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才了解到的人间真实
查看话题 >沟通
说来惭愧,一个学新闻的人现在才开始思考沟通之道。部分由于工作中的困惑,比如项目管理时,为啥我认为是职场原则的做法,在平行部门同事那里就成为艰难的东西,为啥同样的工作,收作业的人不同,收到的反馈就不同?
另外就是年纪大了,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不再像从前那样任性做自己,要通过有效沟通建立跟他人的联系,即便不是朋友,也能实现共同利益,过上更好更有保障的生活。
于是拿起一本冒着成功学热气的书,《高难度沟通》,据说还是MIT的高人气课程。读下来,书中的一些观点,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减分不少,毕竟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朦胧模糊之“美”,求真可能更像道德上的口号。不太友善的职场环境里,越多的暴露自己就意味着越多的危险。
但书里讲到的换位思考,对于真实以及一致性的理解,不在忠于过去,而是忠于真正想要的未来。与其向外要求认同和理解,不如深入挖掘自己内心被隐没了的目标、愿景,以及动力。认清我们的现状和我们想要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差距,打破原有的行为模式,创造新的可能性。
这对我来说是个启发,尤其这半年经历了一些挫折,更能体会也更要珍惜难得不易的天赋,好好呵护天性质地里的真、好奇、敏感、倔强以及执着。
这个月出差挺多,辗转苏州、南京、六安、阜阳、潍坊、沈阳、北京,一线工作我做不来,精神洁癖受不了泥沙俱下,但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对于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各地各店情况均不相同,传统一刀切很难有效管理,而自由度过高,也会导致权责的不匹配、风险不可控。
除了流程与制度,一线业绩的达成,更依赖区域人员的情感沟通,是不是能够站在经销商角度,好好研究当地行情以及本品牌的商务政策,一起做赚钱的生意。
是不是真正了解每家店的实际经营状况,它不仅包括我们在意的提交车指标,更包括从店总到CA、SA等的人力状况,人员是不是稳定,流失率高不高?资金状况,现金流是不是充裕?之前跟黑河店远程沟通的时候,了解到它们资金紧张,所以没有购买试驾车,这当然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但也要解决资金问题,于是建议店总用好金融政策,最终完成试驾车配备,让车在路上跑起来。
经营一家店很不容易,一家中等规模的店要养活五六十个工作人员,想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责任更重一些?沟通的时候,是不是要更有同理心,用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代替疑问和苛责?
也通过密集的出差,感受到一线的辛苦与真挚。像六安、阜阳、潍坊这样的城市,可能出差去一次,今后不会再去,便更要珍惜当下,多花时间了解当地,拥抱每一位接触到的经销商伙伴,既观察业务开展的状况,也要利用总部的经验提出改善建议,并尽可能地提供支持。离开阜阳的时候,店总和市场经理在机场颇为不舍,我也同样如此,短短几天的相处却很快乐,要记住这种状态,既完成了工作,又能真诚而得体的沟通,而不是被普遍的职场“规则”异化成为工具人。哦不,工具人才是常态,做自己反而是异类呢。
其实,做自己无非是尊重内心的声音,尊重那些普世而基础的价值观,在沟通方面,就是建立在透明基础上的知情选择,以及担责,有同理心。
为什么有些工作沟通会不欢而散?为什么制度流程正确,却没有好的产出和结果?大部分时候都因为忽视了以上价值。
举个例子,一切向上看,用领导的同意作为执行的背书,只会让越来越多有热情和想法的年轻人放弃积极主动地工作,让组织失去改变和创新的动力,因为无需负责,流程即正义,指示即结果。
为什么传统企业很难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因为大机构里普遍缺乏同理心,随着组织的壮大,资源有限,人员内卷,只有个体(不仅仅是某个个人,也包括某个小团体,比如科室、部门等等)利益而无全局观。
为什么隐形的职场PUA无处不在?因为相当一部分的管理者利用制度和平台赋予的权力制造不透明,一方面维系权威,另一方面也可用信息及其他资源来调动下属更好地为其(而不是企业)效忠和工作。
再举个例子,某员工晋升失败,跟直系领导聊天的时候说起此事。
领导:你这两年绩效不如XX,大部分业绩也是在前一个部门完成的,实际原因是担心你离开浪费了名额,当然,XX也会因为别的原因浪费了名额。
员工:……(实际上,不好的业绩恰恰是前一个部门给的)无言以对。
领导:相信你不是在意晋升和金钱的人,继续努力啊。
员工:我在意啊。
领导:发现你很爱琢磨已经过去的事情,要向前看。
员工(微微一笑):好的谢谢领导。
仔细分析,几乎领导的每一句话都包含隐形攻击啊。绩效只是晋升选拔的门槛,如果只看绩效,就不必进行Presentation评估了。不在意晋升和金钱,那么人为什么工作?不应该在意晋升和金钱吗?咱们打份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家里有矿来做圣人的。琢磨过去,复盘总结经验是很好的习惯呀,为什么要轻易放过不认可的结果呢?
这些沟通方式在快速发展的创新企业里行不通,因为成本太高,伤害效率,优秀的年轻人也会选择用脚投票。规模到一定程度的企业,稳定的优先级高于效率,工作人员也越来越成为一颗螺丝钉,要警惕这种被工具化的倾向。
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叛逆者,是Cloris推荐的,我们一起讨论剧情,讨论男女主的成长,分析剧本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回顾了过去,以及一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问题:
底层的信任如何产生?信任底是人和人相遇的时候天然有,然后逐渐失去的,还是成年人的相遇总是层层设防在先,沟通了解的加深才会有?
是什么推动着人的成长?外界的压力,始终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和主线。
但很多人都过得混沌,可能快到稀薄的生命尽头都不一定能看清自己,再加上各自不同的经历,又如何能轻易的给出答案呢?
再回到沟通这个点,职场上的真实很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是危险,但是缺乏真诚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本文版权归 Heureusemen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Heureusemen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艾灸 (5人喜欢)
- 勤精进1 (2人喜欢)
- HELLO UAE,HELLO WORLD (4人喜欢)
- 流变 (4人喜欢)
- 悟与行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