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撷英038《小时代》《南京!南京!》
摘自梅雪风影评集《虚无的质感》

1,《小时代》不是现实主义,这再明显不过。它不试图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相,它不试图向我们宣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态度。它的实质就是一打密集的感叹号,是对物欲的豪华赞美,是对那些我们通过时尚杂志、网络八卦道听途说的美好生活的意淫,里面夹带一些少女们白日梦般的臆想哀伤。
2,从故事层面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最近“富二代”电影(《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中把“假装有故事”做得最好的:
《富春山居图》变着法地跟逻辑作对,尽显其煤老板般的天马行空、绝不靠谱的奢华风格;《不二神探》则散发着浓浓的泼皮劲,端着一种“我是二货我怕谁”的低端范儿,让你觉得不好意思跟他谈故事谈结构;而《小时代》起码是有真故事的,虽然它的故事就像单薄的衣服架,为的是串起那些奢华,还有那些郭敬明觉得让人心荡神摇的警句。
3,在这些故事上,郭导显示了他商人特有的节俭。他绝对不会抽丝剥茧地描摹那些所谓的爱情、友情与成长,他深谙一个流行商品的操作路数,细腻与深刻是流行文化的大敌,因为它们极有可能触碰到真实而引发真的疼痛,流行所要做的知识一个有格调、有范儿的名义,有理由让他们聚众狂欢。
4,郭敬明唯一做得过分的是,有那么几刻他想把一场春梦拔高到生命体悟的高度,这时电影就有了一种严重的违和感。因为生命体悟是要反思的,而反思会从骨子里瓦解这部电影。
当郭老师突然将小情小趣的做作悲喜提升到人生的孤独、这庞大社会里单个生命体的无助时,他的电影就显出一种无可救药的头重脚轻来,这就像打完手枪然后悲壮地创作《离骚》一样可笑。
5,拜金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只是对以往贫穷记忆的过度补偿,它所能提供的快感比我们想象的时间更短。为什么很多革命都是由一些富家浪荡子来主导?因为富裕很快就会提供一个副产品,这个产品叫虚无,虚无将会使人自主地去寻找答案。
比拜金更可怕的其实是虚伪。当拜金主义被隐藏在道德的名义之下,当利益被宏大叙事所包裹,当我们欲望强烈却要用一种冠冕堂皇的方式来述说时,这才真正可怕,它才是真正侵害人心、药效更持久的毒素。
6,或许我们可以对未来乐观一点,因为上帝是无法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的,当物质富足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自我。这时,中国人这个一直被生存苦难追击、没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也许会真正迎来人本意义上的反思。
虚无是痛苦的,却是文艺的富矿。
——梅雪风《<小时代>:PS过度的梦幻写真集》

1,黑白两色的画面如钝刀一样冷且硬,建筑如残肢一样在地上矗立,被战争浓烟笼罩的天空灰得总像黄昏,满是瓦砾的街道上找不到人影,一群日本兵在废墟里如狼犬一样搜寻着,一个老头麻木地在街上走,然后被士兵一枪毙命,像一捆枯草倒下。
陆川拍出了真实的死亡,硬邦邦的,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死了就是死了,就像一件器物损坏了那样不容置疑。
2,陆川拍出了战争的味道,那种冷冽与残忍。这是一场大悲剧,任何透露着小资情调和欧巴桑倾向的煽情和感伤都会让这种沉痛蒙受屈辱。
3,克制与内心激动的反差赋予了影片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在陆川的强力压抑与引导之下变得更加滚烫。最美的与最丑的东西并置,温暖的一刻顷刻之间被最冷的死亡淹没。
4,比较过火的部分在刘烨饰演的抗日军官陆剑雄和一群士兵,他们在临死之前喊出的“中国不会亡”,却让影片一下子泄了元阳,这种口号性的话确实很爽口,但一下子冲淡了影片沉默里透出的肃杀气息,死亡所带来的复杂感受被引导到一种格式化的情感中。
5,可惜的是,陆川只是浅尝辄止,在这里,他像一个机警的猎人,嗅到了这样做的风险,对战争中日本军人过多人性化的描写,会导致主流价值观的强大反弹。但他也失去了真正进入这场战争的机会。那些沾满鲜血的日本人是禽兽,但禽兽怎样成为禽兽,我们得不到解答。
于是角川这个人物成了肤浅的人性化的符号,他游离于那些日本兵之外,也游离于那些最主流的日军思想之外,所以除了他是个仍有人性的人外,其他日本兵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纸板似的恶魔。期待一个类似《辛德勒的名单》里的阿蒙高斯一样的内蕴丰厚的魔鬼,这在中国电影中,也许仍然是个奢望。
6,真正的杰作是敢于冒犯观众的。
姜文的《鬼子来了》表面格局很小,但在马大山这个愚蠢而狡诈的唐山人身上,我们看到中国战败背后最清晰的病灶。它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让人冷汗直流,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你在电影院里永远看不到它。
7,作为一部史诗电影来说,《南京!南京!》显得过于干净。每个角色身上过强的功能性,让人物失去了更丰厚的可能。
在剧情上,它应该有更多芜杂的纹理,史诗的质地应该是粗糙的,现在《南京!南京!》为这座城绘了一幅逼真的画,但我们却闻不到其中的气味,那应该有更强的烟火味、尘土味,让人作呕的骚味和臭味,然而影片还是过于书斋气了。
8,这大概就是陆川这个狂傲书生的本性,这种狂傲里的激情,让他的电影始终是紧绷的、充血的。虽然他最近的两部电影《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都拍得很冷静,但我们透过片子,却能清晰地看到他压制情感的咬牙切齿的模样。
9,陆川走得确实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他不同于贾樟柯,贾樟柯对小人物的关怀是有源头的,他是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一个自然延伸,小人物的命运与背后是那个艰难时代,被汾阳特有的尘土味揉在一起,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的特有质地。
他也不同于现在新入围亿元俱乐部的宁浩,宁浩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派,是对文以载道的反动,他的电影看起来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上面闪着他狡黠的自信,显然他是开风气之先者,但可以预见的是,很快一大批被DVD、MTV泡大的孩子会陆续走上舞台,中国就会有真正的盖里奇式的电影,那种带着漠然和坏意的笑、优雅又粗野的智力电影,这才是被水泥森林养大一代的原味。
——梅雪风《<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它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