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很难坚持做好一件事?
同事小白对读书、演讲、茶艺、钢琴都感兴趣,但却三分热度,他对每一件事都无法长期坚持,也学不好、学不透。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经历,做了很多工作,学了很多技能,却中途放弃,无法坚持?到头来却没练就一项专长。
做事无法坚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找到人生的“第一性原理”,或找到了而没有集中精力击穿“第一性原理”,或即使击穿也没有形成自进化,不断迭代,产生复利效应。
01无法坚持?可能是你没找到人生的“第一性原理”---使命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到“一个人命中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使命让你看到生命的意义,使命拥有巨大的驱动力,驱使你排除万难,奋勇前进。
所以寻找人生的使命是你这辈子最大的事情,使命就是你的人生“第一性原理”,是回归到人生意义的最基本出发点。
一个人无法坚持,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找到人生的使命,并在使命驱动下工作、学习。
什么是使命?
使命就是“我擅长、我喜欢和被需要”的交集。

01-1在不擅长的领域拓荒,长久坚持非常困难
在不擅长的“未知的未知”领域工作、学习、生活,人会产生恐惧,坚持也就成为空话。
人的认知分为三层,由内到位分别是: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
如果一开始你就直接接触“未知的未知”领域,充满暗黑的“未知的未知”领域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让你陷入恐惧,让你充满焦虑。
就像突然把你置身于未探明的海底最深处,黑漆漆的一片,耳边回荡着你从未听过的恐怖声音,脚底踩着软绵绵的东西,带刺的物体突然触碰你,在这个区域,你的大脑杏仁核会立即让你逃跑,你还能坚持吗?
人畏惧死亡,就是因为我们从未经历过死亡,死亡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未知”领域,充满着不确定。如果死亡像去北京旅游一样,旅游的路线都是固定的,玩几天后就可以回来,那么人就不会恐惧了。
所以在
在不擅长的领域学习,巨大的难度会极大消耗你的积极性
对于一个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大脑中的神经元难以形成网络,我们很难学会新知识。
学习的就是把输入的信息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记忆。
记忆就是神经元回路的连接,当我们接触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新的神经元不能孤立地长出来,它只能与既有的神经元网络形成连接,记忆不取决于大脑中神经元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就像是蜘蛛网,蜘蛛网有的部分织得很密集,有的部分很稀疏。
神经元连接得越密集的部分,说明这个脑区域对应的领域是你熟悉的领域,学习这个领域的新知识时,新的神经元很容易和既有的神经元网络产生连接,你就很容易记住新知识,从而学会。
而你不擅长的领域对应的神经元连接稀疏,“未知的未知”领域则神经元完全没有产生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新学习的神经元很难找到落脚点,将其固定在既有的神经网络上,你会发现即使你花费很大的努力,也学不会。在陌生的领域学习,是你无法坚持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擅长的领域,学习对象的难易度和能力不匹配也会导致无法坚持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学习的过程如果长期处于舒适区,精力充沛,也能保持极度转组,但是时间长了,人就会懈怠,提不起兴趣,当然就无法坚持了。
就像嚼口香糖,一开始味道不错,可是嚼久了,就没有味道了,如果让你坚持咀嚼,你就会失去兴趣。
但是如果学习的对象处在困难区,你也无法坚持,在这个区域,你的精力不足,要靠意志力强撑,很难坚持。设想一下,对于一件事,不管你怎么努力,始终无法成功,屡战屡败会让你彻底崩溃,怀疑人生,失去信心,更不要说坚持了。

01-2无法坚持,有可能是你正在做你不喜欢做的事
一个人能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他喜欢做的事,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自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他律。
自律是自己立一套法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遵循这套规则行动,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给定的目标,人不是追求目标的工具,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也就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自我实现需求。在自律的驱使下,坚持做好一件事是不难的。

但是如果做一件事是由外而内的他律就很难坚持了,他律就是人是为了完成外在给定的目标而开展的行动,人在这个过程是追求外在目标的工具,不是为了自身内在的目标而行动。也就是做事不是由内而外,发自意愿地做事,而是由外而内的约束,不得不地做。
他律会让人一直处于混乱之中,精力被极大耗散。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的不同思维方式会给我们设定不同的目标,如果以别人给定的事情作为个人生活或工作奋斗的目标,那么多个不确定的目标会让我们常常会处于混乱中。
比如你的老婆要求你做一个能赚钱并且能经常陪伴的人,你的领导要求你做一个不要讲究细节,大格局,经常加班的人;你的朋友认为你应该辞去现在的工作,到外面闯一闯;你的父母希望你做一个稳定收入,不要太忙,能在身边守护他们的人;如果以大家的目标作为生活、工作的规律,那你就只能不断地做别人眼中的你,而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有可能会坚持做好一件事?
01-3无法坚持,可能你做的事情是别人不需要的
要坚持做一件事,必须得到别人的正反馈。如果做一件事,不被别人需要,那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正反馈,你就无法进步,长期地原地踏步会磨灭你的自信,你当然就无法坚持了。
比如写文章,如果你写的文章与读者没有任何长期或短期的利益相关性,不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无法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也无法让读者参与、模仿或分享,那么你投的稿子就如石沉大海,一点反应都没有,长此以往,确实无法坚持继续写作。
02无法坚持,可能你做的那件事还没有过破局点
如果你正在使命驱动下工作,大概率你是能坚持的,但如果无法坚持,估计是没有击穿破局点,实现复利效应。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讲过“第一曲线”,第一曲线总概括为,“一线,两点,三阶段”,“一线”就是第一曲线,“两点”是破局点和极限点,“三阶段”是启动期(I),成长区(II)和衰退区(III)。如果你处于I阶段,但没过破局点,那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过破局点,才能够产生正循环自增长。
遗憾的是,95%的企业没有过破局点,95%的人生没有过破局点。

现实世界只有成功和不成功,没有半成功,只有过破局点才能成功,没有过破局点,那就是失败。
现实世界成功不是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的,而是以破局点作为分界点。一件事完成99%,效果是0;只有101%,才是1。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结果。
简单的重复会极大磨灭你的自信心。低水平的重复工作不会产生质变,你能清楚地预见十年后你的人生结果,对于未来你没有任何憧憬,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坚持得了?
03 无法坚持做好一件事,是这件事没有进化迭代,不会“活”,无法形成复利效应
我们经常歌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美德,但是如果你现在做的事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能也很难长期坚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意味着付出和收获呈现正比例线性关系。就像函数y=x。要获得同样的收获,每次都要付出同样的付出。
而对于对数函数的职业,也即是出道即巅峰的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要获得同样的收获,你必须付出更多,比如模特,保安,运动员等等。

比如你是一个木雕手工艺者,每一个木雕都需要你用刀一笔一笔地刻画出来,这个过程你看不到像滚雪球一样的复利效应,即使有了有了互联网的扩大作用,也无法发生非线性反应,即使网络将你的木雕手工艺放大,订货的人大增,但是你的产出却存在极限,你即使每天工作24个小时,你雕刻的木雕数量也是有限度的。

而淘宝能一直坚持做下去,主要是马云找到了进化路线,但进驻网上的商店越多的时候,提供的商品就越多,消费可选择的商品就越多,就会引发越多的消费者到网上购物,引发更多的商店进驻淘宝进而形成更大规模
想要坚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找到人生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人生的使命,找到你擅长,你喜欢和被需要的事情。
做擅长的事情。在舒适区边缘,设定难易度和现有能力相匹配的学习、工作对象,持续获得小成功,大脑中的多巴胺会持续奖励你,让你能坚持做好一件事。
做喜欢的事情。建立自己的一套法则,从内到外,发自内心地要求自己做好一件事,通过做这件事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
做被需要的事情。只有被别人需要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需要,你的人生才有意义。因为需要,你才能获得别人的正反馈,别人的肯定。在由内而外的自我实现过程和由外而内的奖励结合,是坚持的基础。
找到自己的使命后,如果对多目标,多计划,多要素用力,也是很难坚持的。找到使命后,面对庞杂的众多要素,不要面面俱到,要舍九取一,找到最小切口,然后力出一孔,将这一个点击穿,突破破局点。
过了破局点后,要设置自进化机制,让这件事“活”起来,让使命呈现复利效应,那么你就可能坚持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