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清大——小记台湾研究所申请与退学一事
2020年9月,我开始准备申请台湾的研究所。刚好一年。
这个时间,是电脑上显示的文件夹创建时间。不过,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真正开始做事最起码也是十月。
台湾的研究所怎么申请?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很想去,我向往台湾的学术环境,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考研并没有信心,所以虽然一无所知,我还是决定做这件事。所幸资料并不难找,百度一下差不多就能找到关键的网站,之后就是反反复复研究网站内容,开始准备申请。
台湾研究所的申请是志愿申报+单独提交材料的形式,也就是先填写一个志愿次序,然后再提交每个志愿所需要的材料。一共可以填写四个志愿,据说是分别录取,但是最后按照志愿先后派发录取,就算被四个学校及专业同时录取,也只会派发第一志愿的结果。我很满意这样的形式,这样不需要考虑太多录取率和录取难度的问题,只要按照喜好排序就好。研究了几遍招生目录之后,我的志愿安排决定是:
①台湾大学 人类学 ②台清 人类学 ③台湾大学 中国文学系 ④政治大学 中国文学系
三所学校,两个专业。也就是说,我最少需要准备4份推荐信,2份研究研究计划,其中,清大和政大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材料要求。当然,所有材料都只需要准备中文版本,和申请外国大学相比还是轻松很多的。但是对于同时还准备着考研和外国大学的我来说,当时真的感到灯枯油尽。
我的本科是很厉害的中文系,所以我是有些骄傲的,并不想去太差的学校读研,所以在择校的时候只看了最好的那几所。这个志愿顺序实际上毫无逻辑可言,不仅前后两个专业毫无关系,政大中文在台湾绝对是南波湾,居然被放最后(话说林奕含女士好像就是读的政大中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志愿顺序对我来说,需要准备的材料过多;此外,台大一个专业就要1500nt的申请费,两个专业要差不多700人民币,我不舍得。
那么放弃哪些专业呢?放弃人类学,还是放弃中文。我的本科学的是中文,但我对文学理论与诗文并没有多少兴趣。一直以来,我更关注的都是二级学科民间文学,但是台湾没有民间文学专业,人类学算是一个相近专业。继续读文学,说得通,也有基础;转人类学,难就业,基础差。
但是,申请台湾研究所这件事,与我而言似乎从一开始就像一场梦,一场认真对待的梦。实际上我自己也知道最后能去那边读书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两岸关系不好,那边政治环境“复杂”,因为台湾的学校排名差,在大陆承认度低......原因好多,虽然其实想想都不是什么“大事”。我一直都有读港台书的习惯,20年初还去台湾旅行过,对台湾印象很好,对台湾的学术环境更是有着美好的想象(事实上,台湾的学术环境确实非常好。去台湾访学/交流过的老师们,都非常建议我过去念书)。既然是梦,那就美到底吧,做一个脱离现实的梦,不再考虑现实的困难。“想做什么做什么”——我对自己说。
所以,最后我的志愿变成:
①台大 人类学 ②清大 人类学
确认志愿之后,就开始全心全意准备材料。
回头看,其实并不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当我困于其中的那个时间时重重压力几乎将我磨成灰,回头看时不过尔尔。
真的很感谢当时舍友的支持,还有帮我写推荐信的两位老师。y老师非常温柔,曾经是我的梦想导师人选——当时我竟天真的认为自己能考上本校研究生,所以早早地给老师发了邮件说我爱您您收了我吧,老师还同意了。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又羞愧,不过,老师的温柔确实维护了我脆弱的信心。x老师是隔壁学院的,但是我很早就上过ta的课,我知道这是个善良好说话的老师,或许会同意帮我——事实证明,ta不仅帮我一次,在整个研究生备考期间都帮我了,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ta我就没有研究生读了。
还谢谢我的本科学校,没有这个名字我大概也会很难的。

申请材料差不多就这些:

研究计划是最让我头痛的东西。我心想:我没学过人类学,又没开始念硕士,要怎么知道自己在人类学的研究生研究什么东西哦?!但是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写,最后,根据那段时间在看的一些书,以及老师们的研究方向,胡乱扯了一些内容。现在自己都不忍细看。
总之,大概在结束的前几天,我上传了全部材料,点了“提交”。
之后,梦醒或是继续鼾睡。
3月19日,邮箱有信,说结果出来。不过,在这天之前我已经经历了数次心焦、平静、忧虑、放弃等诸多心情,还花了不少电话费打过去问具体时间。
登入网站,输入编号,查询结果。
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被第二志愿,清大的人类学录取了。台大人类学名额是1,清大人类学名额2,确实几率高些,但我一直以为根本没人和我争,毕竟会想到去台湾念人类学的人应该很少吧。
国立台湾清华大学,nthu,其实我根本不了解这个学校。新竹,连旅游都不会途径的地方,听说很偏。这个学校是什么样的呢?应该和清华大学一样是理工科见长的学校吧?我很开心,我不知道。
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不出所料,一个反应平淡,一个觉得有保底了,反正都不太在意。也是,确实没什么好在意的。
三月份的时候,刚好考研初试的结果也出了,正在准备复试,所以这件事也没继续处理。到四月份的时候,开始浏览nthu的网站,心里非常喜欢,也越来越期待,感觉和这所学校有了一些隐蔽的联系。大约四月底 的时候,开始收到学校发的邮件,似乎要开始准备入学了。还有一个就读意向统计,就是问你要不要来读。这届人类所我们这个管道是录取两人,经辗转我联系到另一个同学,也是女生,她说决定放弃入学。
其实在报名前我就有看到好几个(文科)研究所报道挂零的消息,没想到最后我这届也差不多挂零了(最后整个所有17人放弃入学,新生肯定总数是不超过20的)。
总之,当时我没有写放弃入学。但是,这时候我已经收到一所更好的学校的offer,去读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为什么还是没有直接放弃,或许这就是梦吧。
我知道nthu的导师是学校分配,第一学年结束之后再根据个人需求换,所以当时很迫切想知道我会分到哪位导师——这也代表着我在学院眼里是什么形象,我的研究兴趣在外人看来是什么样的。所以当时问了好多,但被告知要开学后才知道。准备之余,去找了所长和副所长的书来看,不过所长(臧振华)的研究过于考古,我看不懂,所以只看完了副所长(黄树民)的代表作,恩,大家都知道的那本。
差不多每天都可以清大发来的校讯邮件,会给我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的感觉。那段时间的打算是办理休学,保留学籍,之后再请假一年复学读书,就当是自费的交换生,用一年的时间给自己的小愿望画句号。但是休学的流程有些复杂,再加上台湾疫情的反复,我决定再观望一下,所以一直拖着。
然后就到七月了,我找机会去领了录取书,就一张白纸。。
八月,收到招募助教的信息,顺便看到了他们的本科课表,不说了,但凡懂点人类学都能被这个课表馋哭吧

因为这种课表,我心里的情绪更复杂了。很想去,但是父母不支持。不过这时候知道因为台湾疫情,不允许入境,所以可以网络授课。
可能这是疫病时代的机会吧,所以我决定不申请休学了,用双轨制苟着,走一步看一步。也是这时候,知道周围其实不少同学都考虑同时读两个学校,只不过大多数人其中一个学位是一年制的。
九月,开始报名。

填资料,做学术诚信测试,做性别平等测试.....就结束了,我现在是nthu人类注册人类。

注册完以后,就开始与学校沟通线上修业的事情,距离选课和交学费都还有一段时间。当时的规定是境外生第一学期全部网课,之后再看情况。但是这个网课呢,要自己和老师沟通(因为我们是少数,研究生又人很少),要自己联系恳请老师或TA帮忙开网课,若老师拒绝,则需要退课———不确定性很强。
其实我的整个申请过程都比较迷糊。台湾升学相对冷门,网上可以找到的参考很少,基本就是自己翻看网站找相关资讯,这后果就是,有一些政策/规定我并没有搞清楚。所以,注册完后不久,我才突然发现清大有“双重学籍”的规定。双重学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同时念两个学校的,但是需要提出申请;相对的,如果没有申请而自己偷偷的持有双重学籍,就会被取消学籍。

看到这个之后我蛮高兴的,马上和父母说了,说我准备申请。当然他们第一反应是反对,毕竟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笔无用且多余的支出,当然,我也很伤心。但是和他们争执了几天,最后他们还是同意让我去试一试,不过大概心里也是希望我失败的吧。
申请的对象并不是学校,而是系所,因此我开始与所长联系。ps.某次打电话过去咨询的时候,正好遇到邱老师值班,声音很温柔,对我的问题也很耐心。后来与所长臧教授也通话过一次,同样受到了“春风般”的关怀。我想这就是我对nthu念念不忘的诸多原因之一吧。读完本科真的非常清楚的感觉到,所谓的学校排名、国家基金、学科建设与我一个小小学生毫无关系,我作为一个最最普通的学生,一个活着的、有思想的人,在学校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无非就是感情罢了。学校是否在意我们,学院是否爱护我们,老师是否真心想培养我们,学校的氛围如何影响到学生相处之间的氛围.....所谓好的就读体验是由感情支撑起来的啊。
8月13日,我向所长先生发信询问申请双重学籍的条件。大约10天后,收到相关文件与资料,其实这时候大概知道会失败了,恩,就算是隔着邮件也是可以“察言观色”的。毕竟这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如果批准我的申请,大概三年中都要特意为我一个人开网课和安排活动,以满足我的修业要求。
收到回复的第二天,我研读相关规定之后,写了申请书并发出。
但其实字里行间都“希望老师能支持配合我”,确实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被拒绝也是情理之中。
9月1日,正式收到回复。

至此,这件事差不多也就要结束了。当然,被拒绝了我也没有迅速就去发退学申请,虽然有所准备,但是那一刻还是很难过的,那种感觉,我也不会说,或许还有一点点尴尬吧。
九月三日四日是选课的日子,我登入系统看了一眼,心想,留个纪念吧。

syllabus我“偷”了一点出来,之后有机会再分享吧。
然后就是写退学申请。其实也没什么好写的,我这种学费都没交没有注册完成的,其实根本都不算人家的学生,表格里写个名字学号就差不多了。

结果发信过去给人家,人家回复说其实连这个表都不用写的。
好似魔法,唰的一下就结束了。
某一天开始,不再收到学校发来的讲座信息和校讯,啊,我那些单方面的期待和莫名的心情,因为无处安放所以消失了。仅以这篇日记简单记录我人生中,横贯数月的一件小事和一种常见的失望吧。

——————————————————————————————
后记
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可以登入校务系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学号才会被抹去。再登入的时候,发现导师信息那边更新了,原来系里还是给我分了导师。看了看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我本科的毕业论文的方向确实有重合,不过在写研究计划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甚至没有开题(也就是几乎没想过)。
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否期待过我。
再见了。
——————————————————
再补,录取书(分发书)大家应该是没见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