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熬过人生中那些“至暗时刻”的?
查看话题 >一个复盘|如何思考、理性决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人生?
因为学习和工作,在很多城市都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些经历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增强了对于“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这个客观事实的认知。也让我坚信不是每个个体都必须长成耀眼的玫瑰,但必须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开出怎样的花朵。
世界是发展的,人生也是动态变化的,保持自我觉察,想清楚人生这条路要怎么走是这个动态人生里静态的点,是茫然、摇摆、困惑的时候,找回平衡之力。
所以我一直认为,20多岁的时候,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它。
9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职业发展训练营,顺着课程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梳理了一下混乱的思绪。现在把这些梳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你们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带来一点灵感。

五年后想要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职场人?
思考现在想要什么或许有点难,但是将目光放远,想想五年之后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就会容易一些。记得在前司入职后,我的mentor跟我第一次聊天就聊到了这个问题,他问我未来是想成为专家型人物还是企业管理者。
如果只讲职业身份,五年以后的成长路径一般会是以下五个中的一个:
1.成为专家
2.成为企业管理者
3.创业,成为合伙人或者CEO
4.Freelancer,做斜杠青年
5.体制内稳步晋升,成为官员。
就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应该想清楚未来到底想从政、经商、做管理者、做专家还是做自由人。因为不同的方向需要在大学时期和职场初期进行不同能力的积累,比如想要从政就应该提升学历,增加学生干部的经历;想要做大企业管理者就需要找到理想行业,打磨简历、积累工作经验等。
大学时我也过得迷迷糊糊,完全没有想过之后到底要做什么,相对于那些很早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来说,就业时会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选择,好像都缺了一部分能力。
但还好,毕业后一路跌跌撞撞也算是完成了自我探索。如果你也已经毕业并且暂时无法回答这个大方向上的问题,那可以从价值观、兴趣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向内探索:我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到底是什么?
大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都会指导你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探索,通过找到三者的交集点来判断自己适合的职业。道理都懂,但是诚实面对自我,认真追问内心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第一步:探索价值观
自我决定论提出:能不能持续喜欢一份工作的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而是这份工作是不是满足个体需求。所谓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补足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值。
需求简单分类,可以分为:安全需求、经济需求、环境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其中自主、胜任和归属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
安全需求:健康保障、资源财产保障、生活稳定、情感稳定、被保护等安全的感觉
经济需求:赚钱、奖金、绩效一类很容易被衡量、计算和定义的东西
环境需求:方便、整洁、舒适的办公、生活环境
自主需求: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出于自由选择
胜任需求:充满信心、对自己的行为有信任感、胜任感,感受到成长、进步、成就和自我实现
归属需求:感觉自己和别人产生关联,在意别人也被别人在意,比如:有地位、有威信、被重视、被接纳、信任和理解等
需求隐藏在日常的一些行为中,比如面对重大挫折时的心态和行动,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或者某些高光成就。通过回忆和梳理,可以在这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梳理的过程里,我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条坐标轴,梳理人生中的三个“高光时刻”和三个“低谷时刻”,并且从高光时刻里总结被满足的人生需求,从低谷时刻里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

根据6个事件总结分析后发现:归属需求出现6次、胜任需求出现5次、安全需求出现3次、自主需求出现2次、环境需求出现1次。
由此得出,归属、胜任和安全是我最主要的需求。
之后,我又梳理了工作中最喜欢的事情和最困扰的事情。
工作中喜欢的事情:
1.自主安排工作时间
2.一个人做手头上的事情,感觉到自由
3.认真做好的工作得到认可
4.和同事一起做些不太需要动脑的事情
5.团队合作解决难题
.
工作中困扰的事情:
1.不知道怎么和下属相处,总是会有剥削的感觉,更想和大家做朋友。
2.和leader相处的时候总是有距离感,不愿意发信息主动交流(应该是不自信,不知道什么该表达什么不该表达)
3.休息日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没有办法好好休息。
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职业核心价值观:利他主义、成就动机、自主独立、人际关系、安全稳定。
常见的十三种职业价值观如下,自己总结的时候可以参考:
利他主义:为别人着想,把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
审美主义:不断追求美,享受美
智力刺激:喜欢动脑思考、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成就动机:得到社会认同,提升社会地位;工作可以被他人认可,完成挑战感到满足
自主独立:弹性工作,可以自主掌握时间和行动;按照自己意愿行事
社会地位:得到重视与尊敬,所行事的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权利控制:对他人或某事拥有管理权,能指挥调度人和事
经济报酬:获取优厚报酬,是自己得到富足生活
社会交往:能够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甚至和名人结实
安全稳定:不会因为奖金、工资、训斥等而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轻松舒适:希望将工作为休息和消遣,追求舒适、轻松、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人际关系:喜欢与人分享,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期待领导、同事可以相处愉快、自然
追求新意:工作内容经常变换,丰富多彩不枯燥
结合需求和价值观排序,最终提炼出了三个人生关键词:自主独立、成就动机和利他主义。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内容能够帮助到别人并且得到正向的反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做事,自由度高。

第二步:探索真实兴趣
探索兴趣,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一些测试,市面上有很多职业和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https://types.yuzeli.com/survey/holland)、MBTI测试等。通过这些专业测试,交叉验证,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另一个方式是观察和记录“心流时刻”。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就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时,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可以试着回想一下:
1. 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事情是什么?在过程中有过心流体验吗?
2.过去哪些事情你总是做得比较好?有没有一些事情让你有重大突破?
3.哪些重大挫折被你战胜了,战胜的过程中有心流体验吗?
通过类似发问来和内心对话,找到潜藏的心流时刻。
如果之前自我觉察力不够,没有观察过,那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心流日志”,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观察找到心流体验。

第三步:明确自己的能力
探索自己的能力是最难的,我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但观望自己却总是迷迷糊糊。
可以试试利用STAR法则梳理一下以前做得比较好的事情,并分析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才干。
S:情景,你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
T: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
A:行动,你采取了哪些行动
R:结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我的参考梳理如下:
S:研究生时期,老师让我们做行业研究报告,但当时的我对于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一窍不通
T:我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按照师姐的模板,梳理分析逻辑,快速模仿完成任务
A:把已有报告梳理了一下;学习基础数据分析知识;优化ppt表格制作技能
R:做出了小组最棒的作品
.
其中我拥有的:
知识和技能:数据分析原理、ppt制作技能
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规划研究能力
才干:搜集、思维、学习和专注
按照这样的逻辑,多梳理几个事件,便可以有理有据的发现自己的能力。
也可以用自我追问法来跟内心对话:
Goal:回想一个你成功处理过的问题,当时你的目标是什么?
Reality:实际处理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Options:你用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困难?
Effect:这个问题被成功解决后,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Will:在这段经历里,你觉得让你充满活力、激情与干劲的地方是什么?
Good:你刚才提到的××细节,我感觉挺有意思,是你擅长的地方吧?
我们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被面试官这样追问,其实HR是想要通过逆商测试来探寻潜藏的才干。你也可以这样跟自己对话或者找朋友一起做追问练习。之前参加过一次线上的工作坊,感觉很有意思,能够帮助“案主”挖掘出一些隐藏的意识。
如果平时喜欢跟别人交流,可以从别人的反馈里了解自己的能力。询问父母、伴侣、朋友、同事,从他们身上得到优缺点的反馈。然后,在所有反馈里寻找共性,这些共性就会指向一部分真实的你。社恐的话就别做这件事了,略显尴尬,还是和自己对话吧。
从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三方面剖析后,自我画像便会清晰一点,对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但是,将这样的自己投入市场之后,可以产生怎样的火花?这需要我们对职业市场也有一定的了解。

定位几个职业,或许我可以试试
在进行职业定位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了解市场,当下有什么产业?哪些是朝阳产业?这些产业里有什么工种?这些问题都足够了解吗?
下面是我整理的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了解市场职业信息方向的参考:

结合市场职业信息和自身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挖掘,我们便能打捞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职业。
首先,通过梳理出来的价值观定位大方向:
1.成为专家
2.成为企业管理者
3.创业,成为合伙人或者CEO
4.Freelancer、斜杠
5.体制内稳步晋升,成为官员。
我的三个关键词:自主独立、成就动机和利他主义就把方向定在了Freelancer和斜杠。
根据个人兴趣在大方向上选择细分领域和具体岗位。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够匹配哪些工作,可以在招聘网站上搜索关键词,比如你的兴趣是“美食”“写作”“摄影”等,就可以输入这些词汇搜索相关JD。
最后就可以根据JD上的招聘要求和自己能力的匹配程度定位几个可尝试职业了!思路其实很简单,难的是这个跟自己深入对话的过程。
敏捷测试,高效行动
不论前期做了多少思考,最重要的永远都是这一步:快速行动
在裸辞的这段时间里,我有一段非常茫然的时期,发现自己其实是陷入了“伪完美主义”的黑洞。做详尽的方案、调研,迟迟以“时机未到”不肯行动,其实就是以“完美”为借口,逃避失败,无限拖延。
帮助我行动起来的是MVP(最小化可行产品)思维,这是互联网创业领域常用的思维模型,即使用最少资源、被快速制作出来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快速、小成本试错。
当你已经有了几个探索的职业方向,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不知如何下手时,可以尝试一下MVP:快速建立一个最小的产品或行动,把产品/行动放入到市场中接受反馈,然后进一步调整和迭代,得出更好的产品。 设计最小行动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设计的产品或行动必须和职业身份匹配,二是设计的难度需要和当前能力相匹配。
设计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大目标
第二步: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你现在可以做的最小的一件产品或者行动是什么?
第三步:观察过程中是否产生心流(产生的话这个方向大概率是你可以长期发展的),是否可以产生归属感、自主和胜任感。
继续拿自己的思考举个例子,根据上文梳理,我得到了几个想要尝试的职业大方向,并为其设计了mvp,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逃避这件事情就是一个无底洞,你害怕去做一件10分的事情,后面便会降到9分、8分、7分,最后连3分的难度都不愿意面对,就这样消磨了能力和潜力。勇敢这种东西和肌肉一样,也是需要锻炼的,只有不定期让它不舒服一下,才会越来越强大。MVP只需要动用一点点勇敢就可以了。
所以,想再多也没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干就完了!

理性ISTJ+摩羯座的我做一系列决策和判断时,都会借助思维模型。在我思考未来走向时,理性决策模型帮了大忙。
我们做出的大部分日常决策是盲目、片面的,因为情绪、潜意识和信息盲区,而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看似理性,其实也只是感性的产物。为了避免陷入这种自以为是的理性,我在做大方向上的选择时,除了根据价值观判断,还利用了理性决策模型做了验证。
思考步骤如下:
第一步:回顾我的三个方向选择
- 进入体制
- 进公司,做产品相关的工作
- 自由职业
第二步:根据MECE原则,把三个选项的优劣势分别列出,尽量穷尽

第三步:梳理关键因素并赋予权重
将梳理出来的优劣势进行归纳总结,看看影响自己决策的关键因子有哪些并且给关键因子的重要性打分(10分是满分):

第四步:填写决策平衡清单,对三个选择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根据分数来最终做出选择。

利用数字,全然理性地去看待每个选择,便能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并非绝对哈)

以上就是整个思考逻辑的简单复盘,汇报完毕,食用鱼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