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婚 VS 出柜
最近拉了个30+稳定ntxl关系群。群里刚刚提到形婚的话题。有人形婚后又被逼生娃;有人形婚并试管生双胞胎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形婚“家庭”里而忽视真正爱的人;有人对象突然轻描淡写说过两年会和男性生孩子,说每个人都会结婚吧。
进群的朋友看到最近的聊天内容,感叹,“你们怎么这么惨”[黑线]。群里的80后、70后看起来好难啊。
第一波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的期待和与之俱来的禁锢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些父母大多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年代,也许潜意识里埋下了恐惧的阴影吧。对他们来说,“自由与不同”是可怕的形容词。他们的思想里总有一个“正确”的模版,而他们觉得“这个模版”是自己和下一代的共同目标,可以主宰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这些思想上的牢笼,虽然不是他们的错,却会以他们想要的“成功模版”的形式,比如结婚,买房,生孩子,继续压在子女身上。而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被压成粉末。包括父母的意志。因为他们并没有在有意识地决定,而只是惯性地按照“成功模版”来坚持。
查了一下中国人买房的平均年龄,是27岁[费解]。刚毕业几年的年龄,这里面是家里长辈的倾力支持。比欧美国家平均买房年龄要低十几岁。中国的房产自有率更高达80至90%[晕],相对地发达国家的房产自有率在50%左右。
这背后有租房市场不成熟的客观原因,也有美好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几乎全部积蓄。而一旦接受了家人在首付上的支持,再寻求“自由与不同”就在“良心”上很难。在房价高到离谱的城市,需要两个家庭的父母共同承担,结婚是必选答案。
把房子放在这个背景里。出柜还是形婚,并不是个人意志是否坚定的选择,而是要依据哪种价值观的选择。某被封禁的高姓艺人曾经谈过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他父亲曾经对他说,如果按照欧美的价值观念,就要贯彻这个价值观,不能一边拿父母的钱一边要自由。我深以为然。
这样看,父母帮忙买房子,以此要求孩子走“成功模版”的路,真的是无私伟大还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呢。每个家庭也许有不同的答案。
自由是有很大代价的。大多数人都在走代价更小的路。都有自己的心里的天平,是没有自由更难受还是没有物质更难受?
我最近在思考关于自由的问题。在很多社会里,特别大城市,很容易被裹挟得物质至上,以为拥有了“这那”就成功就有意义。而“这那”永远没有尽头,无论增长多少收入,都会匹配多少虚构的需求。不能超脱多少物质,就要降低多少对自由的渴求吧。
出柜vs形婚,同理。
群里有个人的解题思路我觉得合理,她和形婚对象办了结婚仪式但是也都各自和家人出柜,没有真正地形婚一起生活,也没有任何经济瓜葛。做一些方便父母给“别人”看的形式。又不让父母有过多的对共同买房生孩子的错误期待,而不至于让自己越让步越痛苦。
另外我在出柜的过程中,反复要自己自私起来。“良心”上的难,不只是买房子这些物质羁绊,还有很多关于“养育之恩”的自嗨幻想。如果能很通透地做到“良心”自洽,那也就不用思考出柜vs形婚这些问题了。听自己的,开心就好。
#我的出柜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