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最近新交了朋友,突然感觉我苦苦寻觅着的道理,如果继续执迷于年龄、性别、钱、权、成就等条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否则光下面这个问题就要为难死我:为毛学生时代优秀的人,工作后比不过别人了?也解释不了为毛功成名就的人和平常人的烦恼没什么区别。
对前一个问题,师哥的答案是从零开始,然而我心中另有一番计较,毕竟我可是货真价实地对难得之货失去了兴趣,简而言之,躺平!说我什么都不懂我是不服的,郭德纲说人必须经历一件事儿,3岁经历了3岁懂,90岁经历了90岁才懂,我最起码是经历过半件的。
人生阶段这东西吊诡得很,好像总要在成功后乏味,概括起来和本文开头儿那句话差不多——在某种神秘因素的驱使下,有的人哗哗赚钱了提拔了(有种说法叫“十年宏运”),过后乏味了平淡了,反正年轻时候争过,一如有的人小时候学习好了一阵儿,后面心就懒了。当然,举学习这个例子有些心虚,这样的展开是我抛弃掉的想法和一部分人的人生,虽说一般来看谁也不会在意小时候的事儿,但对于亲身经历的人来说这就是生命。
因此,评判人还是从抽象角度进行得好,把“人”视为比各种因素都要广阔的东西,比如四书里“德”这个概念就是很好的借鉴。
昨儿看倦收天一句“初出茅庐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深以为然,前半句对应的是我刚才观察到的那个现象,人总要牛逼一次;后半句则是真实的江湖,以及我现在的心态。
或许可以这么总结,牛逼一次是天命,过后再看看再做做才是真义。当然,这个模型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从空间角度,人要么从小地方到大地方,要么换了地方,结果不同不是很合理吗?但这种解释宛如隔靴搔痒,正确而无用,还要代入“人”这个因素,管你是哪儿,从时间上来看通通映于我心。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