做法,如果我们学会需求于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而无论它们是什么,我们都不必用劳作来获得满足感了;因为我们的欲望已经得到了满足。这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带着幸福进取。了解自己拥有什么,和明白自己还缺少什么一样重要。
要注意,对过去和现在采取宿命的态度,这个忠告和前一章里不要关注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的忠告是一致的。我们对于过去是不能控制的;我们对于现在也是不能控制的,如果我们所说的现在是指此时此刻的话。所以,如果担忧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
四 自我否定
生活中,我们有些需求其实是被创造的。而我们要鉴别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根据塞涅卡的说法,伊壁鸠鲁,一个斯多葛主义者的哲学对手,也体验贫穷。然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似乎与塞涅卡大相径庭。塞涅卡是为了要珍视他拥有的东西;而伊壁鸠鲁是要检验他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以此决定哪些东西实际上是生活中没有也可以的。他从许多例证中领悟到,我们努力工作以求获得某种事物,是因为我们确信没有它我们会很悲惨。问题是,没有这些事物当中的一些,我们照样可以生活得极好;但是如果我们不试着离开这些东西去生活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其中哪些是离得了的。极简主义中的断舍离操作,就能把我们生活中所有物品摆在面前,让我们去审视它,而不是习以为常地忽略它。
五 沉思 自我监督
爱比克泰德将塞涅卡睡前沉思的忠告又往前发展了一步:他建议,处理日常事务时,我们应该同时扮演参与者和旁观者这两个角色。以类似的思路,马可也建议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弄清我们做事情的动机;并且无论我们试图完成的事是什么,考虑它的价值。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问自己,我们是由自己的理性主宰,还是由别的什么东西主宰。有些看似发自我们内心地欲望,其实离不开别人的引导,且它会迷惑你,让你以为这就是你发自内心的想法。
斯多葛主义者首先会承认,人们是不能够在一夜之间完善他们的斯多葛主义的。的确,即便我们终生践行斯多葛主义,我们也不可能让它完美;始终都会有改进的空间。本着这个意思,塞涅卡告诉我们,他践行斯多葛主义的目标并不是要变成一个圣人;相反,只要“我每天减少我不道德行为的数量,谴责我的错误”,他就认为自己的进步足够了。对已有的进步感到满足,并不代表就此停滞,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只有心灵得到了安宁,我们才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