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Dune
其實這是一部關於「面孔」的影像,之前看2D版體會不到,IMAX版可以更清晰地探知Denis Villeneuve(下稱DV)的意圖:經由剪輯,電影實際由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特寫鏡頭,面孔-特寫鏡頭串連在一起。DV甚至減弱了動作影像的所佔比例,為的正是捕捉決定面孔表現和變化的質與力量-高密度的情感-影像。這也是本片沉浸感的主要來源:保羅的表情,采寧的回眸,母親的驚慌恐懼,鋒利的刀刃,燃燒的屍堆、古樹,沙蟲的虛空,沙漠在兩個極之間流轉的複雜「面孔」,沾染鮮血的手…… 在影片初段保羅與母親吃早飯那場戲裡,鬥牛士的力量、閃爍的吊飾、牆上祖先肖像的莊嚴,這些情愫的特殊點與保羅和母親之間構成一張關係穩固,輪廓清晰的面孔-雄踞一方的阿特雷斯家族。
而後,帝王頒下詔書,阿特雷斯成為沙丘的新領主後,數道分割、重組物質的暗影投射在阿特雷斯家族的面孔之上。保羅與貝尼哲斯真言師的對話,四周近乎全黑的環境裡(人物的衣服同樣是黑色的),我們僅僅能看到兩張面孔的「較量」:一張是被面紗切割,藏於陰影之中的巫女面孔,一邊是接受考驗,沒有遮擋物的少年的清秀臉龐,生理疼痛與內心疑惑天人交戰(這場戲亦暗示了貝尼哲斯姊妹會謀劃已久的大計)。之後保羅和母親的正反打對話,兩人在對方眼中均陷入霧中模糊不清的形像:家族面孔不再是堅不可摧的。鮮明的輪廓始被分散彎曲的線條破壞,繼而轉向明與暗,光與影對抗的張力系統。
為什麼影片拍不出沙漠的遼闊?我想可能是因為DV刻意在描繪一張沙漠的「面孔」。當我們近距離地凝視一張面孔,對特定時間、空間的知覺亦會被解除。而在DV鏡頭下沙漠正正是這樣一張從所有時空座標中抽離,在反射與被反射的表面輪廓(質)與發生微運動的張力(力量)之間交替轉換的實體面孔。阿特雷斯家族初登沙丘一場,沙漠安靜地迎接新主人(新價值觀)的到來;潛伏地底的沙蟲帶來了改變面孔各物質構成的翻天覆地的力量;兩大家族的廝殺,是牽動大小面孔由穩定過渡到混沌的戰爭狀態。各式人物的殘暴、貪婪、憤怒、犧牲等情感之間的潛在關聯,則把沙漠從真實具體的事物狀態,亦即阿特雷斯慘遭滅門的「動作-影像」,提升至表現質-力量(革命意識)的「情感-影像」面孔。
為什麼要多次浮現預言夢中采寧的身影?因為正是圍繞著這張面孔,保羅的情感不斷發生變化。以采寧的面孔為中心點,作為純粹可能的情愫碎片、特殊點逐一顯現:鋒利刀刃、大火燃燒、聖戰前夕、藍眼睛的保羅、救世主…… 當這張面孔在保羅腦海揮之不去,夢中預言亦有條不紊地成為現實(情愫的可能性轉化為實際行動)。但是,這些所謂的預言或情愫不過是未來眾多可能性之一而已,它們在DV精心設計的面孔化系統裡既可以作為恆定的純質(成為預言「指定」的救世主)被匯合,被實現,也可以藉不規則、叛逆的力量線條(開闢一個新現實以對抗舊有宿命)被分離,被破壞。因此,當結尾決鬥保羅選擇留下自己的「姓名」以贏得勝利,在日出的亮光照耀下,采寧的面孔變得模糊起來了,夢中那指涉預言的面孔顯然被新現實的光線分解,不再清晰可辨,意味著一個豐富想像的(臉部)空間被打開,而保羅亦在父親、恩師相繼戰死後露出了一個久違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