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想谈恋爱了
查看话题 >对我《还原》系列文章的回复的回复(1)
“同行啊兄弟,不过我是键盘手,基本看完了,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真实的声音”,这些年效果器越用越多越用越猛,各种乐器的形态都可以随意拿捏,节奏乐器变得比人声还重要,这些基本都是业界共识了,不过我想问的是:那些hifi厂商,他们所做的一切,一切偏离忠诚还原的方式,真的都是只能“劣化”声音吗?我也入行不久,自认还算新人,做了几首歌还是感觉资历尚浅,我身边的各位老师,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能混出一首绝对完美的乐曲,但是,各个hifi大厂,几十年历史,数百位工程师,我们懂的他们也应该都懂,难道他们做出来的产品真的就只能“劣化”音质,难道我们做的就真是完美的圣经,一个字都改不得?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你能解答一下,多谢啦!”
从你发的这一段话看来,你根本没看懂我的文章,又是个只看了标题就开始发表你之前不知道从哪形成的错误看法的。甚至可以说连标题都没看懂,没看到我给“美化”一词加了引号吗?我这系列文章最要讲明的一点,就是在重放环节就根本不可能对世界上各不相同的、实时变化着的音乐有什么“美化”,妄图靠重放环节对音乐进行美化是个伪概念,或者可以这么说,重放环节的最高境界就是还原,这也是最难做到的,除此之外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歪曲、损失和劣化。
你连“做音乐”和“重放音乐成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这都没搞明白,混淆在一起。你但凡稍微认真看看我的文章,哪怕只看看第一篇(我都更新到第七篇了),也不会再问出这一堆来。
看在你还算有礼貌的份上,我再耐心把我在文章里讲过的东西再试图用更通俗的方式再专门给你讲一遍。
“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真实的声音”,这些年效果器越用越多越用越猛,各种乐器的形态都可以随意拿捏,节奏乐器变得比人声还重要”
你说的这是音乐人创作音乐、制作音乐的环节。而当音乐人把音乐制作完成了,发行了之后,听众用音箱耳机听制作好的音乐成品,这是重放环节,和制作环节完全是两码事,如果这个都理解不了,那给你讲其他的也没意义了。
在制作音乐的环节,所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音乐人的审美和艺术追求,他们可以用一切手段去创造、去修改、去美化声音。当音乐成品做好之后,到了重放环节,妄图依靠音箱耳机这类重放设备再对全世界无数的音乐成品做什么“美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你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首先是因为不去了解历史。你身边没有遇到行业标准,你就觉得行业不需要标准,无所谓好坏高低之分了。其实,只是最近十几年电脑音乐制作的软件和硬件普及之后,这个行业才逐渐鱼龙混杂,现在不管是谁买个电脑,声卡,装点软件,看点教材,也可以自称“音乐人”了,哪怕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声音审美,对录音混音一窍不通或者只是略知一二,就可以在网上发歌了,所以才有大量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录音混音水平根本都达不到以前行业基本标准的音乐。但是在这之前的大半个世纪,唱片工业是有门槛的,编曲师录音师混音师是有门槛的,凡是通过正式渠道制作发行的专辑,尤其是国外的,很少有差到离谱的,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有质量保证的。
“我身边的各位老师,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能混出一首绝对完美的乐曲”
然后呢?你想表达什么?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事物,这是最基本常识,难道就因为这个,所有的标准就不存在了?这个世界就没有好坏之分了?就可以胡来了?因为谁都达不到100%,所以1%和99%就没区别了?行业就没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不需要门槛了?
“各个hifi大厂,几十年历史,数百位工程师,我们懂的他们也应该都懂”
你所谓的“我们”是谁?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只能代表你自己,别的音乐人和你不一样,你不懂的不代表他们不懂,同样,音乐人懂的当然不代表hifi工程师也懂。事实上我敢说,录音师、混音师们懂的东西,绝大多数hifi工程师还真就不懂。
而且更关键的是,“懂不懂”和“怎么做”完全是两码事啊孩子,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靠利益二字驱动的而不是“懂不懂”你明白吗?社会上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利用消费者的不懂来收割智商税的,而且还有很多不懂的人也要不懂装懂来赚钱,而且他们更能放下专业性和良知,去忽悠消费者,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你看我都这么费劲地跟你们讲事实讲道理了,你们还是顽固不化,死守着自己不知道从哪得来的不靠谱的经不起事实和道理反驳的错误观念,这个就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的心态,是的,他们并不想去了解真相,他们不想动脑子,最关键的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他们是非理性的,他们买东西很多时候在乎的其实并不是这个东西好不好,而是能不能佐证自己之前所相信的一些观念,哪怕那些观念是错的,他们一旦接受了之后就会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坚定捍卫,所以我写这些文章也没有指望能改变他们,而是希望能让还没有被错误观念荼毒的人能有一个更靠谱,更正确的开始。
“难道他们做出来的产品真的就只能“劣化”音质,难道我们做的就真是完美的圣经,一个字都改不得?”
再次声明,你代表不了所有音乐人,你的水平只能代表你自己的水平,你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是你的事,别扯上其他人。
然后,再说到你所谓的“改”,请问,仅凭音箱耳机对音乐的重放,你能对一个音乐成品怎么改?你能改啥?能改多少?
音乐里有个声部在一分二十秒的时候偏小了,到了二分零一秒又偏大了,请问,这个问题你靠“音箱耳机的声染”怎么改?
音乐里有个声部音色太闷了,其他的声部相对来说又太亮了,而且到了下一段一些声部消失了之后,那个声部又不显得闷了,请问,这个问题你靠“音箱耳机的声染”怎么改?
这就好比,你拍电影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没拍好,错过了夕阳导致光线太暗、色调不够暖,你不去做好前期拍摄,不去在后期制作尽量去弥补,居然指望一个显示器厂家正好生产了一个亮度过高,色调偏黄的显示器来弥补你制作时候的失误,不荒唐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市面上恰好有这么一款亮度过高,色调偏黄的显示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你这个镜头的错误,那你这部电影里其他几千几万个没有那个问题的镜头咋办?或者有些镜头问题相反,是亮度太亮、色调太暖,你咋办?每看一个镜头就要换一个显示器?看一部电影要换几千个显示器?
我前面举的两个还只是音乐制作中最容易去修改的情况,但凡你对于编曲、录音、混音等音乐制作过程和手段有所了解,你就应该知道它有多精密、多复杂!在编曲、演奏、演唱、录音、混音、母带过程中造成的不足和缺憾,绝大多数是仅靠音箱耳机的所谓“声染”是根本无法去弥补和“美化”的。
认为做音箱耳机的厂商比音乐人、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还懂音乐,还懂音乐的声音呈现,就好比认为显示器制造商比导演、摄像师、剪辑师、视觉特效师、灯光师、化妆舞美造型师等更懂电影的画面呈现,更懂得这个片子的这个镜头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难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懂音乐和音乐制作过程的小白也就算了,你一个自称做音乐的居然也会抱有如此奇葩的观念……你对你自己做的音乐没任何自信那是你自己的事,指望音箱耳机的声染来弥补、来“美化”你音乐制作中的错误,这也是最外行、最愚蠢、效率最低下的方式,而且你作为音乐制作者,不去想办法在做音乐的过程中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自己做不好就想办法找更专业的人去做啊,凭什么把这个给你擦屁股责任推给做音箱耳机的厂家,推给消费者,推给听众?就因为你的音乐制作水平低下,所以音箱耳机的厂家不应该追求音质,不应该追求对于那些制作专业的唱片声音的还原,而要去追求对你的错误的弥补?