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
一开始我对社科类书籍没什么好感——感觉他们大多数都是凭自身经验胡说八道,没有数据支持;或是疯狂引经据典,拾人牙慧,看不到自己的思考,充满一种拥有知识的傲慢和清高。说到底就是借自己的嘴重复别人的思想,很无聊。
“所以,他们的书卖不出去是有原因的。”我对推荐我看这本书的同事这样说。
我是有一些偏见的。我表弟在社科院读博,我和他的师门吃过一次饭,他们称我为理科生。大概觉得理科生和他们不一样吧。后来看了一下我弟发的论文,果然洋洋洒洒全是文字,密密麻麻。没图没表没数据,我大致看了一下,觉得和经济日报上连篇累牍的文字一样惹人困乏。
和同事说完,我想这样评价不妥,冒失了。毕竟我还没看过这本书,就先入为主的评论。我得找出实证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于是我一页页认真看。竟然看进去了,甚至觉得他有些方面说的还挺好的。人类学的思考方式对我来说是新鲜的,很有启发。我觉得他说的不仅印证了我身边的事实,还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我从来没有像他说的那样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世界。
书中说到的仪式经济,我觉得他这个概念概括的不是很好,留学生项目集体签约那种,和仪式有关,好像和经济没什么关系,可能是我不太了解这些,也有可能是谈话类的没办法说清楚整个。如果和经济有关,那一个仪式和后面的经济价值也很难联系到一块。
还有一个人的再生产,这是什么概念他说的倒是挺清楚,但是我总觉得这像是个翻译来的词语,有点水土不服的感觉。总觉得有点晦涩,所指不是很清晰。但我知道他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人是工具,也需要保养,修整——与此类相关的:教育、环境、医疗等。
他在书中说的一个边界和核心,我感觉也挺好的:形成团体重要的是核心,而不是清晰的边界。
但是我不怎么喜欢他对边缘和中心的说法。他说很多人为了进入中心不择手段。他还举了红二代的例子。我觉得有点不妥。早先我们大家都很贫穷的时候,主流的创作都是宣扬为富不仁,穷人善良的那种。现在日子好了,宫斗剧中出身低微的大部分恶毒不择手段。大约目的都是讨好群众,同时也反应了一些社会心理吧。但是作为学者或是知识分子,这样说是不是在加深一种刻板印象呢或是什么的。其实大多数人也未必如此,很多人对抗不了道德约束,进不了中心就选择躺平了。之前袁腾飞也说过类似的观点,说国外官员都是有钱人当的,都不差钱,为什么要贪污。我感觉有钱人执政,不是贪污不贪污的问题,而是代表的利益集团会不会以权谋私的问题。ta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背后的利益团体,很难讲是不是代表普通人民的利益。
总之,看这本书乱七八糟的想法很多。
大概意思就是理论要联系实践。结合自身经验观察和思考。
我的最大体会还有,还是教员说的对: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谦虚就是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谨慎发言,戒骄戒躁是对谦虚谨慎的行为要求。还有一点,项是我党的人了。
这本书真的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