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思考 | 我并非天然排斥建立亲密关系,但我选择这么做,也并非我的错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的性别+亲密关系思考,1.4k字。 由头:我看了微博上别人分享的海外Tik Tok秀恩爱视频合集,氛围很好,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暂时地自然产生了一些艳羡感。为什么徒有羡鱼情?就有了一些思考。
我部分地相信,在我这个年纪是自然会产生一些对客体的情感的,或许其实更早之前就会发生了。但由于人生步伐至今才达到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因此这些也相应延迟了。比如因为学业,很少人在成年前就能确立一些与家人和朋友之外的、较好的亲密关系。 社会和文化气氛太差了,容不得大部分人,特别是女性,自如地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如果我的倾向是以异性恋为主,那么我可供选择的空间更加狭小。如今的情况是,那个空间里的男性貌似大部分生活在“另一个维度”里,从审美意趣和价值观都与渴望自由发展的女性迥异,说实话,一个女性很难与之建立不带目的的交流。如果女性想要更轻松地进入关系,那就必须委身于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在穿着打扮上取悦他们,投入讨喜女朋友与妻子的角色,压抑一部分自己的天性,发出求偶信号直到被周围的异性识别。 身边绝大多数的男性…说实话我都不会对他们发出任何信号,事实上连正常交往的信号都很少存在。因为我在的这个地方,性别之间的气氛其实和几十几百年前无异,只不过多了一层开放的外衣,供那些释放信号的人识别对方直到达成交往。比如,蛮显然的,如果一个异性恋倾向为主的人暂时不考虑恋爱,那么ta很可能置身于同性为主的社交圈里。 这样并非不好,因为万事并非以找配偶为主,但是,很多男性的资源和圈子里的信息会被这种氛围过滤掉,女性被客体化、被隐瞒,这是失权表现。 我觉得,就算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处在恶性的性别分离的情况。这种性别隔阂,并非女性主义和男权文化割席分离并立的理想化结果——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而事实恰好相反,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在男权的价值观的侵蚀下被分流的。 性别的刻度被划分得非常明显。即使在主流价值观影响得不那么激烈的区域,比如儿童——之间的性别之战也已经打响,因为接受狭隘的性别教育的年龄其实从出生成为人的一刻起就开始了。男权的“阳刚”认证,让柔和的、或者说具备女性化气质的男性遭遇认同危机;女性被“贤惠的白瘦幼”标准绑架,至今在学校等人生起步的场所也仍在默认力气活归男生干,而女生是抚慰者。男权文化之下的性别隔阂和之争,让社会资源从女性手里流失。 而分离的另一面,并非要马上达成融合。我完全不推崇与当下的男权文化群体进行合作,因为那根本不算公平合作,除非到男权色彩褪去的那天。 我已经谈论了两段有关男权霸权文化和有毒的性别观念失衡失控的内容。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像我们一样的人们,尤其是女性,长大后发现自己无法走入亲密关系的原因。男性不一定有这样的困扰,因为他们是男权权力结构社会的主体,保证有符合他们价值观念的人和他们繁衍后代,就已经达成了他们的目的。这样的情况是缺乏对女性主体的尊重的,它不由女性主导或用行动进行改变创造,退一步也不会听取和接纳女性的感受。如果拥有异性恋倾向的女性要得到“被当成人”的基本对待,她要在选择空间里筛选一轮又一轮,也不保证能得到能提供这些的亲密关系对象。 也许有人会说,男性不也有找不到伴侣困扰吗?女的根本不和他们讲话,云云。但是,其实男女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不同。男性认为自己的存在理所应当,会因为没有“妞儿”和“如此优秀的他”说话陷入发狂的求偶焦虑。假如有女性和他说话,那他会将其看做她被自己的“魅力”折服。但如果换作女性被不感兴趣的男生搭话的情景,她只会觉得被骚扰。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没人想要被毫无与之发生联系念头的人搭讪,强行建立关系。 那么回到开头,即使如此,异性恋女性,也有对客体产生情感的需求,因为这是生理层面的自然产物。因此我们可以把情感投注到一些替代品上,就像我们在情感更早产生的青少年时期,因学业无法“早恋”,就去喜欢漫画里的男角色一样。如今我们随着人生阶段的改变有了更多建立亲密关系的自由,认知也更加成熟,但仍然得把情感都全部投放到替代品上,原因也讲清楚了。 而且符合女性主义价值观的亲密关系替代品也要克服万难才能得到,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吃到屎。
-
一同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4 05: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