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秋燃塔到山西旺火一窥演变的习俗
一篇火焰崇拜的历史
燃塔也称烧塔,亦有烧塔仔、烧番塔等名称。是南方诸如两广、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庆祝中秋节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
塔高数米不等,砖块堆砌塔基,上层用瓦片堆叠,塔底留有一门或两门,便于投放稻草、谷壳。


各地中秋节烧塔源起略有不同,大多数起源的传说都是元朝末年汉族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举火为号。也传说来自元末刘伯温月饼里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反抗蛮元。民间流传“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举火为号传承至今已演变为烧塔民俗,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烧塔是收获的喜悦,祝愿生活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江西吉安还将中秋燃塔习俗成功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赋予这项民俗独特的意义。
同是生长于东北亚的民族,习俗一定在相互影响,对外表现出相同或近似的民俗活动。为什么南方中秋烧塔习俗,北方少有听闻?
其实在北方也发展有类似的习俗,不同于南方中秋烧塔,在北方烧塔是年节习俗。*注1
山西是北方唯一完整保留烧塔习俗的地方,并辐射影响与山西周边交界的河北、内蒙等地区。结合当地煤炭产出不同,搭建使用煤炭由北向南逐渐减少。

河北烧柴堆
烧塔在山西的名称区别于南方,改叫“旺火“。大同南面的怀仁市,也为旺火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烧塔自山西北部向南部分布过程中,还衍变出”塔火“、”棒槌火“、”烧秦桧“等称谓。

略有遗憾的是,近年来环保政策的推行下,一年一度的山西年节旺火习俗逐渐消失,正月街头各处由公司或者市政单位搭建的旺火,用模型代替煤炭。个人家庭搭建的旺火,改用香烛。

目前仅在怀仁市保留正月街头燃烧煤炭旺火的习俗。


烧塔/旺火的习俗来自先民对于火焰的崇拜,具体产生的时间并无文字可考,很有可能自“改火“年俗衍生而来。
古人认为长时间燃烧的火焰会引发疾病,在不同的时节就需要定期灭火、取火。
《周书·月令》中有这样一段话“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先秦时期,岁首观念开始形成,虽然无春节的说法,但岁首即蕴含春节的意义。岁暮、岁首观念可以看作春节的雏形,岁首季节交替灭旧火,取新火。
到了汉代,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后汉书·礼仪志中》提及“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
庭燎的意思宫廷中燃烧的火炬。
由此推断汉朝已经确立岁首点燃火炬的仪式,而具体出现旺火的文字,则是明代陆琛的《浮山遗灶记》,其中提及:“岁上元之夕,无论大小,家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也,是谓之补天“。
把燃烧的高炉和女娲补天联系到一起,可能是附会年节传说中驱赶年兽,保卫家园。
清乾隆时期的《大同县志》更是将旺火的名字确定下来:“元旦垒炽热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
当佛教传入西汉,东北亚才逐步出现和发展出塔这类建筑。东汉年间出现的《说文解字》中并无塔字,燃塔这一年俗行为只能在汉朝佛教传播后。
燃塔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南方的呢?
中国南北方习俗文化融合一直都存在一个关键的点,就是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衣冠南渡。如同北方饮食传播到南方演变一样,燃塔的习俗可能从永嘉之乱后第一次衣冠南渡开始,传播到南方诸地,并改良了各地原来的火焰崇拜。
从“改火”到“庭燎”,到“燃塔”到“旺火”,这一发展改良伴随着商贸传播,人口大规模流动,这也是人类历史演变的经验。
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提及有燃塔行为的地方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海南以及山西。
燃塔习俗因分布广泛,各地名称不一,又叫烧宝塔、烧佛塔、烧花塔、烧番塔、烧瓦塔、堆定塔、烧瓦子灯、叩窑、烧梵塔、点塔灯或太平窑等。
*注1:区别于南方大部地区仅在中秋烧塔,潮汕在正月年节也有烧塔习俗。
燃塔是火焰崇拜的一部分,古今民俗和生活中保留有较多火焰崇拜的例子,以后的云冈石窟文章里,也会提及一些火焰崇拜的内容。
#每周三五篇
由于发布者的设置,不展示所有人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