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墟探索实录
查看话题 >全美有两千万座空房,他们却无家可归:废弃济贫院,美国穷人的“监狱”什么样?
这里的每面墙都向外渗透着负面情绪。

1.
你要是看过《雾都孤儿》,肯定知道济贫院。在济贫院中长大的Oliver,因为没吃饱提出要加饭就被管理员惩罚了——令人震惊的部分不是惩罚,而是关于惩罚的描写几乎占据了下面一整章。关于济贫院的刑罚在整本书中屡见不鲜,如管理者威胁要把Oliver绞死,剖肠破肚,剁成几块;或者单独关在小黑屋里一连好几天;睡在棺材附近;鞭刑、笞打,更不用说拳打脚踢几乎是家常便饭。
《济贫法》最初于1601年在英国颁布。在最初的济贫法中,“对于有劳动能力者,给予亚麻、羊毛、生丝等原料,强制他们”(1)在济贫院中工作,并明确规定:在济贫院中工作的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不得高于院外的普通劳动者。
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经济至上,为了降低济贫税,政府开始尽量降低济贫院的各项开支费用:如允许各个教区合并济贫院来减少房屋维护费用、管理费用;通过审核只接收“合格”的穷人,入院后需要通过体检来确定是否能进行体力劳动,同时家庭私有财产会被没收;减少管理员和医疗辅助措施;其它如食物发霉、干净的饮用水不足等更是屡见不鲜。
其中最有名的是1840年中期的Andover丑闻:济贫院内管理混乱,由于监管员挪用税款,大批住户不仅需要吃发霉的食物,甚至有吃不饱啃食自己肉的事件(3),而管理员xing | qin 住户(女性)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3)。
而另一则官方资料显示:1750 年之后的五年里,由伦敦各处的济贫院接收的2339名儿童,到 1755 年时仅有168人存活(2)。
除此之外,政府开始通过警力镇压院内贫民。按照规定,入院者不能擅自走出济贫院,如果不遵守,对于一个月内擅自离开一次的贫民,给与警告并拘留24小时,两个月内违反两次规定者将拘留72小时(2)。
出于这种种非人道的生活方式,当时的济贫院“美其名”曰:穷人的巴士底监狱。

2.
相对应的,在美国早期历史中,各州都通过了不同法律条款,要求各县郡拨款为济贫院提供资金,购买并修建合适的房屋,收容:精神病患者、身体残疾者、贫困的成人和儿童。同时配备管理员,通常管理员是无偿的,如何照顾或看管入住者也没有硬性规定。进入救济院后,私有财产需要上缴,个人的政治权利也被剥夺。如果一家人都在救济院,父母、子女、夫妻需要分开住,且只有特定时间才能见面。当年的济贫院,肮脏破败、流行病肆虐,是流浪汉用自己劳力换取最简陋住所和劣质食物的地方。
为了响应法律,美国这座(目前已废弃的)济贫院修建于1830年代。和同时期的其它济贫院一样,这里包含了一个农场,身体健全的入住者必须在农场里干活,农场的收入用以维系济贫院的日常花销。和上文提到的其它济贫院一样,被收容的“穷人”不能随便出门,每天有一小时的固定娱乐时间,然而用于休息娱乐的只有屋后的一个小院子,而这个小院子,是入住者除了干活以外唯一能去露天活动的地方。
不仅设置和监狱没什么两样,院内入住者和管理员的称谓也大同小异:在我读到的几份报告中,所有入住者被称为“囚犯(inmates)”,管理员被称为“看守(warden)”,济贫院中的房间被称为“牢房(ward)”。
1850年的一份报告中写道(4):
“这座济贫院上下两层,为石头建造,包含一个180英亩的农场,共有17间牢房。有炉子加热,但没有通风措施。囚犯共有70人,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夜间按性别分区;其中4名精神病患者,两男两女;7名为智力障碍者,四男三女。看守共有2人,均为男性。花费在囚犯身上的救济费用为每周每人1.03美元,没有洗澡的相关措施……济贫院雇佣一名流动医生,医生每周来济贫院一次,更多的时候是通知了才来。精神病患者需要佩戴铁球和铁链,或被限制在单独病房之中,病房内无床无桌,只有稻草。看守偶尔会对不守规矩的人进行鞭刑。”
报告上指出,1856年济贫院有5人出生,无神父出场的记录——也就是没有结婚的记录。
“这里的每面墙都向外渗透着负面情绪。”

3.
10年后的另一份报告来自州政府的工作人员(4):“济贫院的状态非常糟糕,无通风方式,房间陈旧、腐烂、无人打扫。大部分犯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智力障碍,很少有人能胜任照顾他人。由于缺乏医疗护理,很多人生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用药就医。老年人和病人的营养更成问题。且只有一个后院可供露天娱乐,没有浴缸,供水不足。”
——报告内关于人口的统计数据是:共有89名囚犯,其中21个是精神病患者或智力低下人员。
而同期的其它济贫院并没有好到哪去。1890年,纽约州和宾州的济贫院内收留了高达1000多名精神病患者,而配备的医生却不足百名。
1925年,这座济贫院由于天气干燥用水不足爆发了大火,10人丧生,所有私人物品均毁于一旦。


4.
到2017年我去探访此处时,这座济贫院已废弃多年。中间曾被当地人买入(个人猜测是为了买下附近的农田用于耕种)。火灾后尚存的加上重建的一共有三栋两层楼的建筑,大部分结构尚且完好。主楼的情况比较差,因为破窗户和敞开着的门比较多,雨雪侵袭导致木质结构状况不佳,很多地板有些软,踩上去的时候总需要小心翼翼的——雨水浸泡以及未及时清除的积雪是导致废弃建筑坍塌的首要杀手。
非常讽刺的是,这座济贫院的部分门窗已消失,通风状况比起有人住的时候,要好太多太多。
一楼到二楼的楼梯积满了尘土,我一摇一晃地爬到了二楼。二楼和一楼的状况相似,大部分房间早已人去楼空,植物从破掉的窗户内向内探入。偶有一些沙发、桌子,还有几个零星的儿童玩具在地上扔着。
再回到一楼的时候我换了个状况较好的楼梯,刚下楼没走两步就看到一间房子内堆着的几台钢琴。看到钢琴的我完全不兴奋,是因为来之前做过功课,知道这里有琴😂五年前这里堆着的钢琴数量更多也更完好,然而五年来由于人为破坏,琴键慢慢都消失了,状况也越来越差。据说此处是有业主的,造访当日我先去敲了业主的门,却没人应答。
出于好奇,我搜了一下1925年美国东岸的房地产信息:1925年在美国东岸,一座两层楼带后院的house售价约6500美元,首付最低可到500美元。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同年一条夏天连衣裙的售价大约为45到95美元(5)。如此低廉的价格之下,却有数以万记的人们无家可归,不得不入住济贫院,1870年代,全美每年平均有两万到三万男子入住济贫院(6);到本世纪初期,全美有2183座济贫院(7);1920年代中期,麻省、宾州、印第安纳州抽样调查显示(7),这三州内的济贫院约有9000名男子和2000名女子,无儿童数据——原因可能是适龄儿童不再居住在济贫院,而是被转送到儿童福利院(8)。
夹在经济腾飞的“咆哮的20年代”和大萧条的1930年代之间,北美房市大起大落。然而无论如何涨落,穷人买不起房子这一事实似乎从未改变过:1920-1930年间,美国闲置的空房约有两千万到三千万套(9, 10)。
全美有两千万座空房,他们却无家可归。

5.
忘了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能看见别人的人生进度条,你会看到些什么样的故事?
在我探访废弃建筑的这六年多,看过了太多会说话的墙,许多人漫长的一生在眼前压缩成短短二十几分钟,那些悲欢离合,生命中不经意的小错误,变换成后来许多年压在肩膀上的巨石。
2020年初我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探访了一座废弃民宅。从屋内散落各地的文件推测,屋主是一对在这里住了很多年的夫妻,也可能是住了一辈子。无子女。男主人于1985年后在家接受美国政府的医疗支援和食物救济(最早找到的一封信件是1985年的)。1997年他们收到了很多圣诞贺卡,有一些是写给夫妻双方的,有一些只写了男主人的名字——推测是这两年间女主人可能去世了;男主人也买了贺卡,但写了一半没有寄出。
1998年他收到了政府寄来的新一年的car sticker但一直没贴上。同年还收到了一封来自精神病疗养院的信件——男主人也许这两年间去了疗养院。
女主人年轻时应该很漂亮,有一个衣橱里全是年轻时候的裙子,还有质量很好的丝袜和吊袜带。但是年老的衣服就很少,可能是男主人生病后经济情况不大好。
男主人最后几年的独居生活应该很不方便。那个通往二楼卧室的楼梯连我都很难上下,更别提他了。他在厨房和门口之间摆了一张床,可能直到他搬到疗养院的那两年之内都独自生活在一楼的厨房里。


到底是哪块圣诞假期滑雪度假村的小石头变成了那场将他压在冰川下的雪崩?我无从得知,但男主人的情况尚属不错。我在探险过程中曾遇到过一名流浪汉(11),短暂交谈中得知他起初一名建筑工人,收入尚可,有房贷有车。非常偶然的,一场车祸使他胯骨骨折。恢复期间对止疼药上瘾,去rehab了两三次。虽然没有复吸,但他失去了工作,也离了婚。还不起房贷只能卖房,他虽然有一些卖房拿到的钱但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所以租不到房子。住进了廉价旅馆。找工作很难,体力工作再也干不了了,快餐店沃尔玛这一类的试过,想做卡车司机但是商业驾驶执照考了两次没考下来。由于只出不进他搬出了廉价旅馆睡在车里。车后来也卖掉了。很多个人物品都于流浪的前两年被偷了。
——重来一局吗,可是人生不是一场游戏,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类似的时间胶囊民宅我去过太多太多个,那些众多内部充斥着大量来自没有带走的私人物品的房间,每一个都有故事——红色丝绒沙发、绿色丝绒座椅、立式古董钢琴、胡桃夹子玩偶、维多利亚时代的石版画。无论是价值千万的市中心豪宅,还是屹立在荒原上到处漏风的农庄,每一栋都是别人的人生。



从结局开始往回倒着看一个陌生人的人生轨迹,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也太真实了。
每一个废弃的房间,都不会是因为一个正面的原因:医疗事故、破产、离弃、意外死亡、年迈的屋主年迈将房屋抵押给政府以换取最后几年的医疗援助等等。这许许多多令我颤抖的结局,掺杂着一幅又一幅所有人大笑、情侣跳舞、新生儿第一个生日、高中毕业舞会的照片,我对于这短暂的快乐瞬间无法感同身受。如果真的有人能俯视时间轴能抽取未来现在过去的任意一个点,他究竟是悲伤还是早就习以为常?
童话里的灯最后都熄灭了。

【 作者:然潘。中英文城市探险/废墟探险 撰稿人、摄影师;更多文章和照片请戳个人主页 】
探险实录系列:
第二十二篇:暴风雪不相信眼泪 Baikonur Buran Project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光”系列:
第二十三篇:那些有家不愿意回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第二十四篇:地下乌托邦组员和他们的矿洞聚会,地底烧烤,及一场开幕当天便消失在纽约地下的展览
废墟纪元系列:
序曲:末日降临以后
第十篇:废弃的儿童精神病院
Abandoned Planet 系列:
第十六篇:Abandoned Planet of Detroit
第二十篇:Abandoned Planet of Cleveland
参考文献:
1.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2ixFIcE8kW
3. https://zh.wikiqube.net/wiki/Andover_workhouse_scandal
5. https://www.apartmenttherapy.com/1920s-real-estate-listings-36708482
6. https://crimereads.com/new-york-citys-infamous-workhouses/
9. http://dollarsandsense.org/blog/2009/02/the-great-real-estate-bubble-of-the-1920s.html
10. https://www.dallasfed.org/~/media/documents/institute/wpapers/2014/02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